分享

老有所养

 马帮图书馆 2021-08-12

    今天是我六十二岁的生日,2017年我就退休了,走进了养老的行列,常与许多同龄的好友在一起时总会谈起当我们老了,失去自理能力,老天爷又没有点名“觐见”升天时,如何有尊严的活着,最后能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六十岁生日时闺女从澳洲用我的云南山水画为我定制的生日蛋糕。上面写着:智者乐山。

大家一致认为我们是承前启后,一辈子自立的一代人,上不靠父母,下靠不了子女,看来中国历史上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该在我们这一代重写了。

昨天好友聚会正值生日前夜孙孙代表孙儿辈为我祝福

并不是我们不想靠儿女而是真的靠不上,试想当我们老的时候子女们上有老下有小,并以一顾四(自己的父母,爱人的父母)时就是他们有三头六臂也很难顾及周全。

我的好友一天给我打电话,让我猜猜他在哪里,我猜不到,他告诉我前段时间身体不爽,突然感到无依无靠,脑筋一转找到一家条件尚好的医养机构买了一个月的单间房位“体验养老生活”。

我问他体验感受如何?他说:“通过实际体验只要自己不糊涂、能自理绝对不能到这里生活,最好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最好。”

可以说养老已被我们这一代人提到了议事日程,我常对身边九十五岁老父亲说:“老爷子我们老了恐怕享不了你今天这样的福了,到时候不是子女们不想管而是管不过来。”

这是一张获奖的真实照片《独生子》

    六月下旬的一天接到致公党丰台区工委的通知:

 “中国致公党北京市丰台区工委承担了北京市委《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与运营机制研究》课题,现需要对典型养老机构进行调研及访谈。访谈提纲如下:

1、调研养老机构对设施的需求,以及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衔接问题

2、养老机构运营管控经验,特别是本地政策和资金支持情况与问题

3、养老机构的建言献策”

并拟定考察三个不同单位,不同级别、不同形式的北京现有的养老机构。

        

对这个课题和考察项目我很感兴趣,百忙中抽时间和同志们一起,一方面参与党组织的课题考察,另一方面也是我亟待想了解我所居住地区的养老状况。

实地设想二十年后自己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我们考察的第一家养老机构是坐落在双井桥下不远处的“恭和养老机构”他是一家打造了数年市一级的养老机构依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展开的医养结合的单位,这里的入驻率高达98%,基本没有空位再接待新的成员入住。

这里环境优雅、安静乍一看有点像宾馆,一层宽敞的活动大厅,娱乐、会议、图书、餐饮、理发、医院、药房、购物所有设施一应具全。服务人员轻声细语,态度温和。

正值午休时间,许多高龄老人都在午睡,没能走进他们居住的空间,院长是几年前从部队自主择业的军医在这里承担起了全院管理的工作,服务人员有限,事无巨细样样都要事必躬亲。

面对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市、区级、教授级身边无子女的单独老人,有的老人孩子在国外,在这里已经居住了很多年,他们有的需要全日护理,有的能够自理、有的需要陪伴护理,老人的健康状况由专业人员统一备案、服务、管理。

这是一家相对高档次的养老机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方可支撑得起的这里较高的服务、食宿、医疗费用。

    考察的第二家养老机构是恭和养老机构旗下与朝阳区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构建的“乐城养老”两年前开始服务于社会现在的入住率已达80%,七层的高层无障碍设施,每一层都有相应的大的活动空间,可供老人读书、写字、喝茶、聊天,每月的服务费用相对较低,属于普惠型的养老机构。

大楼的一层有可供上百人同时就餐的食堂,小病不出门就可医治、护理,还有可供老人们娱乐、演出的多功能厅,一位百岁老人在这里生活的很开心,午休后在活动室与老人一起打牌、下棋。

这里有一些老龄夫妇入住,一间几十平米的住房卫生设施都进行了老龄化的装修,冰箱彩电一应具全。

    最后我们来到在城东双桥的一处北京市政府试点的首个居家养老社区《恭和家园》私人产权的地产项目。它是按照《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打造,园区总建筑面积5万平米,共有7栋养老公寓。

    79-95平米一居室,全部精装无障碍适老设计,只需根据个人需要的床、沙发、等活动的家具,拎包入住,厨卫设计特别到位。

    阳光连廊,每栋楼设1.8米宽大的走廊,与公共服务区无缝对接;

    医养结合专业医护团队,24小时为老人健康保驾护航。

    个性化膳食,家庭厨房,营养膳食满足老人多种营养需求;

    丰富的娱乐2000平米的娱乐长廊,平日丰富的老年活动课程,创造社交环境学习平台,开展阅览、书画、台球、棋牌、手工、唱歌、电影等活动。

    组织度假养生,与海口、慈溪多地联动异地养老,玩出健康,玩出活力。

在社区里遇到一对老人,阿姨在画桌前写得一手好字,我上前与她交谈,老人很有气质也很健谈,告诉我他和老伴住在这里已住半年了,俩人都已迈入80高龄,过去二老都是重庆某大学的教授,一对儿女在在北京工作生活成家立业,如今他们年事已高,身边无子女,在重庆生活没有照应,俩孩子事业家庭都在北京,无法专门回到重庆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二老只能来京投靠两个孩子,老两口卖掉重庆的房子和两个孩子一起共同出资,以两个孩子为业主,为他们在这里购置了养老房产,精装修、大产权,号称80平米

她觉得公摊面积太大了,住在这里是自己老年的家,一切真是方便,可以随意出入走动,接待客人,自己做饭,房间卫生自己打扫也可以请服务员付费清扫,若大的老人活动空间的确可以满足老人的全部服务生活需求,就是从我们这一辈人的生活消费上看,只是每个月3000元的服务物业费用太高了。

    这真是一个目前比较理想的养老社区,也是我心目中的一个老年的“家”。人总有老的时候,通过考察我心里踏实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级政府对养老产品的不断的开发重视,以及5G的推广使用,我想二十年后的老年生活一定会更完善,更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