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联酋阿曼 | 远离人潮,一千零一个美梦中的阿拉伯札记

 曹老师SpMel 2021-08-12
阿拉伯札记

印象中的阿拉伯总是尘土飞扬的。

叮叮当当的驼铃声打破沙丘的寂寥,空气中弥漫着乳香燃烧的轻烟与忽近忽远的芬芳,一阵大风裹挟着沙粒、掀起黑衣女子的面纱。

《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丁摩擦神灯,航海家辛巴达升起桅杆上的风帆,阿里巴巴在藏宝洞前大喊着“芝麻开门”。

电视上风度翩翩的白衣连鬓胡须男子,黑纱裹着只露出深邃双眸的女人,精致雕刻的银质水壶中倒出香气浓郁的阿拉伯咖啡。

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汉白玉装潢着的纯白清真寺,高耸入云的尖塔,还有从空中俯瞰美轮美奂的棕榈树状岛屿。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

恰如一半的黄沙漫地、荒无人烟,一半的富裕安宁、国泰民安。

地处国际新闻上最热闹的“中东”地区,阿拉伯半岛却是这一板块上难能可贵的宁静区域。在欧洲各国瓜分伊斯兰世界的时候,这里的大部分国家和部落因与英国之间达成了和平协议,因而被称为“停战诸国”。早先的这些沙漠大多是贝都因游牧部落的生活区域,捕鱼、采集珍珠和经商贸易是这里曾经主要的经济来源。直到石油的发现,带给了这个地区前所未有的财富和日新月异的改变。

如今,这里俨然成为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世界上最奢华的清真寺、世界最顶级的酒店、世界第一高楼、世界第一快过山车......想要体验金钱带来的美妙感受,这里是绝佳之选。

但是,仍然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探寻这片土地。远离富丽堂皇的酒店、绕过高低错落的建筑、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向着沙漠深处和海洋远端前行。去问寂寞的沙丘、问静谧的海湾,这片土地上,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昨天。

想要看到的,是这片土地的全貌。

诚然,这片几十年前还是荒芜沙漠的半岛,相比隔海相望的两河文明诞生地来讲,着实年轻而稚嫩。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大面积的沙漠之一,骄傲的贝都因游牧部落带着骆驼和羊,在气候严酷的沙漠中摸索前行,在沙丘边搭起帐篷,在绿洲边定居。正如Bedawin的本意,“沙漠居民”。

在石油经济之前,这里的城市几乎很难称之为“城市”,只有几间破旧的由泥巴和棕榈树建成的矮小房屋,狭窄而泥泞的街道和极其少见的机动车。1962年,第一船原油从阿布扎比运出,从此开启了一个现代化和繁荣的新时代。自那以后,城市和人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七个酋长国组成了联合酋长国,开启了阿拉伯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满街伫立的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庄严地彰显着这个以信仰集结起来的庞大民族的无比虔诚。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并未减损这些清真寺的威严。一日五次,每当清真寺的吟诵声响起,男人们从街道的四面八方涌入祈祷室。此时此刻,这便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会怀疑,这世间会有何种力量,竟会叫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却甘之如饴?

为何有人会为此每天五次,停下手边所有事情,一心一意虔诚祷告。会每天反复诵读那看起来颇有些复杂拗口的经文。会在每间房间里都设置着清晰的朝向“圣城”麦加方向的指示标志。会在每年有一个月的时间从早到晚斋戒不吃不喝。会将去麦加朝觐作为一生必尽的义务。

当你来到阿拉伯世界,一切谜团都会解开。

11天,7座城市,1000多公里。走过两个国家、五个酋长国。这条路线虽不是人迹罕至,但也确实是通常游客不会选择的线路。在沙迦尚有国人踪迹,到了阿冶曼、拉斯海马和马斯喀特几乎很难见到黄种人的游客。远离了汹涌的人潮,便有了更多机遇去感受每一座城市独有的芬芳。

因为疫情,回程上海的航班被取消,被迫在迪拜又继续滞留了几天。下图的行程是出发前最初的计划行程。

一路走来,从海洋之滨到沙漠中心,再返回繁华的海边都市。在沙迦,感受纯粹的伊斯兰信仰文化;在阿冶曼,体会沙漠湿地的自然生态;在拉斯海马,看海水与火焰的遗世孤独;在马斯喀特,寻《一千零一夜》的传说中的迷人情怀;在阿莱茵,感受沙漠中的清凉绿洲;在阿布扎比,看信仰与艺术之光;在迪拜,见证历史与现在。

抛开游人如织的世界第一高楼。有黄金镶嵌的酒店。偌大无比的水族馆和商场。

却邂逅了废弃多年的可以俯瞰城市的堡垒。夕阳西下波光粼粼的阿曼湾。夜幕中明月照映下的清真寺。

如梦似幻的阿拉伯,无论何时回想起来,都弥足珍贵。

【壹·沙迦 Sharjah】

论历史和宗教的厚重感,沙迦最适宜作为阿拉伯半岛旅程的起点。

在阿联酋,没有哪里比沙迦更加虔诚。

虽然距离迪拜的车程只有半小时,但这里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没有高耸入云的庞大建筑,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奢华氛围。唯有街道上更为密集分布着的清真寺提醒着我们:这里至今依然是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中教规最严格的一处,喝酒被完全禁止,裸露膝盖的裙子在这里甚至会被认为不敬。

于是,前往沙迦的路途之中,心中的敬畏感似乎多了几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沙迦为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之都。2014年,它成为伊斯兰文化之都。

如今,这里可以称之为中东地区的文化标志。沙迦之旅,便是一次探索阿联酋乃至阿拉伯的文化之旅。

沙迦Sharjah,字面意思是“升起的太阳”。在历史上,这里曾是整个海湾地区最富裕的城镇。正因如此,文化和艺术在此发源甚早。如今,这里大街小巷有很多博物馆、画廊、科学艺术中心等,密集程度在中东众多城市中遥遥领先。

如果说阿布扎比是阿联酋的经济中心,那么沙迦便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


广场上,除了一位正在浇水的工作人员再无他人,马路上也只有几台施工车辆,寂静地仿佛闯入了禁地一般。

诚然,伊斯兰教不喜欢对象征物崇拜,也鲜少将他们所崇拜的先知的形象具像化,但本以为会如其他宗教重要场所一般的人头攒动,这里的冷清着实让人惊讶。

广场正中央的柱子上一圈一圈环绕着金带,延伸着爬上顶端,金带上面用阿拉伯文雕刻着《古兰经》的内容。这是伊斯兰教的圣书,也是所有信徒的行为准则。底座的基石上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分别书写了古兰经中的重要内容。阳光斜斜地透过来, 庄严的经柱上又笼罩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石柱顶部的尖端直指教徒们所崇信的“天国”。Islam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臣服于安拉”,人们相信,在虔诚的信仰和臣服之后,定会获得灵魂与来生的幸福与安宁。

“沙迦,伊斯兰文化之都。”经柱正下方的侧面雕刻着如是话语。任何人,在沙迦这座信仰之都,都能找到灵魂的平和。

沙迦艺术博物馆

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生命状态,艺术是最好的窗口。每个时代的艺术内容与风格,都客观地向我们展示着当下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

历史上,沙迦曾是整个现代阿联酋地区最富裕的城镇,也成为了最早开始坚持艺术和文化发展的酋长国。如今的沙迦就像一本书,遍布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艺术馆、画廊、科学艺术中心、清真寺等,就成了历史的记录者。历经百年雨雪风霜,向世人展示着时间留下的所有痕迹。

沙迦艺术博物馆,就坐落在这些遗迹极为集中的古迹区,是一幢典型的灰白色阿拉伯建筑。这里是是中东海湾地区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收藏着来自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的艺术家作品。这些艺术家很多在20世纪的阿拉伯现代艺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许多甚至可以称之为阿拉伯现代艺术的先驱及开创者。

博物馆的建筑结构简单明了:中间厅堂部分为两层楼高的架空,头顶的墙壁四周装饰着伊斯兰风格的彩绘玻璃窗。当阳光照射进来,便在纯白的墙壁上形成美丽的光斑。

两侧各有一条长形走廊,依次被隔成一层、一层单独的开放式展厅。按照直线走进去再原路返回,就不会错过任何一副画作。

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阿拉伯半岛常年的紧张局势,这一地区的艺术并没有世界上其他区域那么历史悠久,但也因为阿拉伯独特的宗教文化魅力而在近现代艺术殿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阿拉伯地区的绘画艺术作品主要以宗教类和写实类为主,色彩多比较鲜艳明朗,展现的主题也比较直接,哪怕是对阿拉伯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来到这里,也能从这些作品中对阿拉伯宗教、生活略知一二。

博物馆参观不需要门票,可以在入口处登记并领取纪念页。纪念页上印刷的是馆内收藏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能言善辩的公鸡》。

馆内,有一些比较早期的作品,如镌刻在石板上的经文和彩绘在泥土上面的人物形象。

肖像画作品在沙迦艺术博物馆里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通过比较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阿拉伯人民日常的装束、生活状态,尤其对人物神情的刻画尤为细腻。

场馆中游客并不算多,很多展厅中间都贴心地设置了座椅。近距离地与艺术品对视,便是与艺术家本人最直接的沟通方式。

很多作品着力于描绘大型的场景,如伊斯兰教传播教义的场景和当地妇女日常生活的场景等。

馆内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便是——战争与苦难。近几百年,阿拉伯人民的苦难无需赘言。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这些国家,更是持续生活在战火当中。如果说苦难铸就了伟大的灵魂,那这些灵魂就将人民的困难深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给世人面前。

人们在死去的同胞身旁哭泣祈祷、战争中漫天的炮火和敌人的铁蹄、母亲怀抱着孩子在尸横遍野处寻找庇护之所......所有这些,都向我们展现着,在眼前这个繁荣安定的国家之外,阿拉伯世界依然战火纷飞,关于种族、关于宗教、关于领土的斗争从未停止,枪林弹雨、炮火连天,正将这些苦难的人们一步步拉进痛苦的深渊。

和平,于是成为这片土地上人们最大的祈愿。从前是,现在也是。

伊斯兰文明博物馆

滨海大道一侧,靠近沙迦忙碌的码头,货轮、渔船在这里停靠,卸下满船的重负,又载着萦绕着乳香气息的物品,驶向另一个远方。

马路另一侧,伊斯兰文明博物馆的金色穹顶,默默俯瞰着眼前忙碌的一切。经由金色处反射出来的光,直直地落在视网膜上,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暗淡。

这是阿联酋第一座伊斯兰文化博物馆。虽然伊斯兰教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十几个世纪,但将这门宗教真正以一种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通过博物馆系统而全面地展示给人们,不过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

如今,即使是非穆斯林,也可以通过博物馆这扇窗,去一睹伊斯兰世界的缤纷色彩。

一层的“伊斯兰信仰”主题展厅中央位置,放置了一件一件克尔白圣殿帷幕(Kiswah)的门帘。克尔白是穆斯林认为的“天房”,具有极为崇高的宗教意义。每年,前往麦加朝觐的穆斯林信徒不计其数,通过逆时针绕行克尔白,完成一年之中最为神圣的宗教仪式。

馆内介绍大量伊斯兰科学成就以及伊斯兰学者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各种不同版本的古兰经被精心地展出,古代钱币展集中展示了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一地区的权力变迁。

众多极具中东特色的陶器、金属器、木雕、服饰、珠宝、乐器、手稿及纺织品,具体地呈现伊斯兰教的日常生活、文学、艺术、音乐等多个方面。

博物馆内提供中文电子语音导览,一场讲解听下来,便是一次对伊斯兰世界的巡礼。

阿拉伯人,是世界上六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这个民族属于闪米特人种,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宗教文化让阿拉伯民族充满了魅力与神秘感,悠扬的阿拉伯音乐和氤氲的乳香气息,成为了很多人心目当中《一千零一夜》的美好梦想。

阿拉伯的魅力却从不是天方夜谭。

黑纱女子漂亮的长睫毛、头戴白色头巾男子令人心醉的微笑、街上小孩子纯净无暇的大眼睛,每一个来过阿拉伯的人,都难以忘怀。

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地方,宗教的力量如此强大。清真寺是很多城市中数量最多、最气派的建筑,依着严格的形制、方向建造,许多人一生中在清真寺度过的时间要以年为单位计算。在这里,宗教的约束也事无巨细,每一天的时间安排,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严格遵从。即便是已经迈入绝对现代化的诸如迪拜、阿布扎比,宗教也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导。

世界上也再没有哪一个地方,让人如此感觉到,宗教便是生活,灵魂统治一切。

在博物馆的顶层,有一块美丽的星空穹顶,坐在下面的地毯上,刚好可以抬头仰望星空。

一直以来,中东地区的居民都崇敬黑夜的天空,来自遥远星系的光亮激发了阿拉伯艺术、神话和科学。

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闪烁的星星就代表了生命。对于这些古老的游牧部落来说,星星就是这片土地上唯一的向导。他们利用星星在夜间辨别方向,相信天空的使者可以指引他们安全地越过面前这些绵延无尽的沙丘。

久而久之,新月和星星被穆斯林当作信仰的标志。千百年来,人们仰望同一片星空。一边仰望,一边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将要去向何方。

走出博物馆,海湾的夕阳登场了。缓缓地开始主宰天地的粉红色晚霞,把起伏的水面映得面容羞红。远处的船安静了下来,好似也要睡去。红晕褪去,黑夜又接管了这浩然天地。

清真寺的歌声响起,周遭一切万籁俱寂,只听得到空灵的吟诵声。

安静的、虔诚的阿拉伯夜晚,你听,只有灵魂在歌唱。

【贰·阿冶曼 Ajman】

从沙迦离开的那一天,驱车无意间路过了这个阿联酋土地面积最小的酋长国,阿冶曼。

沙迦和阿冶曼的交界地带,有很大的一片湿地保护区——Wasit Wetland Reserve。在这片区域内,有广阔的沙丘、泥滩和咸水湖、淡水池,也是海湾沿岸古老湿地链的一部分。

在这片湿地中,生活着60多种鸟类。在沿途设置的观察点,都贴心地设置了观测台和高倍数望远镜。

其实,阿联酋并非是如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的荒芜冷清,尽是大片的沙漠、荒山,仅有的动物便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骆驼和富人的专属宠物猎鹰。这个国家内,除了有城市、沙漠,也有海洋、绿洲、湿地、农田。丰富多样的地貌滋养了野生动物,据统计,阿联酋境内单是野生鸟类就有上百种:秃鹰、老鹰、猫头鹰、海鸥、涉禽、火烈鸟在这里都有栖息。

工作人员驾驶观光车绕湿地一周,在沿途四五个观测点一一停靠。或是登高远眺,或是步行到湿地中心的观景平台,旅途中总能与许多野生鸟类不期而遇。

此时正是阿联酋的旱季,湿地中鸟类数量不算太多。通过望远镜,仍然可以细致地观察到很多鸟类栖息的自然状态。

一望无际的湿地与远处的城市相连。在这里,干燥的空气似乎都变得温润舒适。是不是,一阵风吹起,“惊起一滩鸥鹭”,定格的画面霎时间变得生机勃勃。

回到游客中心的途中,一只鹅喉羚出现在郁郁葱葱的树丛之中,一动不动。起初以为是园区内设置的动物雕塑,却好奇地转过头盯着我们。等到相机喀嚓声戛然而止,才慢悠悠地、从车子旁边错身经过,消失在道路尽头的另一片树丛中。

【叁·拉斯海马 Ras Al Khaimah】

越往北面开,那种深入沙漠腹地的荒芜之感越是强烈。拉斯海马,又叫哈伊马角,是阿联酋最北端,也是最后一个加入联盟的酋长国。几乎没有哪个中国游客,会选择来到这里。

一半是海水,一般是荒芜的沙漠和山丘。远离了阿布扎比和迪拜的繁华喧嚣,在这里回归到了质朴自然。街道上车辆不算太多,出现的最多的,除了一座接一座的清真寺,便是大幅的酋长照片。

几乎每个穆斯林社区都有一座清真寺,这里也不例外。车行驶的路途中,每隔很短的距离就会邂逅一座,大小、规格彼此各不相同,略小一点的Masjid用于日常祷告,略大一点的Jame'e通常用语每周五的礼拜和训诫。通体肃穆洁白的清真寺,全部都朝向一个方向——圣城麦加。

拉斯海马,如今俨然成为阿联酋人度假的好去处。价格虽不算低廉 ,但可以体验安静原始的海滨生活。沿海地带建有很多度假酒店,适合静静地看海发呆。远处的清真寺、近处的摩天轮、高处的山峰与堡垒、低处海浪拍打沙滩,这是身在这个无比富庶的国家,难得的避世之所。

这里是荒芜的尽头,却也是海洋的天堂。一条静谧的河流从这个酋长国中央穿行而过,没有灯红酒绿,远离繁华喧嚣,这里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天地之间满是海湾地区的宁静美好。

越过城市,开始出现连绵的、光秃秃的山脉,仿佛给这里树立了一块天然屏障。阿联酋境内第一高峰——贾伊斯峰Jabal Jais便在这里。

网络上可以找到的关于拉斯海马的景点寥寥无几,这个酋长国的博物馆算是一个,其余的便是几个连地址都不甚清晰的堡垒遗址:德亚堡、女王堡勉强可以在Google能搜到位置,但抵达之后的事情全凭运气。

女王堡便位于一个当地村庄边上的小山坡上。按照导航地址找到了以后,完全没看到任何关于景点的标记,甚至连像样的道路都消失了——一个光秃秃看起来荒废许久的小山坡上隐约可以看到砖头堆砌起的痕迹,山脚下周围一圈被破败的铁丝网围了起来,周围皆是散步的山羊,猫狗成群。

没有上山的路,甚至连走到山边的路都找不到。路过的一位村民停下来,疑惑地看着我们这一车黄皮肤黑头发的人,却听不懂我们想要说什么。最后,她带我走到一家当地小学校的操场边,喊过来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用英语询问我们想要去哪里。原来,通往山脚下的路就是一片荒芜,从羊群中穿过,就是上山的台阶。所谓台阶其实早已破败不堪,周围到处散落着垃圾,只怕到半山腰,就再也没有路了。

回望一眼刚才停车的地方,孤单的车辆,已经快被好奇的动物们包围了。

伫立在阿联酋国土的东北角,扼守在波斯湾的口上,这里一直以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也留下了很多当年的战争遗迹。然而,这里似乎已经平静了太多年,战争的影子早已踪迹难觅,甚至连当年战争的堡垒都已经年久失修、无人问津。

就连当地人,恐怕都忘记了战争是什么。

还好,另一处Dhayah Fort还保存比较完好。这座堡垒最初建造于19世纪初,由石头围城的城墙内部用碎石甜宠成了一个平台,平台上用泥砖搭建了两座瞭望塔并互相连接。它曾是Dhayah防御系统的重要一部分,也是1819年抵抗英国进攻的最后一个据点。英国军团不得不把最重的加农炮从船上卸下来以攻击这座堡垒。1819年12月22日,当地防御者投降。2001年4月,这座堡垒被重新修复成今天的样子。

按着导航的路线穿过村庄后,逐渐进入了一片不毛之地,道路的尽头还算平整开阔,这里就是堡垒的入口。只有这一条路,石阶安放的整齐平整,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山顶。

山顶的平台视野极好,可以一直看到城市的全貌以及远处的海岸线。一半海水,一半沙漠,从这个视角看过去,就是最好的证明。

堡垒的本体大多以年久失修,只剩下泥土砖块的架子。但相比那些业已荒废的,已经算是保存相当完好。爬上堡垒顶端,眺望远方,百年前的炮火早就熄灭,这里如今是中东最安全的地方。放眼望去,大地一片平和安详。

深入荒芜之地,中东地区下午的太阳有点毒辣。风吹起浮沙,眼前仿佛又浮现,两百年前这里曾经的战火纷飞,千百公里外的如今的人间炼狱。

果然,从来没有一种文明,是没有沾染过血迹的。但愿当咆哮的炮弹哑然失色,和平之花会开遍这片早已饱经磨难的土地。

【肆·马斯喀特 Muscat】

前往马斯喀特的一路枯燥无味。

车辆过境前前后后走了几道关卡,在效率极低的入境大厅等待了两个小时办理入境手续,匆忙在停车场伴着灰尘吃了几块pizza,再开车上路已是阳光最强的下午。

沙漠中的阳光,最为致命。火辣辣地灼烧着一切,车辆的金属外壳吸足了阳光的热量,透过窗户照进来的阳光让车内的温度不断升腾,空调也苍白无力。打开车窗,是毫无凉意的、灼热又干燥的沙漠空气,懒洋洋地挤进车内,带不走一丝热量。

一路上大多是光秃秃的小山丘与荒漠,沿途看到的几个城镇也都是黄白色调的矮矮建筑群,与沙漠的主色调融为一体。但当进入了马斯喀特附近,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越来越大面积的绿色开始显现,棕榈树、椰枣树与街边白色的建筑交相呼应,让这座城市看起来干干净净。这里更像是一个海岛城市,而不是一个置身于沙漠之中的中东大都市。

无法自拔地,对这个城市一见钟情。阿曼,这个曾经不甚熟悉的国家名字,自此成为了头脑中一千零一次的魂牵梦萦。

苏丹卡布斯大清真寺

在通往马斯喀特市中心的路上,几乎所有人都不会错过一座规模宏大、颜色纯白、雄伟壮丽的清真寺,这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苏丹卡布斯大清真寺(Sultan Qaboos Grand Mosque),也是当地伊斯兰教的精神中心。

每个国家都会拥有一位伟人,在阿曼苏丹国,也不例外。这位伟人就是卡布斯·本·萨义德(卡布斯苏丹),于1970年起统治阿曼,也是阿曼阿布赛义德王朝的第14代传人。即位后,他在国内推行现代化进程,从此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阿曼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中等富裕的国家,虽然地处局势较为混乱的中东地区,阿曼却是一个安全系数极高的国家。因此,卡布斯苏丹深受阿曼人民爱戴,当地货币上印刷着他的头像,这座美丽的大清真寺也以他命名。在穆斯林世界,这是最高级别的崇敬。

这座清真寺只在非周五的上午对外开放,上午九点多到达时,门前的停车场早已饱和。欧美游客占了大多数,还有许多来自其他地区的穆斯林,典型的亚洲面孔,在这里反倒成了极少数。进入清真寺毋需门票,但对入内游客的服饰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男士不得穿短裤,女士则必须穿遮住头发、肩膀、前胸和脚踝的衣服。若是没有自己带一条随身的丝巾,可以在入口处租借阿拉伯长袍。

这座清真寺的建造一共耗费了六年多的时间,如今可以同时容纳两万名礼拜者,占地面积达41.6万平方米。整个区域呈长方形对称分布,穿过入口处的花园和喷泉,正对着先是女性祈祷厅,身后最大的建筑便是清真寺的主祈祷厅。

进入祈祷厅前,需要脱掉鞋子。光着脚踩在一尘不染的玉石地面上,一股凉意自脚底升腾上来,烈日的灼热消减了大半。

主祈祷厅是整个清真寺的奢华之最。地面上铺着的巨型波斯地毯,由17亿个结点编制而成,耗时27个月,占地4200平方米,重达21吨,包含有28种不同颜色和等级的染料。头顶之上,波斯风格的彩绘簇拥着巨大晶莹剔透的玻璃吊灯,伊斯兰信仰在这座神圣的礼拜堂内熠熠发光。

墙壁上,彩绘着用阿拉伯文诠释的《古兰经》的内容。伊斯兰教的基本理念——信仰的证词、做礼拜、施天课、斋戒和年度的麦加朝觐,便是通过这些经文引领者全世界各地的信徒,始终保持忠贞与虔诚。

狭长的走廊将厅堂相连,也将阳光剪切成迷人的光影。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这里都有如画的诗意。

祈祷厅两侧的走廊也亮点满满:南北走廊的长度都是240米,被划分成多个厅堂,每个厅堂都有一个来自特定伊斯兰文化(大多是不同的伊斯兰国家)的装饰,风格各不相同。

清真寺内,还设置有伊斯兰信息中心,收藏有丰富的伊斯兰教书籍资料,工作人员也会很乐意与游客探讨关于伊斯兰教的方方面面。即使不是伊斯兰教徒,只要感兴趣,也可以与他们友好平和地交谈。

这个在全世界拥有十几亿信徒的宗教,除了真主(安拉),再无其它的主。他们笃信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相信礼拜是和真主之间沟通的最直接的方式。他们依赖信仰、践行义务,自律而克制。在这个远离战火的国度,信仰之光就这样平和地照耀在大地上。

阿曼国家博物馆

戒备森严的阿曼皇宫对面,一座通体白色的庞大建筑物,便是阿曼国家博物馆。

入口处的大厅游客寥寥,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孤单地站立在柜台身后——5里拉尔(折合人民币100+)的票价相比任何国立博物馆都显得天价,加之阿曼本来不算个热门的旅游国家,这个博物馆大概可以算是世界上最为冷清的国家博物馆之一了。

抬头的门楣上,十几种语言写着“欢迎”,欢迎来到阿曼苏丹王国的神秘世界。

主厅中展示最多的,便是这个国家历代的城市堡垒、军事要塞,这些许多至今仍被完好地保存在马斯喀特城市的各个重要位置,守护着这个国家和城市的安全。

货币象征着王权,也记载着历史与权力的变迁。博物馆中收藏着的,近千年来的各种硬币,用斑斑锈迹和早已模糊不清的文字,将一段段历史与朝代连接,从遥远的时光慢慢交递给今天。

像中国人崇拜龙,骆驼,是生活在沙漠地带的人们最为崇拜和珍视的动物,也在历史和文化演进过程中被许多部落或民族当作神灵或是精神的象征。在阿拉伯的文物中,总能找到大量骆驼出现的痕迹。

陶器也是阿拉伯人最古老和最具有标志性的工艺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现代社会中,陶器通常被当做装饰品,但是在过去,这种经过炙烤的黏土被用来储存食物和水,是沙漠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在死后,这种陶器也被放置在坟墓中,保佑逝者在天国依旧可以衣食无忧。

也曾经历过残忍掠夺,战火纷飞。幸好有一位将这个国家带入现代化的伟大人物,赶走战争和贫穷的同时,也把和平和繁荣带到了这片土地之上。

刻画当地人物的艺术作品依然是阿曼当地艺术的主流。与阿联酋人的穿衣及头巾佩戴方式很不相同,因此,毫不费力便能够区分出这两个国家的人:阿联酋男性的头巾往往比较简单,头巾就简单的披在肩上,然后用一个圆环固定在头顶,而阿曼男性则通常佩带帽子,阿曼也是整个海湾地区唯一一个用帽子来代替头巾的国家。

和故宫博物院类似,阿曼国家博物馆同时也承担文物修复工作,在馆内,随处可见很多正在修复之中或是已经修复完毕的悠久文物。

阿曼拥有1700公里的海岸线,还有雄伟壮观的山脉,与其他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的波斯湾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因而也就造就了阿曼丰富的文化属性——海洋文化和传统发祥于沙漠中的阿拉伯文化在此交织汇聚,碰撞出独一无二的火花。

依赖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捕鱼业一直都是阿曼人赖以生存之本。借助海洋的力量,当地人学习了建造帆船,并开始了越来越频繁的海上贸易,中国就是这些船只的目的地之一。自唐朝以来,中国和阿曼就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阿曼商人将乳香运到中国,再从中国出口瓷器。据记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曾经三次抵达阿曼。在这个博物馆里,至今仍保存有大量中国的瓷器,并非侵略所得,而是通过公平的贸易交换而来。

对于一个炎黄子孙而言,这是难能可贵的国家间的情谊。

穆特拉堡垒

马斯喀特位于军事与交通要塞,和只有百余年历史的迪拜、卡塔尔等城市大不相同,这里并非向来宁静温和,如同静谧的阿曼湾。从公元第一世纪以来,这个国家就不断被波斯、阿拉伯、葡萄牙以及土耳其人统治。

如今的城市之中,还保存有许多几百年前建造的堡垒和瞭望塔,在城市高高的山顶上,在大陆的岬角上,在海中的孤岛上。居高临下,不怒自威。

阿曼人似乎更习惯于居安思危。这些由军人严加把守的堡垒,大部分并不允许进入,虽然年迈,但这些土黄色的建筑至今仍为这个国家的安宁守卫鞠躬尽瘁。

位于滨海大道边的穆特拉堡垒Muttrah Fort,是少数几个向游客开放的堡垒遗址,位于海边的一座石头山顶。这座堡垒在17世纪由葡萄牙殖民者建造,当时主要用来囚禁罪犯。沿着100多级台阶向上,在山顶有一座城堡,以及一座保留至今的古代瞭望塔。

前往山顶的路上,时不时会穿过走廊、门厅,开阔处还设置有炮台。

登上最高处,马斯喀特迷人的风光一览无余。由滨海大道勾勒出的圆弧形海岸线,一直延伸到视线的远方。

不像迪拜有全世界最高的摩天楼,在马斯喀特,一般建筑物不准超过3、4层,最高也只到7、8层,而且还需要特殊的建筑许可。所以城市的天际线格外开阔,到处是低矮、整齐,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白色建筑。

堡垒的山脚下,是当地的村庄。玩耍的儿童、四处散步的猫咪成为了午后街道的主旋律。活泼、慵懒、自如,这些词语,都属于当下的马斯喀特。

“呀!是可爱的猫咪!”

“咦?是长得奇怪的外国人!”

马斯喀特鱼市场

每天一大早,当地的渔民乘着小船出海打鱼。满载而归之后,便停靠在附近的轮渡码头,将一大清早的收获拿到与市场上来售卖:超大的金枪鱼、鲜活的螃蟹、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鱼......尸骨未寒,便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了柜台上。

位于穆特拉的马斯喀特鱼市场是当地规模最大、经营最规范的鱼市。前后共有两栋建筑,前面一栋出售蔬菜、水果、各种蜜饯和椰枣,后一栋则专门出售鱼类海鲜。当地居民和餐厅老板都会来到这里选购食材,一边与商家划价,一边谨慎地挑选鱼身上的部位。老板则手脚麻利,把鱼直接开来,迅速处理干净递到客人手中。

和大多数与市场一样,扑面而来的鱼腥味让人有点无所适从。但总体来说,这里已经算得上整洁:地面上没有经年累计的血污,大部分鱼和海鲜都是被清洗干净才摆上台面,老板和伙计们手脚麻利,刚刚处理过鱼的台面很快又会光洁如初。

在这里闲逛,不会是一场身心的“折磨”,而是一次深入当地生活的难得体验。

穆特拉市集

到了夜晚,一千零一夜如约而至。老城的穆特拉市集Mutrah Souq,总叫人想起童话中的藏宝洞。

阿拉伯语中,Souq就是市场的意思。在古老的历史时光中,传统市集是每个当地居民一站式购物的目的地。历史上,来自远东和印度的单桅三角帆船在这里卸下了香料、针织物、香精以及其他异域物品,运输到王国各地的市集上销售。一整个纵横交错的街区中,迷宫一般的道路彼此连通。店铺挨着店铺,巷子连着巷子,不知哪一条幽静的深处,通往传说中那藏着宝藏的洞穴。

街道极其狭窄,仅能容纳两个人勉强地并排行走,只在主路的尽头,有一个宽阔的厅堂四通八达。所到之处,都是出售各种阿曼特色商品的小店:香料、服装、配饰、瓷器、古玩......有关阿拉伯风情的所有元素,在这里都寻觅得到。

商人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店主似乎总有魔力,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引诱到自家的店铺门口。骄傲地展示瓷器上的花纹、讲解羊毛围巾的佩戴方式、或是依次点燃各种乳香供游客选择......在这个小巷子里上演的,是阿拉伯式的热闹市井生活。

令人叹为观止的,除了饰品上精美繁复的花纹,还有店主充分利用空间的能力。小小的店面,层层叠叠,各种商品如叠罗汉一般彼此支撑着,却又稳如泰山。

空气中乳香氤氲,从室内的市场一直幽幽飘散到户外。整个市场,仿佛被香气笼罩,韵味十足。

夜幕将至,市场的灯光亮起。阿拉伯式的热情神秘,开始敞开大门,以一种极其诱惑的暧昧气息,吸引着过路的人:快来加入这一场阿拉伯之夜的狂欢。

阿曼湾

“所有的日子都是海上的日子。”一个马斯喀特人可以这样说。这座城依海而建,这的人以海为生,世世代代皆是如此。

船长发动马达,开始朝着海洋深处驶去。陆地已经看不到了,唯一的标志是那一片灰褐色的山,层层叠叠,遮盖了城市,不声不响,伫立在陆地的方向。

船随着海浪的节奏上下起伏。万里无云的天气,风也来的轻柔。阳光从海面上扑面而来,刺得人睁不开双眼。出发前,船长说,这是适合出海的好天气。

船速突然降了下来,耳边因为极速前进而呼啸的风也停了。船长指着海中央的一个方向对我们说:“Dolphin!”一个黑黑的小家伙,在海面上漂浮着,然后突然一跃、腾空而起,在海面之上划出一个半圆形的弧线,又落回水中。紧接着,一个、两个、三个......一群海豚出现了,沿着船行驶相同的方向,在海面上勾勒出曼妙的身姿。

不论在任何一种文化当中,“看见海豚”总能与“幸运”联系到一起。

同行了一小会儿,船长掉转船头,到一处平静的海面上停了下来。鱼饵是当天早上刚捕上来的小鱼,切成小段挂在鱼钩上,带着长长的鱼线落入水中。

海钓的好处便是,几乎不太考验耐心。鱼钩入海几分钟,随着剧烈的摆动,有鱼上钩了。

靠海吃海。这片蔚蓝静谧的大海被陆地温柔地环抱着,也一直热切地回馈陆地上的子民。

除了丰富的鱼类水产,当地人靠着这片海,采珍珠、做贸易,如今,更是把潜水、观鲸、帆船巡游等海上游乐项目做的热火朝天。

这慷慨的海必定不会让几个满心虔诚的游客空手而回。猜猜看,今天,这片海将要给予我们怎样的舌尖馈赠?

傍晚,就等一场阿曼湾式的日落。

住的酒店位于一处海湾的高地上,从房间可以俯瞰整条海滩,每天回到房间,都会犹如初见般惊艳。午后的眼光撒在风平浪静的海湾,棵棵分明的椰子树折射出倒影,温柔的海浪在水面上翻卷起丝绸般的褶皱。步行下台阶,就可以来到沙滩边。在躺椅上晒着太阳小憩片刻,沿着沙滩行走,看海水冲刷掉脚印,一位外国女孩,轻柔地将搁浅的小鱼送回海洋的怀抱。

日头渐暗,成群的海鸟先到,叽叽喳喳飞到岸边、落在礁石和沙滩上,准备和太阳一同休息。

太阳慢慢下沉,起初却不愿收敛光芒,仿佛想把这一天最后的能量再爆发个痛快。金光洒在海平面上,视线尽头的海面完全被金光笼罩,与天空融为一体,仿佛担心突然的坠落会将这轮红日摔得生疼。一点点、仿佛试探一般地想要融入海洋,太阳渐渐下沉,光芒渐弱的同时终于也“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了羞怯的绯红。海鸟急切地拍打翅膀,召唤黑夜的到来。这白日里最后一点日光便仿佛受到了冒犯,头也不回地向大海的怀抱投去。

这让人不舍的日落。这惹人爱的海边夕阳。

关于马斯喀特的所有美好,都被定格在这天边的一抹绯红。

此生再漫长,都无法忘怀,这个时刻。

【伍·阿莱茵 Al Ain】

沙漠里的落日到达的比想象中要早,等到终于在风沙漫天中赶到位于阿莱茵的沙漠营地,沙漠最后的一点日光已经几乎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比黑暗更早抵达的,是寒冷的夜风。硬邦邦的、冷刺骨的,裹挟着沙粒,拍打到皮肤和单薄的衣物上。刚爬上高低,还没来得及把整个沙漠营地的全貌看一看,就被风野蛮地驱赶回了房间。夜里,房间的窗被风吹得呜呜作响,温度下降到要打开暖气才能入睡,实在难以想象,这里其实已经身处热带地区。

沙漠迎接我们的,是它的无情与暴戾。

清晨依旧带着凉意,但阳光的到来让冰冻了一夜的万物舒展开来。

酒店的房间设置的很像古老的贝多因人的帐篷——灰白色的外墙在沙漠中极其低调,高耸起来的帐篷顶由门前的几根巨大木桩支撑着。房间一侧,现代的电火炉取代了老式的炭火炉,一家人仍然可以像以前的沙漠居民一样,围坐在一起,享受火焰的温度。

阿联酋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沙漠之一,沙漠面积达84000平方公里。这个国家和民族,便起源于这片沙漠。如今阿联酋的大部分居民的祖先是古老的贝多因人,这个词来自阿拉伯语bedawin,意思是“沙漠居民”。他们是典型的游牧部落,常在沿海地区和沙漠地区之间长时间跋涉,通常以部落/宗族作为基本单位,每个部落通常被一个族长(谢赫)领导,所有部落成员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游牧文化总是伴随着丰富珍贵的传承——惊人的生存技能和独立性,这些宝贵的品质成为了这个国家建立的重要基石。

走出门,便是一个接一个、连绵无尽的沙丘。看似平坦,顶部却极难攀登。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却总是被向下流动的细沙给滑下来。原来,沙丘的顶端并非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陡峭的斜坡,两个方向的坡度在顶端处相遇,形成一个形状明显的斜角。

站在沙丘顶端向四周望去,原来阿联酋的沙漠并非空旷荒凉一无所有。黄沙中长有绿色的植物,也有蔚蓝的清泉。阿莱茵被称作“花园城市”、“沙漠绿洲”,境内有很个绿洲。这里是阿联酋人最喜欢的夏季度假胜地,相比干燥炎热的城市,这里似乎随时都能享受一份清凉舒适。

没有任何一种地形比沙漠更加纯粹原始。远离繁华都市的沙漠也许看起来缺乏生机和特色,但对于阿联酋人来说,沙漠才是能看到这个民族最初样子的地方,也是他们漫长而特别的历史开端之地。骄傲的游牧民族贝多因人最早到达这片沙漠,带着他们的骆驼和羊,在这里逐渐适应沙漠严酷的气候,得以生存。

没有任何一种地形比沙漠承载着更多秘密。沙漠中的日出日落无比迷人,沙丘表面有迷人的波纹,因为矿物质含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最迷人最舒适的莫过于只有置身于沙漠中才能感受到的宁静。连绵起伏的沙丘,吸收了一切嘈杂,仿佛能将人瞬间淹没其中。

又想起三毛的那句话。

“沙漠里,最美的,是那永不灭绝的生命。”

【陆·阿布扎比 Abu Dhabi】

当车辆终于驶回阿布扎比,城市的面貌再一次显露出来:宽敞笔直的单向五车道马路,头顶不断掠过的测速仪器,身边呼啸而过的光鲜车辆......眼前的一切都在诉说:欢迎回归富庶之都。

被迪拜将风头抢尽,其实阿布扎比才是阿联酋最大和最富裕的酋长国,也是这个联邦的首都。在石油经济建立之前,阿布扎比还是一个小村庄,房屋多是由泥巴、棕榈叶和珊瑚等搭建而成的。1930年代初,第一家石油公司在这里进行了地质勘探。1962年,第一船原油从阿布扎比运出,自此,这个国家的经济如同坐上了宇宙飞船,开始了令人惊异的腾飞之旅。

一个由阿拉伯人创造出来的世界级神话,在这里诞生。

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

与比邻的迪拜相比,阿布扎比的历史更为厚重。最早的一批居住者,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以前。

盛大浮华的表象之下,人们依然遵照着许多穆斯林原始礼制。代代相传,虔诚实践。

这里,似乎更蕴含着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这股力量,被集中体现在位于城市一隅的谢赫扎伊德大清真寺。这是阿联酋境内最大的清真寺。汉白玉的淡雅,点缀着高贵的黄金,似乎集结了伊斯兰建筑的所有美学。每天,数以万计游客不远万里来到阿布扎比,朝圣这座仿佛建造于天堂之中的美好建筑。

诚如它的名字,人们建造它,为了纪念这位国家之父,谢赫扎伊德。正是他引领这个国家走进了20世纪,带来了现代化和繁荣,和天翻地覆的变化。

移步换景。每走一步,不同的角度看到这座主建筑,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外面的厅堂作为前景,竟也成了这建筑华丽的边框,将宏大与唯美呈现于眼前。

建筑物外围的蓝色水池,将倒影系数收入怀中,与天空的蔚蓝色彼此呼应。仿佛此时,天地已经浑然一体,共同笼罩、守护着美好的人间。

似乎只有一袭阿拉伯式长袍,才配得上这样的环境。早前在市集上买的灰色长袍此时终于派上用场。虽然这座清真寺是难得的女性可以从主入口进入的清真寺,但对服饰礼仪的要求毫不含糊——甚至在走路过程中头巾不小心移了位置,也有工作人员在旁边提醒赶快系好。

一日的五次祈祷,祈祷意味着与真主的“联系”。在这国家,七岁以上的穆斯林每天都要进行五次祈祷:黎明、正午、下午、黄昏和夜晚。这项传统,至今已经延续了1400多年。如今,这早已不仅仅是一项个人的精神活动,更是一种能够将所有穆斯林联系起来的行为。

高贵庄严的清真寺,承载着所有穆斯林信徒的精神归属。

主殿内的波斯地毯,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工编织地毯,是由1200名伊朗工人使用38吨羊毛,历时一年半的时间编制而成。将近六千平米的地摊上,居然没有一道缝痕。

殿堂内悬挂着的七个世界最大的镀金黄铜水晶吊灯,均是在德国加工定做,在镀金的基础上,镶满了施华洛世奇水晶,几千颗水晶价值千万美金。就连连廊处的彩色地面,也不是颜料彩绘而成,而是用天青石、红玛瑙、紫水晶、鲍鱼贝等天然材料拼构而成。

在清真寺内进行礼拜,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在祈祷前,必须保持身体清洁,才是对真主最大的尊敬。因此,所有清真寺都有洗漱设备,在祈祷前必须沐浴脸、手和脚。

谢赫扎伊德大清真寺的盥洗室,位于两侧长走廊的地下室,若不是一位好心的工作人员提醒,必定会错过。纯古典风格的洗手池皆用玉石制作,雕刻、色彩搭配都是经过了仔细的考究。

从下午的日光倾城直到傍晚的夕阳西下、天地蔚蓝,再到月悬于空灯光亮起。在这里,时间的帷幕每天都在上演。

谢赫扎伊德曾经说过,一个没有过去的国家,也就没有现在或未来。(A nation without a past is a nation without a present or a future.)

也许可以理解成,尊重历史,抓住现在,也就拥有了未来。这个国家的人,铭记历史却不沉溺历史,拥有财富却不滥用财富。他们把虔诚的宗教当做最珍贵的行囊,把上天的恩赐作为最宝贵的财富,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崭新的未来前行。

当夜幕降临,抬头看到新月悬挂于天空。清真寺内又响起吟诵声,伴着音乐,悠悠入耳。此时天地间,过去、现在、未来在此汇聚。只有一种声音,充盈天地间,然后飘飘然,顺着月亮的方向前往远方。

阿布扎比卢浮宫

在文化界,阿布扎比卢浮宫,被当成是阿拉伯文明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在这之前,阿拉伯世界中从没有哪一座世界性博物馆,以如此开放包容的态度将阿拉伯文明与外部文明连接、汇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化与基督教、佛教文化,就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汇聚点。阿布扎比卢浮宫,成为我此行最为期待的一个地方。

远远地,视线就被这座有着巨大穹顶的白色建筑吸引了过去。阳光穿过镂空的屋顶,在建筑内洒下光之雨,斑驳的光影摇曳在白墙之上,总叫人想起树影婆娑的棕榈林和遮荫蔽日的阿拉伯集市。普利茨克奖获得者Jean Nouvel将现代感和未来感运用到了极致。博物馆里丰富的水系形成的倒影,果不其然是一座“建在海上的博物馆”。

比建筑更吸引人的,是这座博物馆里本身的藏品价值。馆内很多藏品都来自于巴黎卢浮宫,虽然比起巴黎的场馆,这里规模不算大,也少了几分恢弘的古典气息。但对于我这种不愿遗漏一处的博物馆迷来说,刚刚好半天时间可以全部走完,每一件值得一看的展品,都绝不会错过。

博物馆前厅的地面上,繁复的线条一直延伸到远处,勾勒出阿联酋长长的海岸线,在眼前铺展开来。线条伴随着中文、阿拉伯语和欧洲各国文字,展示着馆藏物品遥远的故乡。

许多当地学校的游学团会来此参观,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一项,便是以此为起点,了解阿拉伯与世界文化。12个展厅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从远古时代最早人类社会的诞生、文明和国家的建立,到人类信仰的产生、商业贸易全球化的开始,再到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所有展厅走上一遍,就好像对人类几千年文明的伟大历程进行了一次巡礼。

第一展厅内的双头塑像,制作与8000多年前,出土于约旦一个新石器时期的村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塑像之一。这很可能代表着近东地区早起村民憧憬的神祗或共同祖先,揭秘了早期宗教仪式的一些碎片。

巴基斯坦出土的戴项链的女性小雕像,具有突出的女性特征,很可能象征着旺盛的生育力,也代表着当时人们极为推崇的生殖崇拜。

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大帝在统治期间,制作了大量的胸像和全身雕像,使得其形象广为人知,在罗马大帝上,宣示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治权威。

来自罗马帝国的殡葬肖像《一个拿着杯子的男人》被印在了门票上。这张画像虽然创作于公元三世纪,但画上的人物仿佛就来自当代:消瘦的脸庞,精心修剪的胡须,短短的头发,两只棕色的大眼睛注视着前方,仿佛随时会开口与对面的人交谈。如此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皮肤逼真的质感表现得淋漓极致,充分体现了古罗马艺术传统。

很难想象,这幅画在薄木板上的肖像画,竟然出土于一个木乃伊面部所缠的布条中。

反映埃及人宴会生活的石版画,生动地描绘出了几千年前人们生活的场景。

各种历史版本的圣经、佛经、古兰经等,都陈列在这座博物馆的橱窗里。正是宗教的诞生,指引着人类文明迈入了崭新的台阶。

这只彩绘的奥斯曼磁盘来自世界上最享有盛誉的制陶中心之一——伊兹尼克,制作于十七世纪,是当年很时髦的航海帆船主题。这只瓷盘,也见证了当时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与欧洲之间频繁的海上贸易。

小托马斯·怀亚特爵士的肖像画,下巴微微抬起,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满脸坚毅与果敢。

来自众多国家的白底蓝花的瓷器在此聚集一堂,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中国明代青花瓷的影响。

现代艺术也是这座博物馆内重要的一部分,从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而来,由德国艺术家托马斯·舒特创作。巨人的躯体奇怪的扭曲着,散发着让人惴惴不安的气氛,仿佛将片刻的瞬间凝固成永恒。

博物馆出口处,便是著名的“光之雨”,一根根细长的纤维从天而降垂直到地面,仿佛正在倾盆而下的一场暴雨。穹顶中透出的光线在这里形成美丽的光斑,仿佛真的置身于一场温暖的沙漠阵雨中,带来清凉、也带来湿润。

一场关于文化的巡礼告一段落,自“雨幕”中穿过走出展厅,中东地区常有的炙热阳光又晒在脊背上。我又再一次穿越时间而来,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只不过此时,已带着文明的行囊。

阿布扎比猎鹰医院

猎鹰是权力和勇气的象征,也是阿联酋的国鸟。

驯鹰是阿拉伯的古老传统之一,也是沙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在一望无际沙漠中的贝多因祖先,长期使用猎鹰进行狩猎。随着时间的变迁,用猎鹰进行狩猎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演变成了一种运动、一种爱好。

在今天的阿联酋,驯养猎鹰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每只猎鹰都有身份护照,对于身份、数量都有严格的管理。猎鹰的训练、日常保养和身体检查,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机构——阿布扎比市郊的猎鹰医院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种强壮又冷酷的捕食者,猎鹰经过上千年的实践成为最终的捕猎工具。这种运动在半岛地区拥有骄傲的历史,是来自贫瘠土地的馈赠。

在阿联酋,每位驯鹰者都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在捕捉和训练猎鹰方面有很成熟的专业技术。多年来驯化过程从未改变,这个过程需要勇气和耐心。驯鹰人把鹰放置在一个圆形木块后者是包着皮革的自己的手腕上,鹰的眼睛被一个类似头巾的布包起来以保护它敏锐的视觉,腿部系着皮绳来约束它的活动。

医院的主诊厅内,这些猎鹰正是以这样的造型站立在一根根木头上——皮革眼罩戴在头上将眼睛遮住,只露出尖尖的嘴巴,正因如此猎鹰们才能够共处一室并保持安静。

现场,工作人员为我们展示,如何为一只受伤的猎鹰修复羽毛和修剪指甲。会有一只鹰作为“志愿者”接受麻醉后成为现场展示的对象。

这种鸟类的力量和美感被当地人推崇,国父谢赫扎伊德也是一个驯鹰者,他认为这项运动教会人们坚忍、力量和耐心,还亲自撰写了《隼猎体育运动史》,向全世界的人介绍阿拉伯人如何进行狩猎以及训练猎鹰的运动。

在这家医院,还可以体验到喂食猎鹰:工作人员会提供一只处理过的老鼠/青蛙,游客戴上厚厚的防护手套,牵引着猎鹰站在手臂上,大快朵颐。

团队参观的时间大概持续2个小时,猎鹰自由活动的大帐篷是最后一站。在这里,所有猎鹰卸下了身上的束缚,可以任凭喜欢自由飞翔。是不是从头顶滑翔而过的一只鹰,总让人感觉一阵惊悚。在它展开的翅膀之下,不是它的主人,似乎,就是它的猎物了。

除了猎鹰,这里也饲养有其他的鹰类,成为茫茫沙漠之中,这些生灵一处栖息的绿洲。

【柒·迪拜 Dubai】

灯红酒绿,穷尽奢华,高楼林立,豪车遍地。关于迪拜的所有描述,最终总会归于这些关于财富和奢华的辞藻。

如今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最富裕的、最好的”都在迪拜。

石油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日新月异的改变。如今,迪拜已经不再只依赖石油的收入了,贸易、交通运输、服务业、旅游业、工业、金融业,都在为这个城市的飞速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自全世界的人们,到这里寻找人生转折的机遇。似乎这里,是一个面向全人类、随时可以开启的百宝箱。

这里曾经是什么样子?金黄的涂层之下,本来的面貌如何?如今,迪拜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怎样的?走进迪拜老城区,这些都能找到答案。

德伊勒

印象中的迪拜是高楼林立、豪车遍地,满是奢华和富庶的气息。其实,这个国家并非遍地皆是富豪。和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这里更多的是白领、技术人员、商贩和来自全世界寻找机遇的人。

迪拜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盛况大多集中育迪拜河西岸的市中心地带,以哈利法塔、棕榈岛等地标性建筑为核心建设而成的。一河之隔的对岸,才是迪拜最市井、最原始的状态。

这个区域叫做德伊勒Deira,这里最为集中地分布着迪拜最有名的几个集市:香料集市、黄金市场、香水集市、室内市场、新纳依夫市场......这里更像是迪拜的“义乌”,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在迷宫一般的窄巷中,出售香料、香水、黄金等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大饱眼福,也是淘宝的好地方。

出售香水的小店,从门口便散发出各类香精混合的香气。各种已经调配妥当的香精,被盛放在巨大的罐子里,商家总是很乐意根据顾客的需求,推荐他们中意的那一款香型。试过几个味道,手腕上的空间已经不够,鼻子也被强烈的气味呛得麻木。店家依然乐此不疲:这款是某大牌同款香型,这款是今年最新推出的,这一款是果香型,那一款是花香型......香水之于阿拉伯人如同服饰,是生活必须品,这里的香水产业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橱窗上的各式香水瓶足够吸引眼球,如同香水的气味,在这里,总能找到一款自己的中意之选。

同样热闹的还有香料市场。几乎每家店门前,都摆放着香炉,成块的香料正在燃烧,香气跟随着燃烧的烟袅袅上升,不同的烟雾在空中汇聚,把整个集市渲染得香气萦绕。这种香气,时而厚重、时而清爽,神秘而悠远,变幻莫测却又让人心旷神怡。

这种可以燃烧的香料,也是每个阿拉伯家庭的必需品。每当有正式晚餐,或是家中来访重要客人,总要提前先焚香,以表示尊贵和敬重。如果,一定要用某种感官去概括一种文化,那么阿拉伯,应该是香气氤氲的。

几个市集都聚集在同一片区域。真正的奢华至极,便是黄金市场。

一个接一个的橱窗,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黄金首饰。迪拜人,用真金白银打造出了这样一条繁华的街市。也让迪拜在全世界的黄金市场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的黄金质地纯正,工艺上乘,又有比较规范的市场监管,很多游客都会选择在此购买。有些首饰设计繁复精美,还被镶上了钻石等名贵珠宝,价格叶让人更加望而却步。

熙熙攘攘地游客擦肩接踵地从小巷中经过,时不时有人停下来,对着橱窗中的金碧辉煌忍不住拍照、赞叹。举着小旗的导游,身后跟着一整个旅行团的游客在小巷中穿过,导游时不时地停下来,眼看着这一整片金碧辉煌,对他的游客们无不自豪地说:“这里是迪拜,是黄金之城。”

阿法迪旧区

阿法迪旧区Al Fahidi Historical District是迪拜最古老的遗址之一,也是海湾阿拉伯沿岸仅存的风塔建筑群。如果想找寻迪拜的历史,这里是最好的选择。

旧时富裕人家居住的毛石墙精美建筑成为了这里的标志。徜徉在街头,仿佛置身于往昔岁月。

阿联酋传统建筑的识别度很高,受到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非常明显。用棕榈树枝来做墙壁,树干作为结构支撑和屋顶横梁,树叶作为天棚。地板通常用纯沙。其他传统材料如珊瑚石、泥土、稻草、粘土也因为导热性低,非常适应这里炎热干燥的气候。

在空调发明之前,一种独特的制冷系统被广泛使用,这种传统建筑被称作风塔Arabic barjeel。风塔四面开放,每一面都能通过狭长的风道将风不断地改变方向,从而降低室内温度。有时候会将水泼洒在塔底部的地面上,通过水的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

房屋和房屋之间只隔着很狭窄的一条小路,这种小路阿拉伯语中叫sikkas,充满荫凉而且有对流风吹非常凉爽,可以帮助人们在外面的炎热中找到一个凉爽的休息地。

乍一看,这些传统建筑很简单,但其中包含着很多迷人的设计:木雕的大门,窗户上复杂的网格结构,几何图案和花纹装饰着墙壁、室内装潢,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迷人效果。

把车停在街区外面的公共停车场,步行穿过Al Fahidi迷宫般的小巷,邂逅了许多艺术画廊、古怪的纪念品商店和咖啡馆。

位于城区的XVA画廊,本身就是一个精美的老房子,收藏了很多出自阿拉伯艺术家之首的艺术珍品。画廊于2003年建立,主要以现代艺术风格为主。房子正中央是一个小庭院,有很多郁郁葱葱的树木。在这里小憩片刻,喝个下午茶,是典型的的阿拉伯午后时光。

走街串巷,也有很多出售手工艺品、特产品的商店。

位于老房子中的迪拜博物馆,是由拥有150多年历史的阿法迪城堡改建而成的。这里是迪拜最古老的建筑,曾先后用作宫殿、要塞和监狱。

博物馆分为两个部分,地上为多个考古发掘的展品展厅,地下部分则按照时间顺序建造了一条长廊,展示着迪拜生活记录,以及几十年来城市进步的多媒体展示。

走进去,就像进入一座时空隧道。

最早,阿联酋的几个酋长国还是位于沿海和沙漠中间地带的小渔村,除去传统游牧的生活习惯,这里的人大多以打渔、采集珍珠和海上贸易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石油发现以前,造船业在迪拜一度非常发达,小的船只被用来捕鱼,大一点的用来采集珍珠和与临近的国家进行贸易,再大一点的船只则可以航行到更远的地方,与更多国家进行贸易。各种各样的古老船只,是迪拜人最自信的文化遗产。

博物馆里还保留有以前的茅草房子,可以一窥从前生活的痕迹。

许多旧时的武器、随身的佩刀、佩剑也成为博物馆展示的重要一部分。

这里曾经是什么样子?这座城市本来的面貌如何?之前的种种问题,我想,在这个古老的博物馆,我找到了答案。

卓美拉

卓美拉古城,是一个依照阿拉伯古城设计的建筑群,土黄色的主色调房屋,被蜿蜒的运河围绕,呈现出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古城里的市集,是一处专为游客建造的室内集市。和德伊勒嘈杂的人间烟火不同,这里一眼看起来,就是专门建造的旅游景点。一切都是崭新的,星巴克、哈根达斯,各种洋气的咖啡店和西餐厅,这里都能找到。

偶有一间复古小店,仍能给人惊喜。从整齐干净的街道走进去便别有洞天,这店里出售各种当地特色手工艺品及一些二手物品,既能买到全新的烛台、水烟壶、香氛炉等,也能淘到价格不菲的二手天平、花瓶、怀表等。

集市内的路边,会有一些手工艺人现场展示织布和编制毛毯。古老的编制文化是阿拉伯人的骄傲,这种被称为Sadu的技法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认定为物质文化遗产。

几个街区对面的卓美拉清真寺,到了下午时分,已经冷清无人。

阳光过了灼热的下午,也已经冷静了下来。但正午的余温还在,没有风,也没有云。阿拉伯半岛每天的这个时间,最为舒适。两位穆斯林坐在清真寺门前的草地上闲谈,几只野猫自顾自地走来走去,一位清洁工人静悄悄地用扫把掸掉台阶上的浮尘。

坐在清真寺门前的长椅上,刚好可以俯瞰这座建筑。这并非某个著名的可以当做旅游景点的清真寺,规模也未见得多么壮观,只是在古城附近,属于某一个社区的一座清真寺。这样的建筑,在迪拜,有几千个。

每一个,都承载了一群人,甚至是上下几代人的精神信仰。在这里,他们与无限崇拜的“真主”连通,去获得无上的智慧和祝福。

我就坐在这张椅子上,静静地享受在阿拉伯最后的时光。

祷告时间快到了,陆续有阿拉伯男人从四面八方走过来,脱下鞋子,径直走进门去。时间越来越近,到来的人越来越多,门前开始有些拥挤。看不到门内的情况,只见得,门口的台阶上,一双双鞋子已经摆满。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而后,吟诵声响起,天地为之肃穆。

旅途的乐趣是什么?就是即使到了几乎一无所知的地方,那里也必定有耀眼之处,而自己要亲自将这些光芒一个个拾起、收集起来。

我见过了最美好的晚霞,看过了最璀璨的星空,听到了最虔诚的祷告,读到了最动人的童话。

每一幕色彩斑驳的光影,每一阵芬芳愉人的香气,每一次怦然心动的相遇。每一滴海水的咸,每一粒风中的沙,每一缕阳光的热。阿拉伯的点滴美好,都已尽数放入我的行囊,镌刻进生命长长的卷轴里。

清真寺的钟声越来越远,庄严的白色建筑也消失在视线。这一天中最后的光亮时刻,我想要在海边度过。

海滩边空无一人,太阳慢慢地、慢慢地隐去,吹来的风有点凉了。

属于阿拉伯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要把所有故事留在这片海滩。

美好的、虔诚的、如花似玉的、病入膏肓。所有人的所有故事。

像水汽,像沙粒,像最后一缕日光,像熏香蒸腾起的袅袅青烟。被风吹出一个寒颤,四散到夜幕初降的空气中。

黄粱美梦也好。

南柯一梦也罢。

一千零一个夜的美梦醒来了。树会开花,花会结果,果实会流出甜蜜的汁水来。

愿你人生美满。

愿我此生无憾。

愿生活从此不再是天方夜谭。

【迪拜租车指南及过境实用攻略】

阿联酋和阿曼当地法规均支持中国驾照租车。租车时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

1、驾驶人驾照原件及英文翻译件(如有公证件更好);

2、驾驶人护照原件;

3、驾驶人名下的国际信用卡;

4、事先打印好的提车凭证(在租车订单确认后可以自行下载)。

由阿联酋自驾到阿曼的过境步骤如下:

(1)出发前在网上办理好Oman签证(手续简单,电子签证出签后打印即可。虽然也支持落地签,但那是针对航班落地,陆路入境不好把握,建议提前办理签证)。

(2)租车时与租车公司确认车辆能否过境,并提前通知车行在提车前准备好车辆过境手续(最好在下订单时就确认)。

(3)提车时另外支付约525AED的车辆出境费用,多数阿联酋租车行不会购买阿曼的车险,需要签免责协议,即车子在阿曼境内出事故不在保险理赔范围内,车子出现故障也必须返回阿联酋境内才能维修。

(4)过境时可以走Hatta Border或者Al Lin Border,关口较大相对比较正规,但相应的人也多。Hatta Border我们等了两个小时。

(5)第一道关卡为阿联酋出境,需要提交护照并支付约每人35AED的过境费,并会留下一张纸条待用,夹在护照里保管好。

(6)阿曼入关前会进行车辆检查,如果是外国面孔可能会被要求整车行李全部开箱检查(比如我们)。

(7)阿曼入境大厅持护照、签证排队办理入关手续。

(8)手续办理妥当,入境阿曼。

自驾注意事项:

1、阿联酋和阿曼境内都是右侧驾驶,驾驶位在车辆的左侧,与国内一致。

2、沿途电子眼和测速设备很多,注意不要违章或超速。

3、人行道斑马线需要对行人让行。

4、太小的儿童需要使用安全座椅,且不可以坐副驾。

5、开车不准使用手机,且所有乘客需要系安全带。 

【旅行实用指南】

1.阿联酋和阿曼两国的主要信仰是伊斯兰教,在饮食和着装上有严格要求:猪肉及制品和酒类是被严格禁止的(部分地区酒店内会提供酒精饮料,沙迦全域禁酒),斋月期间不要在公共场合吃喝或吸烟,除泳池和沙滩外不要穿过于暴露的着装。

2.阿拉伯语是阿联酋和阿曼的官方用语。英语也是商务沟通中广泛使用的语言。

3.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 4 小时。阿联酋的货币为迪拉姆,1 迪拉姆≈2 人民币。阿曼的货币为阿曼里亚尔,1 里亚尔≈18 人民币。

4.持中国护照赴阿联酋享受免签,阿曼可以办理落地签,也可以提前办理签证。

5.阿联酋和阿曼整体治安良好,在市集等人群密集处或夜间出行时注意安全防范。

【文中提到的攻略信息】

行程时间比较久,如果需要参考详细的行程攻略,请在评论区留下邮箱,我会统一发送给你。

【全程入住酒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