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农垦创业时期的大中专学生 (下)

 口述宁夏 2021-08-12

前文链接

宁夏农垦创业时期的大中专学生 (上)

>>>>

科技引领 牛羊成群猪满圈

宁夏农垦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是伴随着各农场的建立而发展,是应用科学技术的培育而壮大。

农垦利用土地丰富、草原辽阔的优势,首先发展养羊业。

1951年灵武农场养羊384只,到1966年农垦系统羊只发展到10.05万只。

宁夏滩羊是各农场养殖的主要地方品种,占到饲养总数的86%,著名的滩羊二毛皮是宁夏“五宝”之一。

1960、1979、1981年,国家农垦部,自治区科委先后下达了“滩羊本品种选育提高”、“滩羊串字花品系繁育”、“滩羊选育(1981一1985)”课题。

这些研究项目分别由高级畜牧师余琏、杨生龙、严励生主持,任海洋欧明学、邵建林等科技人员参加,经过30多年的研究培育取得成功。分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195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的巴浪湖农场高级兽医师吕广文,与李国祥、王国祥、杨志福等畜牧专家,潜心研究细毛羊及半细毛羊的引进与杂交培育工作,取得成功。

1972年巴浪湖农场羊只饲养量达1.32万只,大部分是杂交而成的细毛羊,占垦区羊只饲养量的37%。

1956年从甘肃临洮农校毕业的杨生龙,分配到暖泉农场,在偏远的贺兰山脚下羊场工作了30多年。

接任并主持完成了宁夏滩羊本品种选育、滩羊串字花品系选育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农垦部颁发的一、二等奖,198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62年,自治区政府决定在平吉堡农场创办专业化奶牛场,以保障银川市民喝到新鲜牛奶。

平吉堡和南梁农场在农垦局畜牧专家范太航的带领下,从北京和黑龙江购进奶牛201头,建立了专业化奶牛队。到1966年底,农垦7个农场饲养奶牛975头。

郭劲松、孟克俭、梁俭、孙成彦、陈万钟、高佩孚、文启荣、葛雷等一批高级畜牧兽医师,按照科学程序,严格选育种牛,建设高标准牛舍,严密防疫措施,推广青贮饲料,冷冻精液配种,机械化挤奶等新技术。

1988年平吉堡、灵武、连湖的5个专业奶牛队饲养奶牛2255头,产奶量达663万公斤。

平吉堡奶牛场,从1980年起就进入全国高产奶牛场的行列,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高产奶牛场二等、三等奖。先后向陕、甘、豫、晋、鲁、内蒙等省区提供奶牛1658头,被誉为“宁夏奶牛的摇篮”。

194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畜牧系的范太航,1958年从国家农业部畜牧兽医总局调宁夏工作,任农垦局高级畜牧师、研究员,他长期从事畜牧业的管理与研究工作,注重培养畜牧技术人才,结合实际开展科研工作,为宁夏农垦的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对平吉堡奶牛场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力量。是自治区第二届人大代表,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1952年,灵武农场开始养猪,初期主要以繁育为主,向社会提供种猪与商品仔猪。

1956年后,各农场调整畜牧生产方针,确定以养猪为主,因而养猪生产发展很快。

1959年,全系统生猪饲养量达2.5万头。1978年末生猪存栏4.5 万头,向国家交售出栏肥猪2.5万头。到1988年的37年中,农垦共生产肥猪42.6万头,向社会供应种猪1332头,仔猪6.3万头,出售商品猪24.5万头。

农垦成为自治区种猪、仔猪和肉猪的生产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常年奋斗在科研生产一线的畜牧专家和技术人员。

1956,灵武农场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的大学生陶荣奎、王柏玲、严纪彤等畜牧专家,就提岀了培育肉脂兼用型的“灵农黑猪”育种计划,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初步选育出较理想的“巴苏土猪后代”。

1972年,自治区成立宁夏黑猪育种领导小组,灵武、连湖、巴浪湖等三个农场参与协作育种。

经过十年工作,由灵武农场王柏玲主持育成的“灵农型”、由连湖农场文启荣主持育成的“连农型”、由巴浪湖农场张德全、余茂春主持育成的“巴农型”等三个品系,经区内外专家鉴定,确认为宁夏地区优良的当家品种,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

科学种田 农业机械 显神威

国营农场区别于农村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耕地条田化,耕作机械化,农业产业化”。

1951年,灵武农场建场时,宁夏建设厅将接收的中华民国宁夏省政府5台美制福特25马力轮式拖拉机和犁,分配给农场,西北农林部又调拨给农场2台苏制纳齐和阿特兹拖拉机,以及配套的犁与播种机,这是农垦的第一批农业机械。

1957年后,随着前进、连湖、巴浪湖、暖泉等农场的建立,到1959年陆续调入英国、美国、德国、苏联、法国、匈牙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制造的拖拉机共56台,20个型号。

1960年后,开始购进国产拖拉机,主力车型有“东方红一54”链式拖拉机,“铁牛一40”轮式拖拉机。到1988年,农垦各农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15台,总动力1.74万千瓦,先后使用过28个型号的拖拉机。

1953年,灵武农场购进苏制C一4自走式收割机2台,7月16一26日收割小麦时,周边7个县市前来参观者近万人。

1954一1960年,各农场先后购入苏制C一6牵引式收割机,匈牙利AC一400自走式收割机,北京、开封生产的牵引式收割机共计21台。

1981年,黃羊滩农场购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产自走式150马力“克拉斯D一96”收割机2台。

到1988年,全垦区共有收割机120台,总动力达8112千瓦。其主力机型是国产自走式“东风”和“佳木斯1065”。

从1978年开始,为推广小麦套玉米、套甜菜的生产需求,前进和灵武农场研制生产了“东方红一54”链式拖拉机带动的“宁垦一号”背负式收割机52台。

早期的农业机械中,耕作、收获和运输机械占比较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步延伸到排灌、植保、畜牧、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

1988年,全垦区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0%。从而彻底解决了农垦创建初期“一把镰刀一张锹,一根木棍肩上挑,一副背篼压弯腰,旱地中耕锄头刨”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农垦农业机械的发展与壮大,其根本原因还是离不开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农机队伍和人才。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机械人才主要通过农业部北京双桥机耕学校、河北芦台机耕学校以及西北农林部在灵武农场建立的宁夏机耕学校(后迁址到银川),培养后分配到各农场。分配来的农机大专生只有8人。

到了六十年代,从西北农学院、北京农机学院等院校分配来的大专生31人。

其中有:北京农机学院的毕业生林向文、卢秀珠、李昭明、王浩、毕华玉,西北农学院的奥保俊、黄育民,西南农学院的邓德雄,延安大学的张勤学,新疆八一农学院的陈宇敬。他们在农机改装制造方面取得了不少发明成果。

1983年,农垦科研所的高级农业机械工程陈宇敬、林向文、李昭明等改制的“东风收割机向日葵收割装置”,获得农垦部三等奖。

1982年林向文、卢秀珠、王家华、蔡德宝、候义、李昭明等研制的“FJ一2.3茎杆粉碎机”,获自治区政府三等奖。

1981年渠口农场高级农业机械工程师奥保俊研制的“小麦茎杆粉碎装置”,安装在收割机后部,将桔杆粉碎还田,在农垦系统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

高级农业机械工程师郭毅,1949年9月参加革命。是灵武农场建场元老之一,也是宁夏农垦农业机械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历任灵武农场机务室副主任、主任、修造厂厂长。1959年调农垦局工作,一直负责全系统农业机械的技术管理工作,1994年离休。

农垦各农场机务人员的培养,主要采取以师带徒,边干边学,实际操作的办法。每年冬季各农场都要对机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将优秀青年送到银川机耕学校进行委托培养。

1975年,农垦局开办了“五七大学”前进分校农机班,主要培养农垦急需的农机专业人才,学制两年半。高级农业机械工程师黄育民担任专职教师兼班主任,在他的精心教授下,这些学员学习刻苦,进步很快。40名学员学成后回到各农场,成为农机战线的骨干力量。

>>>>

无悔人生 扎根农垦献终身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数量很少,基本上是工农兵大学生和宁夏本地农业院校的毕业生。

为满足农垦系统对科技攻关研究及科技人才的需求,农垦局先后成立了农垦科学研究所,甜菜糖业研究所,农垦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农垦勘测设计队,将多年在生产一线的部分老大学生,安排在这几个单位及农垦局机关各处室。

其目的就是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进行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和技术人才培养的工作。 

留在农场的老知识分子言传身教,支持并辅导在职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国农业广播学校”学习。

农垦局开办“五、七大学”农业、农机班,加大农垦干部学校、农垦中专学校人才培养力度。委托宁夏农学院、宁夏农机学校定向培养技术人员。鼓励年青干部和职工考取大中专院校成人进修班或在职自学提高,取得相应学历。从外地省份招聘引进大中专学生和专业人才。通过以老带新,培养引进,实现了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农垦科技人才梯队。

到1988年底,全垦区共有3637人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职称87人,中级职称1103人,初级职称2447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大中专学生因工作学习需要和生活原因,调离了农垦,但他们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垦事业。

毕业于青海农牧学院的梁俭,江西临川人。1966至1979年在平吉堡奶牛场任畜牧兽医师。后调入宁夏农科院,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曾担任自治区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副主席。

196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冶金系的李德群,江苏泰州人。被分配到灵武农场修造厂工作,十年间他运用学到的知识攻克了许多铸造和机械改制方面的技术难关。1978年他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级农艺师、研究员戈敢,江苏如皋人。从1954年起,曾在农建一师三团、前进农场、农业厅、渠口农场、农垦局工作。1981年起,先后担任农垦局科教处副处长、生产处长、副局长。1994年调任宁夏农科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他在担任农垦局生产处长和主管农、林、牧、农机工作的副局长期间,注重盐碱低产田的改良,加大科技兴农力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组织实施了多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使宁夏农垦的主要粮食平均单产创全国农垦之最,连续多年获农业部丰收奖杯。

据有关资料显示,留在农垦的老知识分子,有80%担任了行政和业务部门的领导职务。到2004年,有60多人担任过农垦局机关处室、农场、工业企业、事业单位的党政一把手。

严纪彤、吴冠英、戈敢、何存先、黄育民、张世鉴被提拔为农垦局副局级领导。刘岳杰被选为自治区第五届党委候补委员,陈善康被选为农垦局第一届、第二届党委委员。

除个别情况外,老知识分子基本都被评为高级技术职称,其中被评为正高职职称的有:范太航、杨才亮、巫维康、田育禾、王柏玲、张明华、王成玉、余茂兰、刘代敏、仝攸、周银生、郭劲松、聂绪昌、焦盛昌、徐长警、徐庭俊、孟泽生。

高级畜牧师严纪彤,浙江吴兴人。1953年以来,历任灵武农场畜牧技术员、畜牧队长、畜牧科副科长、农垦科研所所长兼农垦局顾问。1982一1993年,担任农垦局副局长,分管科学技术、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工作。自治区第四届人大代表,1983年当选为自治区第五届人大常务委员和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高级农业经济师、高级政工师吴冠英,江西永新人。1979一1983年,担任渠口农场副场长、党委副书记、场长。1983年3月至1998年,担任农垦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纪委书记。先后分管过思想政治、党务、纪律检查、计划财务、工商建、科技文卫等工作,为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农垦系统除从事农牧业、园艺、农机工作的大中专学生外,还有一批常期从事水利、林业、工业工程、财务经济、教育卫生工作的老知识分子。

他们黙默无闻,辛勤工作,无私奉献,至到退休。

其中的代表有1965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学院的高级水利工程师、研究员焦盛昌,1966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学院的高级林业工程师丁克学,1950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的高级制糖工艺工程师孙克忠,1958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校的高级工程师赵让,1959年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的高级会计师刘国成,1960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学院的高级农业经济师车俊才,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级中学教师王永茂,196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的高级中学教师李永革,1966年毕业于延安大学的副主任医师赵全义,1967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的副主任医师张伏伦等。

目前这批老知识分子都年过古稀,大多已是耄耋老人,退休后在宁夏(有部分回到原籍)过着安乐祥和的晚年生活。

一些老知识分子将毕生献给农垦后,已长眠于为之奋斗过的这片土地。还有些同志年轻时,因长期奋战在农业科技一线,忘我工作,身患重病,英年早逝。

陶荣奎,安徽滁县人,1953年9月从南京农学院毕业分配到灵武农场担任兽医。他积极钻研畜牧兽医技术,先后解决了农场牛群泰氏焦虫病、羊只疥癣、猪菸草酸缺乏病等兽医防治技术和饲养管理问题。

由于他长期接触牲畜和解剖死亡的病畜尸体,于1965年4月感染上了布氏杆菌病,他一边治病,一边带病工作。

1970年医院确诊他患慢性细胞白血病,浑身酸痛、时常发烧,但他仍坚持工作。1972年8月17日,陶荣奎终于倒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两天后与世长辞,年仅45岁。

钱太伟,江苏人,1958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巴浪湖农场任技术员,1978年调农垦局工作。在农场工作期间,他积极参与低产田的改良与科学试验调查,主持写成对农垦系统有影响的《关于田间纵向排水对增产效果的调查报告》。积极推广水稻插秧栽培技术,使巴浪湖农场水稻亩产居农垦系统前列。他工作积极,任劳任怨。

由于夫妻多年两地分居,生活条件差,工作任务重,终于积劳成疾,于1982年1月,在负责全局科学技术会议会务材料工作中,突然病倒,经检查为晚期胃癌,无法手术,因病去逝,终年48岁。他们永远让后人追思与怀念!

宁夏农垦的发展史,实质就是科技创业史。是老知识分子们用信仰与知识,理想与奉献谱写的一部科技和经济完美结合的辉煌篇章。

他们为农垦经济插上了科技腾飞的趐膀、奠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业。其精神激励后来人,其功绩永载农垦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