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山:200年古村“变形记”。

 珠海觅食小怪兽 2021-08-12

*走在青瓦路上

北山村,有2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自2010年举办首届北山音乐节以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吸引了各类艺术家、投资人、创作者扎根于此……与一路之隔的华发商都不同,文化,才是这里的根基

壹 | 血缘与民俗 —— 宗祖文化

他们,为什么要来北山?

追根溯源,这里有保持得相对完整的古建筑群,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杨氏大宗祠」

- 珠海最大的祭祖祠堂 -

杨氏大宗祠始建于清朝,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是珠海最大的祭祖祠堂

清朝时,杨家是当地名门望族,官至正四品都司,规模宏伟、保存完好的宗祠,是当时辉煌的缩影

杨家后人在这里祭拜祖先,不忘前人恩德,也立誓光宗耀祖。因血缘而形成强大的家族纽带,也是宗祖文化的象征。

时至今日,北山的布局仍以祠堂为“树根”,向外延伸出星罗棋布的“枝桠”。而这种宗祖文化的脉络,根植于北山村人的血液,从举办的民俗活动里可见一斑。

北山胜利醒狮队

- 传自民国的醒狮队 -

醒狮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广东醒狮被称为“南狮”。醒狮舞有驱邪避害、招祥纳瑞的寓意,常于重大节日、活动举办。

北山胜利醒狮队,建于民国,传承至今。每逢十月一日、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都会有醒狮表演。

附近的中小学生也常参与进来,热身、扎马步、跳桩、举狮头、打鼓……一套基本训练,他们做得有模有样。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言,如醒狮舞这般的民俗文化是祖先传承下来的瑰宝。

贰 | 茶艺、古琴——传统文化

纵观中国历史,宗祖文化是“骨骼”,以儒、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则是“血液”,而这“血液”最好的载体是古宅。

北山随园

- 传统文化传播园 -

北山随园,原是章成杨公祠。这里不祭祖,而是乡绅贵族的议事祠堂。无论大事小事,都会汇聚于此,商量事情的解决办法,这是不偏不倚的儒士做法。

在文革时期曾遭严重毁坏,东面偏厅倒塌后,北山村民建了两居室的出租房,用砖墙将随园和出租房隔开,“两进两出”的建筑格局也发生改变。

 *东面偏厅改建成了客栈,名“随园别院”

*客栈一隅

花费三年时间,修复只余铁力木顶梁柱、大门和青砖白瓦的古宅,“以旧如旧”,恢复古宅的原貌,以更完整地方式承载传统文化。

西面偏厅是茶座。古筝曲、各式茶具、色空鼓……初以为这里是工序讲究的禅茶室,后被告知这里“只喝茶,不参禅”。提倡用“盏”泡茶、分茶,尽可能保持茶味、简化工序。

*色空鼓,敲一下则余音绕梁

正厅会不定期举办展览,紫砂、陶瓷、画展……陶瓷展有风格迥异的陶瓷作品,涵盖景德镇三大名窑之二(九段、小雅)。东面偏厅改建成了客栈,名随园别院。

北山大院

- 文化交流地 -

靠近院门的保遐杨公祠,现在是宣传传统琴棋书画的北山艺术中心,有教习古琴的清愔古琴馆、还有国画、书法教学;另一主体建筑澄川杨公祠则加入现代化的玻璃隔断结构,改造成北山美术馆。

*逆光拍摄的北山大院院门

北山大院内还有旗袍、花艺、香道、紫砂壶艺术、太极会馆等店铺,依托北山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民俗文化为元素,传统文化经由更年轻、更有趣的方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北山大院里的小店

*太极会馆

置身于北山大院的青砖灰瓦之间,感受一百年间的变与不变,同与不同。

停云书房

- 私塾改建的书房 -

停云书房前身,是珠海第一所私塾,名字源于辛弃疾《停云》——“霭霭停云 濛濛时雨”

由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房只能在原有布局的基础上添置家具,一砖、一瓦、一木都保持着了原来的模样,就连书房里的长桌都用古宅里搬回来的门板改造而成。

书房方方正正,四个空间既相连又独立,厢房之间有天井相连

热爱宋朝美学的主理人云朵本想建个江南小院,却因为北山村鲜明强烈的岭南风格建筑,而尝试放下自己的审美,学会欣赏不同。

于这百年古宅中开一间书店,仿佛与之前的建筑进行了一次精神共融,将阅读变成神圣和虔诚的事。

叁 | 爵士与刺青 —— 潮流文化

古宅开新店,就像是“旧瓶装新酒”,但北山不止传统文化的创新,还能包容看似“不搭调”的潮流文化。

北山音乐节

- 南中国的音乐盛世 -

北山音乐节分为世界音乐节(每年4月底)以及9月底的爵士音乐节(每年9月底)。

这场音乐盛会的诞生源于一次Cafe聚会上,创办人薛军在与朋友们在畅聊中决定要合力在珠海举办一场属于所有人的音乐会。

*图片来源:北山音乐节官网

举办地北山戏院有近百年历史。也许是岭南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流行音乐与古老宅院的融合毫不拖泥带水,而这潮流与传统的融合只是北山“创变”的一个微缩。

*图片来源:北山音乐节官网

2010年第一届产生轰动,经过几年的积累,北山音乐节已经成为南中国的盛事,而它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也将这个不太出名的古村落,变成了文化的集散地。

北山居

- 爵士乐艺术民宿 -

北山居作为珠海首家独立设计艺术民宿酒店,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欧洲的古董家私藏品以及爵士乐道具进行布置。

其创办者也是北山音乐节的发起人,他不仅将爵士乐器摆放到北山居,同时也将爵士音乐文化植入了进来。

丹麦国宝级艺术家阿诺·雅克布森的蚂蚁椅原件、300 年历史的寺庙神案改造的桌子、英国伦敦上世纪 30 年代的铁皮椅……入眼所见,都可能是极具价值的藏品

如果说北山音乐节是传统文化与潮流音乐文化碰撞所迸发的产物,那么北山居则是北山市井与爵士文化互相交融的浓缩体。

「无悔刺青&理发店

- 叛逆也无悔 -

除了爵士乐,在北山这个小村落里,还有刺青这种带点儿“叛逆”的艺术。外墙素净简单,店内却特别有设计感,许多代表着“街头文化”的元素都能在此找到。

*“内敛”的外墙

*街头文化元素

纹身与理发,一者是“永恒印刻”,一者是“勇敢割舍”,铭记与告别,都需要勇气。之所以取名“无悔”,大概是让每个走进大门的顾客都坚持自己、坚定信念。

*“硬汉”围布

北山的发展永远是基于历史文化积淀,在断、离、舍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汇合、交融,坚忍着自己的蜕变。

肆 | 开在巷子里 —— 小店故事

Roya 517 specially art coffee

- 艺术咖啡屋 -

Roya 517 specially art coffee是进驻北山大院的第一家店。主理人Roya本是服装设计公司的高管,拿着人人羡慕的薪水。可是快节奏的生活,给身体和心灵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室内设计体现了主人的艺术修养

所以她学手冲咖啡,考专业证书,自己设计店面,开了这家艺术咖啡屋,放缓脚步,慢下来生活

在她眼里,“咖啡本就是一种艺术”,不同的豆子、不同的做法,都会碰撞出不同的艺术表达。

有时

- 大院子里的工作室 -

“真的很幸运,我们来得很晚,还能有这样的大院子”。主理人Kimi一边磨制皮具,一边用温柔地声音说着。

*手工皮具室

一楼是手工皮具,二楼是汉服摄影工作室,一方200平米的大院子,将两个工作室紧密相连。因为离热闹的街口比较远,这里能拥有片刻宁静。

 *简而雅的装修

“有时”,是偶尔、是顿悟,是生活中需要的随心与自在。

旧物仓

- 杂货堆里的艺术 -

*仍可见北山戏院的影子

旧物仓的创始人杨函憬曾经历过一次创业失败,当时手中只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旧物。他为了还债,只好忍痛割爱地来了一次旧物大清仓,却意外地造就了“旧物仓”。

*开放式中庭

第一家旧物仓在厦门,珠海是继广州后的第三个分仓,开在建于民国的北山戏院。“以旧物承载旧物”,让厦门的花砖以及记忆中的“物件”,在这里重新安家。

*古旧摆件

花砖、老式木柜、打字机、水壶……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这些“老古董”上面,浮尘轻舞,能唤醒我们的过往的记忆。

迷人的杂货店

- 街角的人情味 -

“迷人的杂货店”开在转角,主理人海潮从小就在北山住,开过咖啡店,当过“家庭煮妇”,学过花艺……索性盘下家附近的店面,将自己喜欢的手冲咖啡、花和一些小摆件分享给邻里。

*门外是鲜花,门里是咖啡杯

她常笑称自己的店是“北山最大的师奶聚集地”,因为街坊邻居路过,都喜欢来这里喝杯咖啡,坐下聊聊生活。 

*杂货店里的杂货

“给家里买菜,给自己买花”是海潮想的Slogan。


*除了鲜花,还有干花艺术

“不过买花的也不一定是女生,对面烧烤摊的老板也会在收摊后给妻子捎上一束花,其实生活本该如此,人生苦短,要学会制造一点小惊喜,为生活增添一点辛福感 ”。

沙溪兄茶餐厅

- 没有招牌的老店 -

北山市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家没有招牌的茶餐厅,吸引食客走街串巷、慕名而来。

 *甜心饼屋的菠萝包,滑蛋很厚,猪扒有淡淡蒜香味。配柠檬茶或港奶,可以解腻。

他家的猪扒蛋菠萝包是招牌,每天限时限量供应,来晚一步就只能失望而归。

开小店的是一家人,最开始只是为附近的打工族提供好吃、便宜的食物,没想到凭着出品和坚守,成为邻里甚至珠海人心中的“北山美食”。

 *《巷子里的光阴》

北山很多小店像沙溪兄这样难找。藏在巷子里,也许兜了几圈,都不一定找到;也许随便转转,反而能遇惊喜。

*禅意美学客栈——北山精舍

青砖灰墙的古建筑、狭窄拥挤的出租房和各具特色的小店,记录了北山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藏在巷子里的小店

*青石古巷,史迹斑驳

*出租房的生活气息

留下来的人,就像是形成了家族村落,共享历史的血缘与文化的脉络,怀揣同样的理想和同样的坚持。

这里的精神与一路之隔的商圈是不同的世界,是一个属于同类精神契合的世界。

我尚且不能找出一个明确的词语去形容北山,历史感、商业化、市井气息……没有一个能完全代表它。

但北山,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之下,因历史而有底蕴,因音乐而有活力,因艺术而有变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