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为什么不做全员核酸检测?

 冬可燃冰 2021-08-12
今年1月,上海报告3例本土确诊病例。

最早发现的一名病例,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的外包后勤人员。有点熟悉的吧,外包后勤,和禄口保洁身份类似;首发在医院,和郑州有点像。

 
在这一轮疫情中,上海共确诊18例病例,一周多一点时间,就宣部控制住了疫情。据统计,这一轮疫情上海仅安排了4.1万多人进行核酸检测。
 
没提战时状态,没有全员检测,绝大部分市民都“无感”,生产生活一切照旧。张文宏医生把上海抗议比喻成“陶瓷店里抓老鼠”,希望既抓住老鼠,又不要打破瓷器。
 
面对疫情,决策者肯定希望用相对小的成本控制住疫情。关键是度怎么把握,在实践中比较难。
 
上海的经验是什么?
131号疫情结束后,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谈了下面这段话:
 

上海是一个有着2500万常驻人口的开放城市,人口流动本来就大,还面临境外输入风险,不光本次疫情,上海自有确诊病例以来的几轮疫情中,都未进行全城最严管制措施。

按照上海市长的说法,在对人群精细化区分之后,便无需扩大化没有做全市或全区核酸检测

这样的结果源于全市上下,对社区管理、基层组织架构状况的了如指掌

你这个社区平时得有底数,这里边有多少人,平时是多少人,进进出出是多少人,你几乎不可能(瞬间)实施这种精准管理,所以功夫在平时

你顺着这条链排摸,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多了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少了就可能火星沫子落在外头了,可能漏的这一个,它后来又起了一堆火。

关键时候,这里面还有一个协同问题,这套(部门)机制要灵活,要能够大家相互之间协同作战。

上海正把防疫比作“陶瓷店里抓老鼠”,要在最低层级,也就是如当疫情处于零星散发层级的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使得综合效益升至最佳。

今天所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常态,你不能把它碰碎了。我们的常态生活要得以维系,日常经济发展希望能够继续,老百姓也不会因为有个疫情而忐忑不安,纠结,他该干吗干吗,该享受生活享受生活。

越是缺人缺资源的时候,就越需要精准,因为只有精准才是省人力的,才是节省资源的,才是对社会经济影响面是最小的,对社会的稳定也是最好的,正因为地方小人数少,你更容易做到精准。

我非常理解大家说进入战时状态圈,筛查决心很大,动作很果断,但是恰恰是这种做法,可能会给社会面上,带来更多人心的这种焦虑,社会情绪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这个巨大影响,反而是得不偿失。



总结上海的防疫密码,就是四个字:精准防控。

但做到这四字目标又谈何容易,对大部分地方而言,资源调配和部门协同的难度应该还不算大,真正拉开差距的,我认为还是防控的专业能力
无论如何,防控是个专业活儿,领导干部毕竟认识有限,这时候,就更需要一线防控专家为决策提供有底气有依据的参考。一旦不能,就可能做些无用的事情,导致扩大化。
 
要不要做全员核酸?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各异,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综合判断。

所有地方都学上海?也不可能。毕竟上海那么多一流人才,雄厚的财力物力摆在那里。
 
不过值得各个地方学习的是,功夫在平时

只有把日常的功课做扎实了,才能在防疫面前忙而不乱。如果该做的工作经不住推敲,疫情一来就只能原型毕露。

本文来源:八派胡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