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有远见的三句话

 黄袍怪 2021-08-12

文 / 烽火台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只因缺乏技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缘故,说的都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具象文化”,无法引导人们的思维走向抽象、理性和逻辑的境地,进而认为是汉字本身的象形特征导致了这种结果。我觉得这个看法还是有失偏颇的。

毕竟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有周以来汗牛充栋的典籍。俗话说:“走远了也会拾一泡!”难道这么多的语言里面,就没有几句值钱的?仔细看,的确是有的。依我的看法,有三句话极富远见,完全可以称之为“科学思想的先驱”!

第一句话,叫“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出《礼记·大学》,后来被朱熹编入《四书五经》,成为历朝历代进行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之一。《大学》所讲的“三纲八目”中,包含“格物”的话语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进一步解释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由于实际试验的缺乏,导致古代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不能取得统一。认可度较高的解释是:“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知识。”“格”在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解释是“推究、研究”,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很容易和分析研究联系起来。但事实情况是,几千年过去了,人们不但没有按照这个思路去做事,而且严重扭曲了“格物致知”的本义。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学者王阳明,年轻时看到“格物致知”的训导,就去拿刀砍竹子,把竹子一片一片劈开来,试图从中寻找知识。结果砍了三天三夜竹子,把自己也给累倒了,仍然没有发现什么新知识。于是就把“格物致知”解释为“从观察到的事物中感悟心得”,本来是含有科学研究的思想,最后被引入了心学的范畴。大家想一想看,离开了科学实验,完全靠心的体会,能够造出高科技器物来吗?王阳明时代,中国的造纸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与其用刀砍竹子,还不如去参观一下造纸厂,那可是正儿八经的“格物造纸”。同时代象《天工开物》这样的技术书籍,就是得不到朝野的重视,一直被视为“细枝末节”,致使中国古代失去了发展科技的大好时机。

图片

第二句话,叫“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语出《庄子·杂篇·天下》,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看到这句话,会让今天的人们感到震惊——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知道这个道理。这句话里面,不但包含现代物理学的原子理论,也包含数学的微积分和极限理论,几乎可以作为现代物理学和高等数学的“指导思想”。无论怎样说,庄子认定这一原理的正确性,并写入了自己的著作,对后人的启发应该是无穷无尽的。

可问题在于,中国人就是对如此富有创见的观点视而不见。庄子时代固然器物落后,除了用刀砍、用锯截,再没有更好的办法把棒槌弄小;可后来的数千年时光,人们也没有接着往下搞的意向和行动,直到清末,棒槌还是棒槌,梭子还是梭子。外国人按照庄子的思路办了,造出了飞机大炮、汽车轮船,中国人反过来倒斥之为“奇技淫巧”,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两千多年前说过的话。自己不干,别人干了,还瞧不起别人,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

第三句话,叫“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出《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通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远处的人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一定很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图片

荀子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不能不承认,他的这一思想饱含着科学精神。科学的内涵,就是要求人们积极开展试验和研究,主动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借助自然赐予的外在条件,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和发明创造,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按照荀子的说法,“善假于物”者才算君子,但中国的“君子”却从未照着荀子的话去做。直至清末,农民的手中还用的是汉朝发明的二牛抬杠,军人的手中还拿的是远古时代的大刀长矛。不论是干活还是打仗,全凭人的一身力气,哪有丝毫的“善假于物”的迹象?

不能说中国的古人没有智慧,传统文化不够灿烂,但圣人说了的金玉良言,后人总得要去落实呀,不能几千年都一直停留在纸上,让人看了委实有些悲伤。近代的积贫积弱究竟是怎么造成的?还不就是说得多、做得少,当官的事情最重要,生产的事情无所谓。高高在上,掌握政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晒掉皮是低等人应该受的苦。智商最高的人都进了官场,当不了官也会象圣人一样去制造“金玉良言”,最差也闹个私塾先生干干,总之就是不愿意涉及生产劳动,工人、农民的劳动工具多么落后,也没有人愿意去关心一丝一毫!

由于古代典籍过于浩繁的缘故,象这样的金玉良言必然还有很多,只不过各人看到的内容不一样罢了。如《大学》“三纲”中还有一句“致广大而尽精微”,说的就是人们学习和研究知识,既要向事物的宏观方面前进,又要向事物的微观方面探索,其中的双向含义完全能够指导现代天文学和量子力学的研究。如果中国人按照这个思路干下来,宇宙飞船和原子武器的发明,就没有外国人什么事了!

这几年流行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际上,空谈也是有用的,至少可以启发工作思路,一如上面三句话的份量。只是率先启发并认定了的道理,不能一直停留在纸面上,要一代接一代地去实践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