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古宙晚期板块俯冲的特点

 changyz001 2021-08-13
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太阳系的行星中,它最与众不同,最生机勃勃。而板块构造运动则是塑造出如今地球的重要推手。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再到板块俯冲,板块构造理论描述了地球的刚性外壳(岩石圈板块)如何运动和再循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革命之一(图1)

图片全球构造板块

 然而地球具有约45.6亿年的历史,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地球也在不断的演变。那么板块构造究竟是何时开启的?又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这成为了近十年来固体地球科学领域探索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板块构造体制最有可能于太古宙晚期开始启动。但是,太古宙晚期的地球在地幔温度、岩石圈厚度、地壳强度、地壳成分、地表环境等方面都与现代地球截然不同,太古宙晚期发育的古板块构造必然与现代板块构造存在很大的不同。
例如,郑永飞院士(Zheng and Zhao, 2020)从构造和变质岩石学的角度,从理论上探讨了板块边缘的动力体制和热状态对变质作用的影响,提出地球历史上存在两种范式的板块构造:太古宙时期板块边缘是韧性的,出现暖俯冲,产生了古代板块构造(Ancient plate tectonics);从新元古代至今,板块边缘变成刚性,发育冷俯冲,从而产生了现代板块构造(Modern plate tectonics)(图2)

图片

2   以冷俯冲为特征的现代板块构造和以暖俯冲为特征的古代板块构造

(据Zheng and Zhao, 2020)

然而,由于后期地质事件的叠加,能够识别出来的太古宙板块构造记录非常缺乏,这让我们很难认识和理解太古宙板块构造的动力学特征和岩浆特征。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少兵等人(Zhang et al., 2020)扬子克拉通北部多种类型的岩浆岩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对象包括扬子北缘渔洞子群的长英质片麻岩、中性片麻岩和角闪岩,扬子克拉通内部胡集地区的A型花岗岩,这些岩石的结晶年龄均为2.65-2.70 Ga,属于太古宙的岩浆记录,形成于共同的大地构造背景。这些天然样品是我们探求早期地球的重要窗口(图3)

图片3  样品采集地点位于扬子克拉通北缘

 渔洞子长英质片麻岩为NaTTG岩石,具有正的Eu异常,低YbY含量,高La/YbSr/Y比,而渔洞子的中基性岩石主要为钙碱性,轻重稀土的分异程度小很多(图4)。渔洞子TTG和中基性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与同时期球粒陨石值接近,全岩ε Nd()-1.6+3.4,锆石δ 18O 值为4.6-6.6‰(图5),与地幔值相当或略高,石英δ 18O 值为12.0-15.2‰

图片4  三种类型岩石的微量元素及比值特征

综合多种地球化学特征,渔洞子TTG岩石是俯冲板片熔融的产物,而钙碱性中基性岩石是被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另外,这些渔洞子岩石都受到了2.47-2.50 Ga变质事件的改造。扬子克拉通内部胡集地区的A型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与渔洞子同时期的岩石相似,但锆石δ 18O 值为3.6‰ to 5.4‰(图5),低于地幔值,石英δ 18O 值为3.5-8.2‰。这表明胡集A型花岗岩是伸展环境下高温岩浆作用的产物。因此,这些岩石共同记录了一个克拉通边缘汇聚克拉通内部伸展的构造体系,即板块俯冲体系。

图片

5  TTGA型花岗岩中锆石的氧同位素组成

在鉴定出这个太古宙晚期板块俯冲体系的基础上,张少兵等人(Zhang et al., 2020)结合热力学动力学模拟结果,提出太古宙晚期发育的古代板块构造存在两个鉴定性特征:在岩浆活动方面,其特征是俯冲板片和地幔楔同时熔融,这是因为太古宙晚期的俯冲带热梯度相当于现代的暖俯冲,大部分俯冲板片在浅部完全脱水,只有俯冲板片的下部(叶蛇纹石和绿泥石)可以携带一些水进入弧下深度,释放出来交代地幔楔诱发少量弧岩浆(图6)

图片6  晚太古宙板块俯冲特征示意图

在动力学方面,2.47-2.50 Ga变质事件与扬子克拉通另外一期TTG岩浆活动时间一致,而这两期TTG岩浆之间是不连续的,说明板片俯冲可能在2.65-2.70 Ga2.47-2.50Ga是活动的,而在2.65-2.50Ga是停滞的(图7),这意味着太古宙晚期的板块俯冲可能是不连续的,而是以走走停停的方式运行着

图片

7  扬子克拉通太古宙基底的岩石年龄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


 上述研究表明,结合天然样品、热力学模拟和动力学模拟等多种研究手段,是认识古代板块构造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Precambrian Research》,论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少兵教授。论文信息为Zhang, S.-B, Zheng, Y-F, Wu, P., He, Q., Rong,W., Fu, B., Yang, Y-H., Liang, T., 2020. The nature of subduction system in theNeoarchean: Magmatic records from the northern Yangtze Craton, South China.Precambrian Research, 347: 105834.

此文转自“化学星球“公众号。参考文献:Zheng,Y.-F, Zhao, G.C. Two styles of plate tectonics in Earth’s history. Science Bulletin 65, 329-334 (2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