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维中国通史」第四十三讲:东晋权臣桓温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零壹贰012 2021-08-13

大家好,这里是“四维历史学”,我是詹乃德,今天要讲述桓温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东晋建立前后,北方的士族纷纷南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移民潮,给南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在南迁的最初,不少士族和流民客居他乡,自然怀念故土,所以东晋建国初不少流民统帅始终渴望北伐,收复中原,以陶侃、刘琨、祖逖等为代表。

但是,过了一两代之后,上层士族他们出身就在江南,并且生活逐渐安逸起来,这种渴望北伐的欲望就弱化了很多。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渴望北伐,这些人都是权臣,东晋建立后先后有庾亮、桓温、谢安、刘裕领导了北伐,都是控制着朝局的人。

事实上,也只有能够控制朝局的人,才能组织全国力量进行北伐。在桓温之前的庾亮,虽然能干,但是度量狭隘,为人苛刻,并且军事能力有限,所以北伐基本上还没怎么进展就失败了。

而从桓温开始,他主导的北伐,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但是最终仍然失败了。

我们这次就从桓温北伐失败的原因中能够探寻出东晋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态,从而深刻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先说说桓温这个人,桓温出身于中上层士族,桓家累世都以通诗书而出名。桓温的父亲桓彝也是东晋名臣,因为抗击“苏军叛乱”而兵败身死。

桓温父亲桓彝死的时候,桓温当时还比较年轻,但是等他长大之后,便一心为父亲报仇,可是等到他十九岁的时候,仇人已经去世了。

于是,桓温便冲入灵堂,杀死了仇人三个儿子。桓温由此却名扬天下,当时皇帝的姐姐南康公主都佩服他的勇气和血性,再加上桓温气度不凡,于是主动嫁给他为妻。

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桓温是个很有魄力和胆色的人,正因为如此性格,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

桓温娶了公主之后,在官场上很快就平步青云。并且桓温的能力逐渐被朝局所认可,再加上外戚身份,所以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职务,就是荆州刺史。

荆州对东晋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因为它处于长江的中上游。自古以来,如果想守住建康,也就是南京,必须要控制荆州,也就是现今的湖北这块区域,因为沿江而下,可以直接奔袭南京。

所以,桓温真正掌握实际军权,就从荆州开始的。

桓温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伐蜀,乘机灭掉了成汉政权。西晋末期,天下大乱,李势家族趁机占领了巴蜀,建立了成汉政权,但是到了东汉中期,整个成汉政权比较昏聩,桓温趁机伐蜀,消灭掉了巴蜀。

桓温将东晋区域扩展到了巴蜀地区,为他赚取了丰厚的政治资本。但是对他来说,他人生最大目标还是收复中原。

这是因为他作为武将,毕竟建功立业是他的人生方向,并且他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刘琨,这个人就是曾经全力北伐,渴望收复中原的英雄。所以,桓温的骨子里是有种英雄崇拜的。

当时的桓温对刘琨的崇拜,达到极度迷恋的程度,桓温曾经收复洛阳后,遇到一个见过曾经伺候过刘琨的年老的婢女。

这个婢女见到桓温之后,对他说:“你长得像刘司空。”司空是刘琨的职位,桓温听后异常兴奋,精神抖擞,就问这个婢女,你看我哪点长得比较像?

这个婢女仔细看了看桓温说:脸长得像,就是薄了点;眼睛像,就是小了点;胡子像,就是有点红;身材像,就是矮了点;声音像,就是有点女人腔。桓温听后,倒床就睡,连续几天精神不振。

所以,桓温一心效仿司马懿、刘琨,同时能够建立更大的功绩从而影响朝局。

但是桓温提出北伐之后,朝局当中之人也无法推脱,就安排了当时另外的一个文臣殷浩北伐,结果只会从事行政文案工作的殷浩哪里懂得军事,自然兵败而归。

桓温就趁机上表弹劾殷浩并再次要求北伐,这时候东晋朝局就再也没有理由拒绝了桓温。

于是,桓温便获得了北伐的机会,带兵准备北伐。桓温先后有过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进攻的主要区域是长安地区,也就是关中一带,最主要的对手是前秦。进攻路线是从襄阳再到南阳,经过武关,进攻长安。

这次北伐最初进展顺利,但是因为军粮不继,不得不撤回。经过第一次北伐之后,桓温的北伐已经开始转向中原地区,也就是黄河中下游,目标指向洛阳,桓温最终收复了洛阳。

而当桓温撤兵之后,洛阳再次被前燕夺取,于是,桓温发动了第三次北伐。但是在第三次北伐的过程中,桓温被前秦和前燕的联合军队所击溃。

由此,桓温的北伐彻底失败。

桓温的北伐第一次失败是粮草补给出现障碍;第二次则是桓温为了控制朝局,便自己撤回了东晋都城建康;第三次也是因为补给困难,无法坚持持久战,最终被击败。

这是从表面上的一种原因,但是深层次来看,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桓温虽然祖上也曾是高门,但是到了西晋的时候,逐渐衰弱,到了桓温的父亲那一代虽然很有能力,但也仅仅是中层的官员。

但是,桓温依靠个人独特经历,获得了公主的欣赏,成为皇亲。不过这根本改变不了桓温在门阀士族心中的形象,相反,桓温与整个士族集团之间有着明显的分歧。

桓温是个非常有野心、有抱负并且很有血性的人,他一生渴望建功立业,他所尊崇的也是司马懿和刘琨这种能文能武的英雄。

而当时的士族,他们所尊崇的却是玄学,是否会玄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桓温作为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对于这种空谈的理论显然毫无兴趣,自然他的行为方式和这些玄学理论家们之间格格不入。

这一切注定了桓温虽然贵为皇亲,仍然无法融入最上层的士族圈子,相反受尽了士族的歧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谢安的哥哥谢奕作为桓温的司马,也就是下级,但是经常直呼桓温“老兵”,这其中有暗含一定的轻视的意味。

还有一次,就是桓温在雪夜身作戎装,准备外出打猎,先去拜访刘惔,刘惔笑着说:“老贼穿着如此要干嘛?”桓温说:“如果不如此,哪能让你这些人安稳地空谈!”

还有诸多事例可以看出,崇尚玄谈的士族根本看不上务实的桓温。

但是,桓温依靠自己的努力,军事上的成功,权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灭了成汉政权,收复了巴蜀之地,在军中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但同时也得到了士族严重的猜忌,因为在东晋的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军队将领领导的兵变,比如王敦、苏峻、祖约等。

所以,桓温权力越大,对士族的威胁也越大,那么彼此之间猜忌就越深。当时选择北伐统领的时候,士族集团宁愿选择不懂得军事、擅长玄谈的殷浩北伐,也不愿意让桓温带兵,这背后就是士族看到如果桓温北伐成功,声望更高,那么很可能对东晋的政权产生威胁。

所以,桓温的北伐,最大问题就是朝局当中,并没有真正坚定的支持者,相反在处处掣肘桓温,从而导致桓温的北伐根本就无法持久,一旦粮草不济,必定撤退!

桓温也显然理解这个问题,他一生渴望建立的功业在当时的朝局之下,根本无法实现。桓温的理想与抱负,只能成为遗憾!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桓温的北伐并非彻底收复西晋的故土,解救北方的遗民,而仅仅是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从而获得更高的声望,来影响甚至操控朝局。这就造成了桓温的目标和实际行为有着严重的矛盾,让人无法捉摸!

最终,桓温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那么,士族之所以反对桓温的北伐,并非仅仅在于猜忌桓温,也是因为经过数代之后的定居,使得他们适应了南方的生活!他们心中早已经没有对西晋的故土没有怀念之情!

最典型的是,在王导的时代,刚刚移民到了江南,还怀念北方的牛羊肉,而到了南方之后,逐渐已经沉溺于菰菜、莼菜羹、鲈鱼脍这类美食。这种生活习惯的改变,可以看出士族已经彻底“江南化”。

而桓温想让这些“江南化”的士族,根本就不可能,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北伐,也看不到北伐的意义。

所以,到这里时候,桓温的北伐其实是在与整个士族作对,那么,这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正因如此,桓温才会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