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mengk4fz0yyf5h 2021-08-13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与无隐元晦法语》冯子振墨迹,纸本墨书,32.7×102.4厘米。元代・14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先生捐赠。

三首七言绝句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冯子振(约1257-1327),中国元朝文人,湖南攸县人。字 海粟,擅长诗文。晚年皈依禅宗,结交了中峰明本、古林清茂等众多禅僧。向他求教的日本僧人也很多。

这幅作品是冯子振亲笔题字赠送给日本僧人无隐元晦的三首七言绝句。无隐元晦是丰前人,于延庆1年(西元1308)前往元朝,在中峰明本处修行,又于嘉历1年(西元1326)回国后,成为京都建仁寺的主持。除此之外,还有冯子振给无隐元晦所写的墨迹传世,可以看出当时冯子振对无隐元晦的重视程度。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明本,号中峰,俗姓孙。杭州路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市)人。幼于天目山参谒高峰原妙(1238~1295)。二十四岁(1287)从高峰出家,其后嗣其法统。元贞元年(1295)高峰去世,中峰明本为其守丧三年后,于大德元年(1297)离开天目山,遍游大江南北。大德二年和四年,分别结庵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弁山及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雁荡。庵名皆称“幻住”。大德八年,中峰明本回天目山,若干年后再次出走。其后一度居无定所,或泊船中,或止庵室,自称幻住道人。仁宗曾招请其入朝,中峰明本固辞不受,仅受金襕袈裟及“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之号。延祐五年(1318),中峰重回天目。元英宗归依之。至治三年(1323),中峰明本辞世。据说其所到之处,僧俗争相瞻礼之,世誉为江南古佛。不仅如此,其声名还远播东瀛,前来中峰处参谒拜师的日本僧人始终络绎不绝,仅有名可查的,就有二十余人。他们在回国后,为日本禅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有一位僧人,他的名字就叫“无隐元晦”。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元晦(?-1358),日本临济宗幻住派僧,号无隐。丰前人。在遍参日本禅林后,于文保二年(延祐五年,1318)入元,此时恰逢中峰明本重返天目,元晦遂登门造访,并随其参禅。其后,一度离开中峰,谒见各地禅林前辈。最后,仍是回到中峰门下,并得其法嗣。中峰赠其“无隐”名号,并以自赞顶相赐之。中峰去世三年后的泰定三年(1326),无隐与渡日元僧清拙正澄(1274-1339)同船归国。正庆二年(1333),清拙主持建仁寺,无隐应邀任前堂首座。建武二年(1335),因先后受九州武将大友贞宗(?-1334)及其子大友氏泰(1321-1362)的招请,无隐入住筑前显孝寺。不久,成为筑前圣福寺第二十一世住持。贞和四年(1348),升为建仁寺第三十二代住持。五年,任南禅寺第二十一世住持。开创的寺院中,还有壹岐的海印寺,筑前的宝觉寺等。与著名的五山文学僧雪村友梅(1290-1346)、中岩圆月(1300-1375)等交往频繁。延文三年(1358)十月示寂。其塔头称南禅寺幻住庵。康正二年(1456),后花园天皇赐其“法云普济禅师”谥号。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或许就是在冯子振拜访中峰明本的某一天,遇见了随侍中峰左右的无隐元晦。这时的子振,已降职为民,年华垂暮,少了几分傲气,多了些许失意。对于道行素高的无隐,冯子振显然颇为欣赏,即兴挥毫作诗,慷慨相赠。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被东京国立博物馆命名为“与无隐元晦法语”的这件日本国宝。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湘乡县山田街人。自幼勤奋好学,肄业于涟滨书院。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冯子振墨迹:三首七言绝句——《与无隐元晦法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