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之涣:鹳雀楼上观沧海,凉州词里忧边关|唐宋绝句欣赏②

 孬张 2021-08-13

王之涣画像

欣赏唐宋绝句,本文选择的对象是诗人王之涣。缘由是:欣赏也好,评说也罢,唐诗绝句谁也绕不开他。

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传说此君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乃描写边塞风情之圣手,其诗多被乐工坊制曲歌唱,颇有声名动。他与岑参、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被尊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是边塞诗,其《凉州词》被近代章太炎大师奉为“绝句之最”。

其实,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却既未从军边关,也未曾做过大官(仅当过县尉)。他的诗作却多写边塞,著名的《凉州词》非其置身凉州,而是一种宫廷乐府词牌之称谓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画作:鹳雀楼

先说典故:鹳雀楼乃唐朝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一处名胜古迹,楼高三层,楼前是高耸入云之中条山,其下是奔流的黄河,因常有鹳雀栖止于此,故名鹤雀楼。

初读这首五绝,似很平庸,不过直叙登楼过程罢了;又读,便发现端倪:“千里”与“一层”,虚也,诗人想象空间呈现异向;“欲穷”与“更上”,词语中蕴含着憧憬哩;再读并朗诵,则惊喜地领悟出人生哲理与价值取向!

诗的后两句,发登临楼台之感慨,扩望远纳怀之胸襟,可谓另翻新意,别出心裁也。试想:若无前二句写景铺垫,后二句如何能自然承接,且将诗意引入高雅之境界?

了不得!《登鹳雀楼》寥寥二十字,竟能状写自然之雄奇,道出尘世生活哲理,表达人生奋发之情怀,难怪千百年来惹人喜爱。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画作:玉门关

玉门关,古关名,地点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北。

该诗一、二两句说的是:放眼望去,见黄河远远地似在白云中间。连绵不断的高山,环抱着一座孤零零的边城。三、四两句诗意委婉,字面上的意思是∶羌笛啊,你何必怨恨这里的杨柳不发青呢,这玉门关外本就是沐浴不到春风之境呀!

诗之起笔写的是:山川雄阔苍凉,戍守者处境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羌,本系居住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少数民族。这里的羌笛乃乐器,杨柳,则说的是乐府曲《折杨柳》。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听闻者便会勾起离愁了。亲友别离,折柳相赠之习俗唐时为盛。

听羌笛该是“闻”折柳,诗人却不落俗套,来了个“怨”杨柳,可谓奇绝精妙。既避免用曲调名,又令人引发更多的联想,升华诗意诗境。想呀: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倘若征人怀着郁闷心情听曲,似乎这悠扬之笛声也在“怨杨柳”吧?想不到,诗人以“何须怨”委婉宽解听曲人或曰戍边者,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完美收官了。

赏读此诗,能感知诗人是有抱负有怜悯心的歌者,《凉州词》即使写悲切之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之委婉,亦表达边关将士纵是乡愁难禁,亦觉责任重大矣。

只不过,孬张今朝还从“春风不度玉门关”里读出了另一层意思,即对朝堂的批评:戌边将士苦矣,他们感受不到若沐春风般之朝廷关爱与温暖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