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房的环境成专业

 昵称38706389 2021-08-13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70篇文章

所有计算机用户都面临机房建设的问题,拖鞋和工作椅是必须配备的,凡是有磁性存储器的设备都要求洁净。一开始不过是使用电信专用的机房地板漆,密封窗户,安装空气过滤器和隔断门,机房清洁和室温控制是最大的难题。

1959 年104 机服役时,机房还没有配备白大褂和拖鞋,座椅是会议室的软椅,20 世纪60 年代机房有了折椅,70 年代后期,才有了转椅。

1959年,104机机房座椅是会议室的漂亮软椅,降温靠的是对外通风。

1956年,苏联科学院计算机房使用的是办公室的普通座椅

早期计算机占地面积很大,对环境要求也高,特别是外存储器,要在机房里再建隔间,进去维护要换专用工作服和拖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量很大,50 年代就专门为录入员从医疗设备厂订购了能调整高低,又能左右旋转的座椅和三角型垫脚板。

电子管计算机功耗大,电源种类多,各种马达的热量和噪音,磁鼓啸叫,人和机器都会难受,通风散热是机房的关键。十五所机房的十多台电风扇围满机柜,调机时图纸铺在地板上,维修用脉冲示波器在机柜后方不甘示弱地贡献热量,烧焦的电阻和被击穿的电容在更换之前散发着呛人的味道。

738 厂经手调试的计算机最多,他们想出了一个北方通用的简易降温法,在103 机的三个机柜顶部和1 号柜的后部安装排风扇,通过管道延伸到窗口,另加一部3 千瓦离心式抽风机,将机柜的热气直接排出室外。在北京的夏天,室温33—34 摄氏度时,还能正常调机工作。1959 年,计算所104 机房使用的还是几个工业排风扇,从墙洞排风。电扇不仅不能降温,还会吹跑所有文件、纸张。

1964年,使用电子管的DJS-1机,配备了风道和排风机。

铁道科学院给103计算机机房加装喷水管道,水幕从天而降,冲刷机房屋顶,效果依然不佳。华东计算所的王堃麟奉王芳荆之命解决103机房的降温。他买到10 公斤二氧化碳“干冰”,冷却效果很好,可只维持10 分钟就全部溶化掉,这条路显然行不通了。上海没有天然冰,他们购买机制冰放到机房,虽然温度能够下降,可是湿度也不断增加,又在计算机房里吊上100 瓦、200 瓦的灯泡,亮得晃人眼,同时还会散发更多的热量,也非长久之计。后来,大家学习中科院计算所选用冷冻机组,安装风管,加上灯泡烘烤,室温控制在18—26 摄氏度,湿度55%—65%,方能保证计算机要求的温度和湿度。

103 机、104 机困扰科学家的一大问题是电路器件降温,在没有现代空调的日子,机房通风设备和各种各样的风道设计,花费了技术人员和用户的许多精力。铁道科学院使用电子管计算机的最后一招是:夏季停工休息。

清华大学的周树云老师说:“60 年代初期,911 计算机投入运行,上万支电子管灯丝聚集形成高温环境,为了保证夏天正常工作,使用一字排列的电扇面对机柜,可也难降温。三十多位职工从宿舍把洗脸盆拿到实验室,用平板车到西苑的一个天然冰窖运回冰块放到脸盆里,在机柜的上下左右降温,称为'冰镇’,转眼融冰化水,脸盆要及时运出机房,手忙脚乱,堪称一景。”

十五所的计算机送到地处西北的任务现场,冬天室温不到10度,手冻麻、脚冻僵,要先加电预热机器,才能启动。夏天室温高达40 摄氏度,机器用电扇狂吹,人员汗流浃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107 电子管计算机,开机时要用自耦变压器将6.3 伏的灯丝电压慢慢调上来,还要监视6 寸电压表,手动保持市电稳定。计算机刚安装时,教研室居然想在大楼近旁开挖一个大地窖,设想冬天从河湖取冰保存,供机房夏天降温使用。连夏培肃先生都参加了劳动,不过幸好被基建部门发现紧急叫停,理由是会影响楼宇地基安全。

中科大迁校之后,专门设置了冷冻机组和通风机组,有通风道接到机房。机房的地线要求更高,在电气专家唐兴祚指导下,用4米长、直径15 毫米的圆钢在鱼塘周围打桩,所有圆钢用电焊连接成一个牢固的地线群组。

1960 年,中科院计算所白经天在109 丙机上创造了“平行短风路”,这是我国独创的机柜冷却通风方式。让一股凉风从每一个插座两侧缝隙进入,吹过插件上的元件,然后从插件前端排出,形成一个不会形成风短路的“密封风室”。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计算机机房设计在电子十五所现身。1974 年,余安、杨德清、刘亚南对远望二号进行了计算机机房的总体设计,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十多年后,几起几落,终于形成稳定发展的专业。

1973 年,中国计算机代表团访美,机房设施也是考察的重要内容。IBM 公司介绍,机房温度每升高10 度,机器可靠性下降25%,为此机房天花板大约每隔3 米就安装一个温度传感器,以便将温度控制在±1.25摄氏度的范围内。代表团对地板、照明、供电、消音、磁记录材料的保存等,对机架装置、底板和通风冷却等,也都有考查和介绍。

高等学校配备计算机之后,清华大学率先发放“机票”,每票一小时,注明上机地点,上机时间,上机人名,机票全校通用,一次性使用,盖上教务处红章有效。奚和泉说,“机票”就是他当年安排印制发放的。计算机系的杨士强也有机票的印象,但是没有保留样张。

网络时代,不时出现的还有“上机卡”,江西农业大学使用智能卡管理学生上机,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啊!

1965年,在华东计算所上机的于敏,就是在这种办公室座椅上攻克了氢弹难关。

当照相机普遍使用彩色胶卷时,机房也有了专用转椅。

《溯源中国计算机》2015年三联书店出版,现网上有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