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照排印刷系统的成功和夏天俊厂长

 昵称38706389 2021-08-13

此文根据孙宝传《中国新闻传媒科技发展史话》和徐祖哲《信息跨越》编写。

1974年8月,电子部、机械部、中科院、新华社、国家出版局联合向国家计委建议,开展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在电子部计算机局郭平欣副局长领导下,建立了七四八工程办公室。

时过15年(1989年),我专程采访了《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原厂长夏天俊和原新闻出版署技术发展司总工程师徐志斌先生。说到“照排”项目,他们一致称颂安岗总编的拍板决策。《经济日报》从此与国产照排系统的成功密不可分,没有《经济日报》恐怕“照排”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大的气势。

198511月,华光Ⅲ型报纸编排系统问世,但业界大都在观望,需要有一家日报正式带头使用,认真进行中间试验。

当时,国外的印刷信息化产品已经进入中国。从北京、上海直到新疆,有的报社引进了日本、美国的“大键盘”输入编辑系统;有的购买了王安、森泽、写研、蒙纳、EPX、HTS等照排制版设备,不仅日本,美国、英国也都看好了我们的印刷出版市场。仅一套美国设备,就花费437.8万美元。但是,因为《经济日报》和王选等一大批人的努力,就“报版”来说,“八国联军”全体铩羽而归,一枝独秀惟我中华。

最先进行国产系统试用的大报是经济日报印刷厂承印的《中国机械报》,一二天才能排出一个版。印刷厂天俊厂长说,先解决了“树脂版”印刷,通过“打样机”把人工编排的三个铅版和一个照排版都制成树脂版,再合成4个版印报,“照排”就是这样起步的。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曾建议在《参考消息》报继续进行中间试验,但考虑到《参考消息》报每天发行几百万份,在全国有20多个代印点,与激光照排配套的胶印设备跟不上,不具备继续作激光照排系统工程中间试验的条件。

对此,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副组长沈忠康说:我们对此很感遗憾。但是新

华社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此时,《经济日报》社及其印刷厂厂长夏天俊主动向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申请,愿意作为大报(日报)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的第一用户,并获得国家经委同意,接过了激光照排系统“中试”的接力棒。夏天俊是位老报人,熟悉报纸排版印刷工艺,饱尝铅字排印之苦,对新技术满怀渴望之情,因而对国产系统倾注了极大热情,开始了激光照排系统在日报的中间试验。

王选先生独辟蹊径开辟激光照排新思路。

孙宝传先生全面回顾了新闻技术的进步

孙宝传著《中国新闻传媒科技发展史话》详细记录了《经济日报》的试验经过。19869月底,第一套报版照排系统运进报社,与此同时,杭州通信设备厂研制的DP型大4K激光照排机和Y22型大样机也参加到“中试”中来。在两个月的试验中,经常出现漏行、串行、掉字现象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字错误,激光照排机等设备也出现扫描抖动、暗盒漏光、走纸不匀、电源故障等,不下上百起。

王选带领研制人员经常在厂里“蹲点”,与印厂的技术人员一起查找原因,排除故障。经过不断地修改、调整,终于在1987522,《经济日报》四个版面全部用上了激光照排,成为世界上第一张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日报。

此后,曾有一度还出现“改后出错”现象。二校改过的错字,三校时又重复出现,令人防不胜防。因为软件的问题,特别是缺少各种字号的数字字模,编辑画版要像大夫开药方一样逐字问车间。不是改字体,就得改内容,后来就边应用边补字。

从1985年到1987年,光是非“日报”的代印报纸因为激光照排的差错,刊登的致歉启事就有60多次,平均一个月两起。据说,“电报转报”项目在上海上马后,在试验中不过出现了7次故障,随后就基本正常。而报纸的信息化,难度就大多了。有多少领导和单位,能够容忍这样漫长的实验和改进。

报纸的差错,有时会带来致命问题。一次五笔输入差错,某报把报眼消息中一位高层领导的名字错为“屁”。在开印之前,幸好被细心的老师傅武志谦发现更正。因为树脂版的质量问题,做好的字还会无缘无故的移动,可增添了不少麻烦,要是一个敏感字移位,那就成了大问题,要追究编辑和领导责任了。不管是不是系统的问题,武师傅也就经常在夜班打电话,通知编辑连夜赶回来改正。

《经济日报》正式上马,4个版面全部使用照排,仅仅7天之后,5位副总编认为这种排版方式不可靠,压力太大,提出激光照排下马,一致要求退回铅排。要知道日报工作量大,半夜工作争分夺秒,可是文字和版面错误多,改版又困难,速度太慢,影响报纸的正常出版,有时凌晨还不能制版付印。报社每天接到许多读者的各种质询电话,你想想,除60多次大错外,还有好多没有刊登更正启事的差错,几乎没有不出错的日子这时安岗总编已经离休,新总编是范敬宜,他就要在试验还是退却中权衡。

部分编辑部的领导和夏天俊等人深知,如果退回到铅排,就意味着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研制将无限延期,我国印刷技术革命将会推迟很多年,在这关键时刻,夏天俊向总编辑恳切请求宽限15,再出现问题,自己就引咎辞职。夏厂长变成了力排众议的演说家,立下军令状,保证在15天内找出软件的主要差错。接下来的15天里,王选亲自到现场指挥解决问题,经常和陈堃銶老师连夜工作,多次就在印刷车间过夜;潍坊华光厂的技术人员也是日夜不离机房。王选、夏天俊与所有参试人员一起反复査找、认真分析、集体会诊、堵塞漏洞。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终于向编辑部和社领导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此时,恰逢中共“十三大”召开,大会的政治报告全文长达34千字,如果按过去铅字排版,需要抽调一批最熟练的铅字排版工人,至少连夜苦战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排版任务。由于《经济日报》采用了照排印刷系统,加上新华社电讯稿又实现了计算机文字传送,结果只用了20分就排完了4个版面。报社老总们看到电脑可以直接接收新华社稿,不用重新排字、校对、编辑,电脑才慢慢的成了香饽饽。激光照排的威力充分显现出来,极大的鼓舞了社领导和试验人员,使他们坚定了试验成功的信心。

夏厂长说,岂止是15天,3年试用中每周没有回家3天以上的时候,几个元旦都在报社度过,天天都是担心受怕的日子。甚至因为版式“碰线”,1988年元旦罗开富值班时,到05:30报纸头版胶片还出不来。难得在家休息的武厂长骑车赶回单位,分别出了6张不完整的胶片,才凑合拼出了一个版。后来,发现这又是一个软件问题。

顶着差错攻关,夏天俊厂长和他带领的傅大兴、陈玉成等人,就是照排应用的“脊梁骨”,是他们的奋斗才开创了中国人的“激光照排”事业。印刷厂从200人减员为40人,其中还有27位自己培训的录入员。最快的姑娘,一天能排4万字。有人工资超过了社长、总编。夏厂长又得意地笑起来,“这是我坚持要下来的特殊政策”。因为《经济日报》的努力和成功,购买进口“照排”的报社,后来又都使用了国产系统。

国内第一张由计算机一激光照排系统排印的中文日报—1987522日的《经济日报》头版版面。

1987121,国家经委林宗棠副主任等500人在远望楼宾馆召开大会通过国家鉴定。华光型报纸编排系统通过了电子工业部鉴定,鉴定结论是:“该系统文字容量大,输出速度快、组版功能强,各项主要指标达到了原设计要求”。

123日,通过了国家经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组织的国家验收该印刷系统编排《经济日报》,半年来, 印刷厂共编排了11种日报和期报,月排字量已达六百万字,月组版400,证明“该系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在排版功能上是能够满足日报要求的,是我国报纸印刷工艺向现代化迈进的一项重大改革”。

“《经济日报》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日报”。验收委员会名誉主任周培源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将中华不老的文化发扬光大”。

夏天俊厂长(右一)在讨论工作。

《经济日报》的照排车间

辉煌的日子是在1987年12月2日,吕东、胡启立、曾培炎等上百位领导到报社参观;夏厂长说到这里,还是一脸的自豪,光是全国各省、市的日报老总就到了一半。随后,陆续来了300多位外国人参观我们的印刷厂,看来中国的汉字印刷市场他们是没有希望了。

 报纸编排系统的使用,并非都是电子技术中的问题。在进行激光照排中间试验之前,《经济日报》原从东德进口4台铅印轮转机就要改用胶印,但是当时国内没有胶印轮转机,进口要花费400万美元,报社难以承担。夏天俊厂长了解到国外有一种感光树脂版印刷技术,花费24万美元引进全套设备,完全适合替代铅版,印刷质量更好,也减少了污染。但是每块铅版成本7元,进口的树脂版25元,经过相关企业攻关,使国产材料成功替代,每块成本降到10元以下。《经济日报》成功地使用国产树脂版印刷,取消了浇铸铅版、压纸型工艺,为推行激光照排铺平了道路。

在我国自主产权的照排系统艰苦前行的同时,先后有六家大报社引进了五种不同牌子的美、英、日生产的照排系统,进行不同路子的尝试和探索。光明日报社与美国王安公司合作,开发中文报纸的排版系统,后因王安公司倒闭没有能进行下去。人民日报社于19857月从美国HTS公司引进一套第四代计算机电子激光照排系统”—MPS2000多语言印刷处理系统,由于国外软件开发人员对中西文报纸版面处理的需求差异吃得不透,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很难满足报纸出版要求,后经过北大方正公司进行系统重新开发改造,1988年逐步开始投入使用。这些尝试和探索从另一个侧面,使国产计算机照排系统更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夏天俊厂长(右二)在激光照排工程验收会上介绍情况。

 ,

夏天俊(1928-2012),山东青州市人,幼年在私塾读经书四年余,曾在银行界工作七年。1947年末至1949年初,在北京大学旁听经济,19495,随四野南下,从事过军管、外贸、石油等工作。1965,开始从事报社记者工作。1980,调入经济日报社的经理部任副经理,1986,开始任《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厂长兼管报社的技术改造工作。2008,王选新闻科技奖终身成就奖。

部分留言:

·     刘庭华(朋友)

   王选先生的发明与贡献国人知道的多。两院院士北大方正創始人国家最高奖获得者等。特别印象的是他坦率诚恳地说在计算机领域要培养提升年輕一代人。他在学术会议上自已已经过了创造岁月、还列举国外同行年迈后决策失误的事例。表达让贤。令人敬重。中国的发明能否应用推广情况比较复杂激光照排在《经济日报》成功应用安岗总编的决策,特别是夏厂长的不懈坚持过去知之甚少。他不仅为《经济日报》实现了激光照排进入现代化,他带领一班人克服运行中的种种困难非常令人敬佩。他的敬业和担当精神特别在新技术应用征途中难能可贵。需要把幕后的英雄们请到舞台中央來!以便为今后我国自主研发的成果在华夏大地开花结果。谢谢作者撰写此文。

作者:王选的照排成果适逢改革开放,当时,众多的机构和个人,眼光都看着外面,将宏大的市场拱手相送,少有人想到民族产业和自力更生。所以安岗和夏厂长等一批人,实属难得。

·                         1

百年沉浮(朋友)

成功只眷顾坚持不懈的人,中国的王选和夏天俊太少了!

 作者:缺少的还是一种精神,还有是对艰创业者的回报。

·                         

齐忠

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系统,是19748月,国家立项的印刷自动化"748"工程的一部分,国家为该工程投资数亿元。而北大方正公司是为了避免侵犯"华光"激光照排系统的商标权而在1991年,从北大新技术公司更名成立的,并不是王选创办的。本文所写的《经济日报》所使用的正是山东潍坊公司与王选十几年合作研制生产的"华光"激光照排系统,与北大方正公司无关。                   

阳新:转北飞雁:这个日期我还上班呢,办公室就有经济日报,可惜没留一张,当时就记得报纸图文清晰,版面亁净,不像北晚和广播电视报那样黑糊糊。印象中工人日报在经济报前就变得清晰了,我还让人打听过是换了印刷机还是怎么着了,直观就是黑墨印点密度高了。

作者:当时经常去经济日报的印刷车间,地上随时可以见到纸型和实验的胺片,但是我也没有拣一点作为纪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