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蓝林观海 2021-08-13

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原创 何舸、牛宇琛 城PLUS 2021-03-10

图片

“碳达峰”与“碳中和”,既是统筹国内国际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决策,也将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方式,重塑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与关联。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2020年9月,中国首次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这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巨大的实质性努力,体现了大国担当的责任,同时也为中国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国家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使命,大湾区应主动承担责任,加快实践并率先实现碳中和。

- 01 -

“碳中和”的全球图景

· 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期待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和毁林,造成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全球生态安全。

图片

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从1992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人类历史上通过了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从二氧化碳减排到碳达峰,再到碳中和,在目标与行动上逐步深入。

图片

自2016年签署《巴黎协定》以来,尽早实现碳中和、控制温升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

· “碳中和”在全球实现得如何?

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53个国家如瑞士(2000年)、意大利(2007年)、冰岛(2008年)已经实现碳达峰,中国、马绍尔群岛、墨西哥、新加坡的碳排放预计在2030年以前达峰,届时这些国家的碳排放总量将占全球碳排放的60%。

图片

根据英国能源和气候信息小组(ECIU)数据,至2020年,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占到全球排放的50%,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占比超过40%。全球十大煤电国家中,已有6个制定了碳中和目标。

图片

- 02 -

“碳中和”的中国承诺

气候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我国以重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对化石能源有很强依赖性,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等为主,利用效率偏低,大量基础设施存在碳锁定效应。此外,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中,不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破坏了自然碳汇,带来了高强度的碳源,导致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很大。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积极主动承担减碳责任。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在历次世界气候大会上,均做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具体承诺,主动承担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图片

中国通过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已提前实现部分承诺。

图片

《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提出,中国需在2030年前执行“强化政策路径”,其后加速向“1.5℃路径”靠拢。因此,我国必须从现在开始制定并严格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方案,才能促使2060年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图片

- 03 -

“碳中和”的大湾区探索

· 粤港澳大湾区的“碳中和”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最早开展低碳建设试点的地区之一。2010年,广东省和深圳市列入首批低碳试点范围。2013年,广州、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广东省出台《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并与住建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首个在全省范围内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省份。经过10年绿色低碳发展,广东省碳强度累计下降超44%,碳市场年度排放配额总量达4亿吨,配额规模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粤港澳大湾区力争率先实现碳中和:相关数据显示,香港碳排放量在2014年就已达峰,深圳、广州也早已提出202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图片

在双区驱动下,大湾区将力争在2025前年碳达峰,2050前年实现碳中和,早于国家目标,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 大湾区“碳中和”的焦点问题

  1   节能减碳

目前,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强度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化石能源占比超过60%,万元GDP能耗偏高,能源强度是东京湾区的2.3倍、旧金山湾区的1.4倍,节能降耗空间巨大。

  2   碳汇保护

森林、农田、湿地等生态空间是重要的碳汇。《自然》(Nature)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1]。然而,2000~2015年大湾区城市面积扩张了121.42%,农田、森林、草地和水体等碳汇面积相应缩减,导致固碳量下降了5.3万吨[2]。

>>左右滑动查看2000-2015年大湾区林地/田地变化

图片
图片

  3   碳源与碳汇空间分异

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大湾区碳排放强度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珠江口,特别是广州、深圳、香港等经济高度发达的核心城市。而碳汇多分布于肇庆、江门、惠州等外围生态屏障地区。碳源与碳汇空间分异较大。经计算,2017年大湾区碳排放总量约3.69亿吨,陆地植被固碳总量约1.75亿吨,固碳量仅占排放量的47%。

▽ 大湾区各区县单位面积碳排放量

图片

数据来源:CEADs、香港环保署、澳门环境保护局

▽ 大湾区各区县单位面积植被固碳量

图片

数据来源:CEADs、香港环保署、澳门环境保护局


· 大湾区“碳中和”发展策略

  1   建立碳中和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

1)构建绿色低碳指标体系

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碳汇总量、非化石能源比重等纳入各地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并根据地区发展阶段进行差异化赋值。发展绿色低碳指标实施评估方法,定期开展国土空间碳排放绩效评估,分析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和目标差距,引导各地有序达峰减排。

图片

2)建立碳中和评估模型

基于大湾区、城市和社区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碳排放和碳汇要素,将能源、建筑、交通、废弃物、绿地等不同领域进行整合,形成碳中和评估模型,通过公式和参数定量计算碳排放和碳汇。

图片

利用碳中和模型开展不同情况和规划方案下的情景分析,描述碳排放和碳汇空间分布特征,辅助开展国土空间用地布局、产业结构、交通出行、能源供应、建筑节能、生态格局等方面的分析与优化。

  2   构建低碳化国土空间格局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规划和用途管控,促进城市建设集约紧凑布局,重点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实施碳排放空间管控。构建基于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组织体系,更新国土空间治理模式,推动绿色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促进城市更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全面推行高标准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

2)优化区域碳汇格局

从碳中和视角重新识别大湾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继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进一步优化碳汇空间格局,构建气候友好型城市生态系统。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实施绿色碳汇生态修复与协同增效,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 大湾区空间布局

图片

图片来源: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公众版)

3)建设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

以新基建、新技术推进基础设施重构和产业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开展减煤、控煤,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低碳交通,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完善污水、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推进低碳化改造,推动数据中心建设、5G基站等新基建能效提升。

  3   创建空间规划减碳技术体系

1)推动规划统筹融合

将低碳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发展规划体系,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指导城市低碳化转型。开展低碳基础设施的长远规划,推动绿色低碳设施在国土空间不同层面的规划布局和落地。

2)研发空间规划减碳技术

基于碳中和评估模型设计减碳工具包,模拟碳减排策略的实施效果和减碳潜力,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减碳技术集成。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建筑、交通结构和能耗优化、水资源利用、垃圾和能源回收、碳汇提质增效等领域的绿色低碳技术,形成城市碳中和规划的绿色技术集成。

  4   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体系

1)建立区域协同机制

制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与香港、澳门联合制定区域协同机制,明确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差异化时序。香港、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应承担更多责任,率先实现碳中和。进一步完善生态资源的价值核算方法,推动形成跨区域的碳补偿机制。加快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2)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

建设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平台,打造绿色金融中心。充分发挥深圳、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平台功能,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减排机制。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立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工作机制。

图片

深圳后海中心区(王旭 摄)

……

近期阅读:

深圳火车站与罗湖口岸片区城市设计

小微设计实践:深圳市景龙社区儿童友好示范

雨水,好想和你谈恋爱

深圳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

作者 | 何舸

中规院深圳分院
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生态学硕士,中规院深圳分院主任工程师,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咨询工程师(投资)。主要从事城市生态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碳中和等方面的科研和规划编制工作,发表论文22篇,获全国、省、市各级优秀规划设计奖19项。近年主要负责《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生态规划编制方法研究》《南宁市生态修复总体规划》《松原市国土空间绿化专项规划》《威海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南宁市中心城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及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西安高新区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烟台市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设计》等项目。

作者 | 牛宇琛

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基础设施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生态学硕士,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篇。近年主要参与《南宁市生态修复总体规划》、《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宝安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查干湖生态修复与总体发展规划》、《南宁市中心城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及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等项目。
 
参考文献:
[1] Wang J, Feng L, Palmer P I, et al.Large Chinese land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data[J]. Nature, 2020, 586(7831): 720-723.
[2] 温宥越,孙强,燕玉超等. 粤港澳大湾区陆地生态系统演变对固碳释氧服务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0, 40(23): 8482-8493.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