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圣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昵称67189175 2021-08-13

范蠡(lǐ) ,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市)人,师从于计然

范蠡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在楚国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

范蠡跟随越王二十二年,足智多谋,身经百战,又精于外交,对成就越国的霸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灭了吴国后,他又领兵向北挺进,渡过淮河,使得齐国晋国也不得不听从越国的号令。就这样,范蠡被任命为上将军

范蠡为越王勾践灭吴称霸春秋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他得胜回到了国都,感到自己的名气太大了,又深知勾践为人,于是决定离开越国。他给越王写了封信,表露了自己的心思,说:“我曾经听说,主上有烦恼事,他的臣子应该为他分忧。当初您在会稽受耻辱,我们做臣子的人就应该为您去死,那时臣下没有死,是想为主上雪此大耻。现在这个仇已经报了,我也该来领早先的罪过了。”

勾践说:“你真是一个诚实的人,我要把越国的江山分给你一半,让我们共同享受这胜利后的果实。”

范蠡说:“感谢主上不弃之恩,我实在受之不起。”说后,就退了下去。

范蠡离开了越国,在一个静悄悄的夜晚,驾一叶小舟,带着妻子西施走了。

范蠡临走前,给文种留了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勾践此人长颈鸟喙,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你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一天,勾践派人给他送来一口剑。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范蠡离开越国,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鸱夷子皮(用牛皮做的一种盛酒的容器)”。这其中含有深意,则是范蠡为了纪念忠臣伍子胥而取的。原来伍子胥和范蠡是老乡,都是楚国人。范蠡一方面对其十分敬重,一方面又设反间计置其于死地。虽是两军对战,各为其主,范蠡也于心不忍。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就是用鸱夷子皮裹尸扔入江中的。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国时,范蠡列了六条夫差的罪状,其中第一条便是杀死忠臣伍子胥,可见其在范蠡心中地位有多重。一个忠臣、能臣落到如此下场,令人唏嘘。范蠡“自以有罪”,所以用“鸱夷子皮”的称谓,纪念伍子胥,表达愧疚之心,同时也警示自己趋利避害,不做伍子胥第二。

范蠡起初在齐国,他和妻子西施以及儿子们在海边耕种,做商业买卖,勤劳数年集聚了许多财产,逐渐成为了一个大富翁。

齐国人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推举他为相国。他做了一阵,感到还是没兴趣。一天夜里,他在月光下散步,感叹道:“我做官做到了相国,我挣挣到了成千上万的财产,做人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了。我的一切都达到了顶点,对我来说并不是好事。”于是他就辞了自己的官位,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发给穷人,又从齐国的大地上悄悄地消失了。

他来到一个叫(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地方住了下来,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是个理想的经商之处。范蠡用师傅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时而动。过不多久,又成了大富翁。十九年之中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次散尽家财。自号“陶朱公”。因为范蠡成功的政商活动,其在中国古代留下了善于经商的盛名,因而中国古代一直有“言富者,皆称陶朱公”之说。

范蠡致富后,并不是那种守财奴的人,而是知道什么该施舍钱财给亲朋故旧,什么时候该奉献给社会,仗义疏财,不为物累。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宗旨,从而名扬天下,成为商人效法的榜样。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

公元前448年,88岁的范蠡寿终正寝。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始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朝时期,配享武庙。范蠡一生真传奇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