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歌报黑龙江工作室临屏作品诗评专辑 (2)

 中诗报 2021-08-13

中诗报黑龙江工作室临屏作品诗评

中国诗歌报黑龙江工作室编辑部成员

指导:海底月

顾问:李春溪

主编:冯好平

副主编:  幂闻  爱在阳光下

编辑:当真  石茵  露晨

群管编辑:岁月安好  蓝星儿王丽娟  二木  露晨(兼)沙仑玫瑰   冷生花 

美篇制作编辑:清风

朗读编辑:枫叶下的玫瑰   上止正  

诗评编辑:幂闻(副主编兼)

特邀诗评编辑:李海楫  李悦岭 村邻  高高白桦林  墨痕  枫叶红了


【评诗简历】李海楫,男 ,汉族,1967年生,辽宁凌海人,18岁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诗潮》《关外文学》《辽宁群众文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生活时报》等刊物媒体发表诗歌,散文等200余篇,并多次获奖,现为辽宁省锦州市作协会员。

梦里花香

文/蕠夣(江苏)

春风抚靥

开始了一场梦的旅行

迎着春风

一缕馨香入梦

寻寻觅觅 

你的窗外姹紫嫣红

一张笑脸

仰望湛蓝的天空

美好的向往

瞬间而生

一花一世界

一岁一枯荣

你在   我在

花香在梦中……

李海楫评诗:诗作起笔,将花的美完美的展示。诗作扣题写作,将梦里花香与现实的花开,很好的整合一处,虚与实结合,让诗意流淌在诗行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读者在作者的文字里,用心感受诗歌的美。诗作第二节,有卞芝琳的那首名诗《断章》,那互为装饰的效果。说明作者阅读广泛,功底深厚,这也是我看好这首小诗的重要原因。诗者,当用心去写诗,读者才会用心去品味。诗作清新隽永,诗意连贯,推荐欣赏。


【评诗简历】李海楫,男 ,汉族,1967年生,辽宁凌海人,18岁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诗潮》《关外文学》《辽宁群众文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生活时报》等刊物媒体发表诗歌,散文等200余篇,并多次获奖,现为辽宁省锦州市作协会员。

擦肩而过

文/王铁石(河南平顶山)

你的红唇镶嵌在春天的门楣上

我想用目光摘下来收藏

用春水包起来

煮一碗浓浓的爱情,品味芳香

玫瑰花绽放在你的脸上

香蕊的芬芳打开七巧心情舒畅

鼻孔里荡漾着花季诱人的气息

我的神经在你的春水里悄悄生长

雨季里邂逅在石拱桥上

雨水缝补失落的情伤

目光连接正负电压

爱情,与雷电一同炸响

雨伞罩着封建思想

脚步踩着矜持走在泥泞的路上

与你擦肩而过

此景,定格在石拱桥上,难忘

李海楫评诗:写爱情的诗看过很多,这一首爱情诗,看过让人感动。诗歌的感人,体现在诗意与诗情,将二者完美结合,并且有诗的韵律美的,不是很多。诗作开篇让读者耳目一新“你的红唇镶嵌在春天的门楣上/我想用目光摘下来收藏”单凭这两句,就可断定,作者有对文字娴熟的掌控力,以及作者对现代诗歌写作技法的熟练,观一癍可窥全豹,诗歌的美,就在似与不似之间。诗歌是残缺的艺术,水中花,镜中月,有时胜过直白的描述。新诗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发掘作者内心的小我。诗就是心灵的载体,它承载不了更多的责任。作者这首诗,全诗押尾韵,读来流畅自然,文笔细腻真切,作者对诗歌的写作,信手拈来,看似随意,实则用心谋篇。一首诗的成败,离不开结构,结构 就像大楼的框架,结构好,诗就耐读,能经得起行家的品评。这一首首尾呼应 意境连贯,诗意链接递进自然,一首佳作,推荐欣赏。


【诗评人简历】幂闻,笔名,哈尔滨人。在《凤凰诗社亚洲总社评诗部诗评》《鹿鸣诗评特约评诗》《中诗报黑龙江》《牧言》等多家诗评。《笔墨》《星月》《执手》《爱上诗》《群英》等多家发表散文和诗歌,曾获二,三等获!如果诗歌里有骨头,也要打开看,格言是:”我们认识”!

钟声

文/张志河

他本是一块石头

自然赋予粗糙的模样

春天的黄花将他簇拥

秋天的落叶将他埋葬

有天来了位精明石匠

苛刻的目光细细打量

锤子凿子的叮叮当当

让他有了雄狮的模样

从低贱变为百兽之王

他被放在威严的门旁

粗大的爪子孔武有力

尖利的牙齿锐不可当

路人的目光一遍遍漂洗

尘土和喧嚣中流溢荣光

夜晚的钟声敲响

四处飘散酒的芳香

但,他的目光

却落寞地投向远方

幂闻诗评:作者切入点看出诗人对诗歌和文字的娴熟,安排与形态,位置和框架中的空与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他本是一块石头/实实在在,黄花簇拥、落叶埋藏这是虚。第二段落:设想中完成一个美妙的过程。很好穿插承载诗的运行,在整文中安排得当,结构承上以下。运行中流程通畅。诗歌必须留有留白,才耐人寻味。第三小段落: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即说明事物发展中的转换也倒出“胜者王侯败者寇”的道理,特别是当今现实社会。目光…漂洗非常到位,暗揭人敬有而嫌贫,诗人喑自留带着白。诗从来不写尽,否则没有遐想的空间。尾段:夜晚的钟声让人想起很多。有人落寞、有人愁,大的题目本身就具有占据时间的意义。而远方有多少未来的梦!整文流畅,不拖泥带水,经得起推销,即开门喻初明朗,排列有序。又证明诗人有一定写诗功底!

【诗评简历】冯福君(高高的白桦林),诗人,媒体工作者。作协、诗协会员。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创作实验基地诗歌创作与研究中心研究员、《雪魂》书刋副总编、《臻雪文化》顾问。新闻、专题、评论、诗歌、诗词、散文、杂文、美术等作品,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微信等平台发表两千余篇。诗观:诗无定式,力辟蹊径,关注社会,感悟人生。

钟声

文/李悦岭

寂静中,它成了一堆废铜

悬挂在空荡的屋脊或者枯树的桩上

酷似血管中流淌着不是血的音乐

瞬间凝固

我听出来了,布道的庄子

为出行的弟子披上殉道的外衣

废弃的村庄,在雨水中燃烧

俨然成了一座记忆里愤懑的墓场

残垣的黄昏里

有多少不安的思想像小土包一样

矗立在枯色的风里

又像孕妇那样轻盈展示

让人相信,它质地出巡的声音

如穿越远古的冬天

悄然返回到这里

【高高的白桦林诗评】这首写《钟声》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诗歌中的语言和结构从日常化走向了陌生化,产生了振撼人心的效果。作者逆向思维,摆脱俗套,没有写钟声多么重要,多么催人奋进。而是从描述一座停摆废弃的钟入手,发挥诗人丰富的想象,将钟声"悬挂在空荡的屋脊或者枯树的桩上/酷似血管中流淌着不是血的音乐”,突然将钟声"瞬间凝固",使人意料之外。在凝固的钟声里"我听出来了,布道的庄子/为出行的弟子披上殉道的外衣”。由钟声引伸出来,表露出对某些古老腐朽说教本质的质疑。在第一段的叙述中,作者语言的陌生化,产生了很大的引力。第二段,作者没有顺着钟声竖向、线性写下去,而是从凝固的钟声里走出来,横向表达,深化了主题。现实中"废弃的村庄/在雨水中燃烧/俨然成了一座记忆里愤懑的墓场"。这种大跳越,即表达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态度,也使诗产生了结构的陌生化。接下来,作者又用一系列的物象隐喻了一些思想。"残垣的黄昏里/有多少不安的思想像小土包一样/矗立在枯色的风里/又像孕妇那样轻盈展示/让人相信/它质地出巡的声音/如穿越远古的冬天/悄然返回到这里"。到这里,才让读者明白,所有的物象都是在表现主题凝固的"钟声",而钟声里隐约闪现着敢破、敢立,敢于质疑的后现代思想的光芒。我认为,从"语言陌生化"走向"结构陌生化",是专业、成熟诗人的标志。在西方诗学陌生化理论里,亚里斯多德的"惊奇"说,雅各布森的"公式"理论和布莱希特的"横断面"理论等等,都是对陌生化理论的最好注解。


【评诗简历】岁月安好,黑龙江绥化人。喜欢读书习作,创作有少量散文、诗歌,散见《绥化晚报》《黑龙江电力报》《国家电网报》《脊梁》等报刊杂志,目前学习做诗评。文字带给我思想和快乐,我也想带给你们!

在一列长途列车上

文/冯好平

他真的痛下决心离开了家乡  匆匆的  悄悄的

一年时间  短暂  也是长期

两天两夜  长途  遥远之遥远

背井离乡

她试着想象火车上的场景  想象站在他的面前

外出打工的他  心一定痛着  

牵挂着她  牵挂着年迈的父母  牵挂着家

眼角有泪痕 眼泪在眼圈

许许多多的人

火车嘶鸣着驶进黑夜

很疼的样子

离别总忧伤的  淡淡的

也一定是深深的痛

一列火车

载着一车痛

一列火车

坐着一车梦

一河忧伤

缓缓流淌

岁月安好评诗:读冯好平老师的诗你会发现,一位成熟的诗作者可以用一种温柔细腻的笔墨,很有耐心地把读者一步一步带入他诗意的内部,在那里,每一个诗句都是盛满时光的器物,其中有爱、有情、有伤、有痛,他临屏创作的《在一列长途列车上》也是如此。诗的第一节,“他真的痛下决心离开了家乡  匆匆的  悄悄的/一年时间  短暂  也是长期/两天两夜  长途  遥远之遥远/背井离乡”  ,其中的“痛”,表现了人在不想离开家乡亲人,却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决定离开时内心所产生的痛苦,这是日常背负生活常有的无奈; 又通过“匆匆”、“”悄悄”两个叠词的跟进运用,强调人在生活驱使下,在矛盾内敛于心后的反常表现,既不想离开,又想快点离开。紧接着交代离家的长短和旅程,可数的时间和可丈量的长度最后都转化为心理上的漫长和遥远,这借助“短暂”和“长期”词语本身反义的力量和“遥远”一词的重复使用而得以实现,反映出纠结矛盾等复杂的心理,他所舍的正是他所不舍的,这也是在为诗的下一节做铺垫。在接下来的二、三节里,诗人没有追随旅人的身影不放,而是收回目光,留意在家里的另一个人的情感变化。因为距离的遥远,爱就只能交给想象和思念。她懂得远方的痛和牵挂,也感知远方的爱和思念。这里没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诗意,这里的日子是实实在在的,有父母需要照顾,有生活需要打理,重压之下,她的思念只能化作泪水,变成一种说不出的痛。而他与她体验到的痛苦也不单单属于他们两个人自己,他们代表了生活低处无数打工一族与家及家乡的一种痛的关系,所以当载着漂泊者的火车穿越黑夜的时候,就像穿越困难重重的生活本身,是一种精神和情感被撕裂的痛苦。但痛苦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带着痛苦分离是为了梦想,看似没有梦的梦想,就是在努力以后能过上没有分离痛苦的生活。最后一节,诗人的思维跳离了个体的生活现场,进入一种对流水光阴、也是对众多社会低处小人物的痛苦而感到忧伤的精神状态,其实是对卑微者流露出的善,表达一种真正的慈悲,这也是这首诗的魅力,描写痛表现痛深刻痛,都是在为诗歌增加一种尖锐的力量,去刺痛和唤醒更多的存在人心的佛性的光芒,这才是诗人诗意表达的目的所在。

注:中国诗歌报授权《天安门文学》首发。任何形式的转载需征得《天安门文学》同意并许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