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佟建鑫:阅尽沧桑五百年,神秘古城铁柱泉

 中诗报 2021-08-13

[主编直通车专栏]


阅尽沧桑五百年  神秘古城铁柱泉

佟建鑫

   春季盐池的风多风也大,但相比前十几年来说整体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风在呼呼的吹着,但我们还是依然踏上了前往古城铁柱泉的路。

   沿盐兴公路西行,在王乐井乡进入国家级生态保护地------哈巴湖。一路上在感受着原生态的自然地貌景观,的确在茫茫无际的原野上,一眼望不到边的都是各种树木和不知名的野草。明显的能感觉到树木在吐绿,草皮也在泛青,有些小草毅然而然的钻出了地面,大地是一片的生机。

   在国家级保护区哈巴湖国家森林公园,同行的老马要下去拍照,我们下了车,观看着大片的原生态草原和那些千百年来在此地繁衍生息的植物,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无穷的奥妙。

   哈巴湖历史有记载,而且在这里发掘了很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也就是说远在新石器时代,哈巴湖这一带就有原始人类的生存遗迹。我也曾来到这里捡拾过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有刮削器,有石叶,有石核等。

   穿过哈巴湖,向西行,好像刚转了个弯,远远的就看见了古城铁柱泉。四野空旷,古城厚实的土墙已被沙土掩埋了大半,但古城四址依然很是分明,从高大的土墩依旧能分辨出城楼和城门的遗迹。

   在古城东门,我们决定从这里爬上古城,说是爬,其实是走上去的,几百年来的风沙涌积,早已把古城和地表连在了一起,只不过有一个斜坡而已。顺着斜坡走上古城,清晰的能看出东门瓮城的遗迹,就连东门的城门洞子依旧还是当年的原样,城门上的拱形砖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可惜的是黄沙已将城门掩埋了大半。

   站在黄土夯筑的城墙上,望古城,到处是残砖断瓦,城里荒芜一片,野草丛生,有些地方已被当地农民开垦当庄稼地使用。

   经历了500年的洗礼,当年雄伟的铁柱泉竟然成为这样了。在城里我们找了很多处,想找到当年那个泉水如铁柱的泉眼,可在那里呢?城郭全都被沙土掩埋了,城里的遗址也全都掩埋在地下,无从知晓泉眼在何处。

   古城南边和西边的土筑墙体依旧很是高大,从残存的样子来看,当时城墙是很厚很高的,就从涌起上的沙子来分析,城墙也有十丈左右的高度。

   下到古城里,到处是枯黄的芨芨草和黄蒿等野草,杂乱无序的草丛里,又到处是砖瓦残片,青砖灰瓦的残片堆积的满地都是,偶尔能在草丛里看到青花瓷的小残片,也有大型的粗瓷瓦片,还有彩色的细瓷片。我突然想到了不知道在那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说的是:“那里有瓷器,那里就有高度的文明”,想到这不由的让我有些肃然起敬来。

在古城里捡拾着明代的青花瓷片,看着这些精美的瓷器残片,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大明王朝当时的繁华和文明。

   古城东门外,一片荒凉,在荒芜的大地上,依旧是明代的青砖灰瓦残片,经过风雨的侵蚀和岁月的洗礼,显得是那么的苍凉和无奈,静静的躺在这里五百年,静静的诉说着古城的历史更替,可世人却不知道当年在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如何才使古城衰落如此?

   再往东,倒是有一处泉水,泉水流出,冲击出一处小池塘,汪汪的一窝清水,使这里有了无限的生机,正值树木吐绿之时,果然在泉水四周的树木先于他处吐绿,枝头已经是绿意盎然了,几处蛙声响起,也是多年未曾听到过的,明显的在古城的上空“哇哇哇”的响起,使荒凉的古城多少有了点生机。

   铁柱泉的故事很多,铁柱泉的传说很神秘,铁柱泉的古时风光很美,这些都要从曾经的铁柱泉说起。

实际上铁柱泉的最早记载,应该能追溯到汉、唐时期。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北上抗击匈奴,曾经在铁柱泉一带驻军,也可能在这里有过战争,也可能在这里饮马放牧。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曾经途径铁柱泉,在这里饮马赋诗一首《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描写了当时铁柱泉的情景: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可见从诗中能反映出来,在汉、唐时期,这里水草丰美,是胡人常来常往的地方。为什么要争夺这个地方呢?有两点我想是主要的,一是这里泉水充足,一次可以饮数万多匹战马;二是草木茂盛,特别适合放牧,能够解决马匹的草料问题,大概是这样的。

   明代的时候,蒙古军队多次突破长城南下,每次南下都要在铁柱泉补充水源和整顿军需,南侵后,在返回的时候,再一次的来到铁柱泉,饮马补充水源,战马还能在这里美美的享受一下新鲜的牧草。

   鉴于此,明代弘治年间,三边总制秦就主张在铁柱泉筑城。《明史》记载:“见固原迤北延袤千里,闲田数十万顷,旷野近边,无城堡可依,议于花马池迤西至小盐池二百里,每二十里筑一堡,堡周四十八长,役军五百人。”

   嘉靖十五年新任三边总制刘天和开始督筑铁柱泉城堡,刘天和在巡查铁柱泉时,对众将士说:“御戎上策,其在兹矣。可城之使虏绝饮,固不战自惫,何前哲弗于是图哉?”

   宁夏巡抚宁夏右副都御史字川张文魁、宁夏镇守总兵官都督王效、按察事大夫谭协力修建。鼎力支持刘天和修筑铁柱泉,在秦原来筑城的基础上,对铁柱泉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最主要的是通过筑城,把铁柱泉包围在城堡里,泉水得到了控制,蒙古军队南下就无法补充水源了。

   史载:铁柱泉城堡“周回四里许,高四寻有余,厚亦如之,城以卫泉,隍以卫城,工图永坚。设操守官领之,置兵一千五百名,马八十六匹,兼募土人守之”。

   《增补万历朔方新志》记载:“铁柱泉,弘治间,总制秦尝成其地,但非形式所宜,故不终其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总制刘天和躬自相度,逾月而就,遂成巨防,兵农商旅,咸称其便。有碑记载,见词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巡抚黄嘉善以砖石。”

   城建成后,结束了170年来鞑靼部落和花马池民众为食盐和水草争战的历史。当年“水涌如柱,泉水甘洌,日饮数万骑弗涸”的铁柱泉,自此一后控制在了明军的手里,阻止了鞑靼部落的南下。

   《增补万历朔方新志中提到的“有碑记载,见词翰。”中的碑,就是宁夏卫人(今宁夏银川人)管律撰写的《城铁柱泉碑》。(又名《铁柱泉记》)

铁柱泉记

   去花马池之西南、武营之东南、小盐池之东北,均九十里交会之处,水涌甘冽,是为铁柱泉。日饮数万骑弗之涸。幅员数百里,又皆沃壤可耕之地。北虏入寇,往返必饮于兹'是故散掠灵夏,长驱平巩,实深籍之。以其婴是患也,并沃壤为弃土百七十年矣。

   嘉靖十有五年丙申,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松石刘公,奉圣天子命,制三边军务,乃躬涉诸边,意在悉关隘之夷险、城砦之虚实、兵马之强弱、道路之缓急,而画御戎之策,以授诸将。是故霜行藿食,弗避厥劳。至铁柱泉,驻瞻移时,喟然,谕诸将曰;“御戎上策,其在兹矣!可城之使虏绝饮,故不战自惫,何前哲弗于是是图哉?”

   维时巡抚宁夏右副都御史字川张公谋,与公乃协力襄之。即年秋七月丙申,按察事谭大夫誾,度垣墉,量厚高,计丈尺。镇守总兵官都督王效,率师徒具珍桢干,役鎲锸,人乐趋事,竞效乃力。越八月丁酉,城成。环四里许,高四寻有奇,而厚如之。城以卫泉,隍以卫城,工图永坚。

   百七十年要害必争之地。一旦成巨防矣!置兵千五,兼募土人守之。设官操驭,皆检其才且能者。虑风雨不蔽之患,则给屋以居之。因地之利而利,则给田以耕之。草菜辟,禾黍茂,畜蓄蕃,弃于百七十年者,一旦大有资奕。其廨宇仓场,无一不备;宏纲细节,无一不举;炫观夺目,疑非草创之者。先时虏常内觇,河东诸堡为备甚勤。而必先之以食,虽翔价博易,犹虞弗济。泉既城,虏惮南牧,则戌减费省,籴之价既不能腾,实又招来无穷之益。是皆出于公之卓识特见而能乎。入所未能。

   今年丁酉,去兹泉南百里许,亘东西为墙堑,于所谓梁家泉者,亦城之重关,叠险御暴之计益密矣。借虏骋骄亡忌入境,骑不得饮。进则为新边所扼,退则为大边所邀,天授之矣。用是以息中原之扰,休番戍之兵,以宽馈饷之役,功在社稷,与黄河贺兰实相悠久。 公之功,谓有纪极哉!

   松石名天和,湖北麻城人。张谋,字川,名文魁,中州兰阳人,俱正德戊辰进士。谭誾,西蜀蓬溪人,正德辛未进士。王效,陕西榆林人,正德丁丑武举,法得备书。(云庄管律撰)

   明三边总制李汶撰诗《驻铁柱泉》一首:

驻铁柱泉

泉开铁柱水流澌,地主依然献饩时。

梦断翻嫌鸡唱早,忧来却很雁书迟。

寸心靡监掳臣节,百战于襄答圣知。

客岁羽飞还此日,狂氛已报入东篱。

   明,胡伺作《铁柱泉颂》一首,真实反映了当时修筑铁柱泉城,对边塞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铁柱泉者,亭泓渊论,广百其武。历四序而盈科,饮万骑以靡涸。兴武之野,方数百里绝无水泉。胡马南牧兹焉是赖。”为当时边境上“防秋”起到了很大的做用,可见当是铁柱泉的战略地位有多么的重要啊!

   铁柱泉的神秘不在当年的泉水喷涌如柱,也不在蒙古铁骑的奔涌而来,而在后来的神秘传说和铁柱泉张家的传奇武术。

   传说在明代景泰年间,有一李姓秀才,途径铁柱泉城,发现一处幽深的洞窟,他好奇之下,带领仆人点着灯烛进了洞窟,在洞里发现一个石门,推开石门,看到里面有一尊铜铸佛像,旁边放着两具僧人尸体,盖着华丽的锦被,僧尸面肌腴唇红,栩栩如生,像睡着了一样。尸体左右摆着各种金银珠宝,琳琅满目。

   李秀才惊喜万分,不顾一切地往怀里揣、兜里装、手里拿,身上装得鼓鼓囊囊。当他起身要走时,突然刮来一股阴风将灯烛吹灭,石门自动关闭,刹那间鼓钹齐鸣,声如地震,室内变得一团漆黑。李秀才怕得要死,怎么也找不到来路,他赶快丢掉金银珠宝,稀里糊涂地从一个小窟窿里爬了出来,惊魂不定,浑身直冒虚汗。

   第二天,他带领家丁手拿铁锹、镢头再到此处满地挖掘,岩石坚固如铁,挖了半天也没找到石窟的踪迹。快500年来,当年传说中埋藏珠宝的神秘石窟定格在史书里之后,不知有多少探宝人不辞辛苦,想方设法寻找那个宝窟,但始终都没能如愿。志书中这则带有传奇色彩的记载,匪夷所思,为铁柱泉抹上一层神秘色彩。 

   这个民间传说,在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嘉庆《灵州志迹》等史志“历代祥异”中,均有记载。引来了历朝历代的无数的探宝者,但迄今为止,也没听说铁柱泉的宝藏被盗取,也没听说谁发现了铁柱泉的宝藏。或许真有宝藏,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期待有一天铁柱泉的宝藏之谜会大白于天下。

   铁柱泉最为有名的还是流传了五百年的铁柱泉武术。铁柱泉的张姓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铁柱泉,在抗击鞑靼和“防秋”的过程中,自发的配合明军坚守铁柱泉古城,在守备古城时,张姓人家开始习武保家,一代一代的张姓人自小开始练习武艺,且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张家武术能追溯到明代张潘龙、张潘凤、张潘虎三个太祖爷。

   但张家武艺世代相传,出了很多武林高手,在民间,张家的武术远近闻名的,一听说铁柱泉张家,认们总是刮目相看的。

清光绪年间,有一位名叫张科的后生融各家武术之长,开始将张家武术发扬光大。他刻苦习武,武艺超群,是有据可考的张家武术传人。张科曾带长子张万魁在灵州、吴忠等地摆擂台,使张家武术名噪一时,周边村庄一些人都慕名前来学习。

   张家祖传武术以棍术为主,辅以鞭术、刀术、拳术等。张家单头十八模子棍为母子棍系,棍用一头,兼含枪法,体系完整成熟,是西北单头棍法的重要流派之一。 

   张家武术流传了近五百年,至今仍有张家后人习武强身的,但张家武术的流派和套路很多都已经失传了。几年前铁柱泉武术被列为吴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竞技类项目,开始进行保护挖掘,现在逐步的在整理铁柱泉武术的套路和兵器,传承人也在收徒教习铁柱泉武术。期待有朝一日,铁柱泉武术再现当年的辉煌。

   风沙较大,我们顺着乡村的小路离开了铁柱泉,途径铁柱泉村子,能看到铁柱泉城堡的城砖都被村民用来砌成猪圈或厕所,几乎家家都有明代的城砖。我们还开玩笑的说道,铁柱泉几百年的东西,竟然用途是这样,多少让人有些不可思议,曾经辉煌的城堡上的砖,如今竟然是如此的下场。

   残破,遍地碎片,烂砖烂瓦,荒草萋萋,这就是今日的铁柱泉古城。风在吹着,沿路风吹起的黄沙很是明显,从沙子的起伏来看,当地的生态有些退化了,路面上有积沙,更能说明生态的退化。

   风沙的吹拂,加上破败的铁柱泉印象,使我们的行程多少有点悲壮和沉闷。只有捡拾到的一些明代青花瓷碎片,多少给我们一些文明的印记,让我们猜想着当年铁柱泉的辉煌。

 

作者简介:1967年出生于佟记圈村。少时启蒙于乡间小学,八十年代末在上海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曾当过初级中学教师,九十年代从事行政工作。

〖编辑团队〗

◎总  编: 海底月

◎主  编: 大 麦

◎常务副主编兼剧本责编: 白桦林

◎小说责编: 穆 清

◎故事责编: 杨 靖

◎书画、摄影、微电影责编: 飞 尘

◎书评: 雨 浓

◎主播: 独上西楼 

◎编委:  圆 圆  小姐姐(兼主播) 宁静致远(兼主播) 小 麦

◎平台制作: 追浪人

〖征稿启事〗

   “天安门文学第一创作室”接受小说(长篇连载、中篇、短篇、小小说、闪小说)、故事、剧本原创投稿和书画、摄影、微电影作品展示,入选作品的作者需提供个人自然背景照片数张、20字以内个人简介。赞赏超过10元的,一半以红包形式发作者,一半用作平台建设,七天后编辑发红包结算;七天后赞赏的,限于人力,不再统计。投稿抄袭、发过其它公众号或朋友圈的文字,一律不录用!主题灰暗、内容有违现行法律及道德规范者,不录用!

   创作室目前设有[总编荐读]  [主编直通车]  [责编絮语   [长篇接龙]  [中篇放送]  [短篇快递]  [小微快运]  [闪动悦读]  [听故事]  [墨香寄情]  [镜头说话] 等11个版块,相信总有一个版块是为您精心准备的!

  每周至少出刊2至3期!选用图片除说明以外的,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主编微信:1459319159 投稿方式:加主编微信后,进入收稿群,每周固定时间收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