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人》2021年8月7日刊精彩文章导读

 公众号王不留 2021-08-14

这两天一直下雨,清晨起床,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窗外还是一片漆黑,昏暗的夜空下,只听见细雨丝丝。楼上窗户凝结的雨滴,“啪嗒,啪嗒”,掉落在窗沿上。

虽然还是夏天,推开窗户,冷嗖嗖的,颇有点初秋的味道。

望着窗外,听着雨声,思绪转到了昨天看到的一则新闻。

8月12日,湖北随州市突降暴雨引发洪涝,部分地区水位逼近二楼。季先生凌晨5点在三楼睡觉被洪水惊醒,打开手机收到在超市值夜班的妻子离世前发来的诀别短信:

我好(如)果死了,你在床底下拖鞋袋子里好好找找还有一点存款。

最后时刻也没有说出什么我爱你这类诀别的话语,有的只是那些真实含蓄朴实的话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好好珍惜与爱人相处的时光。

是不是有些伤感。换个话题,说个最近大家比较好奇的事。

有不少新加我的朋友,对我的作息时间很奇怪,很诧异,并表示很多的质疑。

一句话概括就是:你凌晨4点起床,干嘛?起得来吗?

在不少人的眼里,这就是一种反常行为。就比如我们读外刊,在一般人眼里的看法其实是“看得懂吗?装什么装?”

我对上面的质疑声持无所谓的态度。人生是自己过的,而不是要靠键盘侠来左右我们的生活。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反常的事情呢?

我想这是为了让我们在同龄人中找到更多机会,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平凡。我们付出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至少可以拨开迷雾,看到一丝希望。

还是有必要说下早起的好处,虽然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装”。

  • 凌晨4点到6点半:大约2个半小时。

    我会把当天工作中最需要思考的部分完成,因为白天基本以沟通为主,与客户扯淡,与同事扯淡……

    举个实际的例子,白天接两个电话,一天就没了。

    因为工作电话,一般不是好事情,而后就要协调资源,处理问题。这种杂事很耗时间。打工人自然懂。

    如果当天不忙。我会整理晨间日记,同时学习一段长难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反正这段安静惬意的时光就是自己独有的。

  • 6点半到7点:吃早餐。准备上班。

  • 7点到7点半:错开早高峰,通勤路上非常通畅,基本上很少有红灯。这样不会在路上耽误时间。

  • 7点半到9点:在公司,仍是自己的专享时间。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 9点到18点:从容不迫地处理各类工作。

  • 18点到22点:下班,吃饭,带娃,陪家人散步,洗漱,睡觉。

大家感兴趣话,可以试试。

以上就是我的大致作息时间。比如,现在的时刻,8月14号清晨7点半,我已将这期的《经济学人》大致翻了一遍。

每周六我会再提前半小时起床,3:30起床,这样可以留出空余时间,赶在当天9点前把本期杂志下载的稿子写好推送出去。9点以后孩子起床,时间就不再属于自己。

这期的杂志封面的上半部分是这样的:

下半部分,给个悬念,大家自己下载欣赏吧。

《经济学人》在封面文章中的观点是:打压个别,引导扶持战略,初衷是好的,但是,最好不要急功近利。

要说插画,我最中意下面这幅。人物刻画很形象。

机场安检处,一群旅客排队进入候机区。戴着口罩怒目而视的苗条少女,震耳欲聋哇哇大哭的小朋友,心生烦躁却又无奈的孩子爸,面部呆滞坐箱等待的旅行男……描绘了一幅燥热夏天被疫情影响旅行生活的场景图。

另外,

巴西的“一个城两世界”(One city, two worlds),

阿富汗的“居民离开”(There goes the neighbourhood),

等等,构成了一个人为制造,旷日持久,矛盾重重,多灾多难的世界。

以上选题有些沉重。刚看到新闻说,今天是七夕,话不多说,祝大家以外刊为媒,牵手有缘人。

打算今天晚上带家人下馆子,庆祝七月七。

你看,一位中年打工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王不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