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的干货(中):管理中始终绕不开的那些3

 只摘不看 2021-08-14

图片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在管理中是个神奇的数字,少了不够,多了复杂,总结一下T&D 变革改进团队在协助甲方职场经理人提升结构化思维的系列训练,分享给大家,抛砖引玉。


08 质量有3层

质量不是产品的专属,是物,事,人的评价维度,产品质量背后是事的质量,所谓5M1E要素质量,而事的质量背后是人的工作质量。没有工作质量的前提,不可能有稳定的产品质量。

抓产品质量,首先要抓工作质量,抓管理的质量,不能本末倒置。

09 源流思维有3流

“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这是源流思维的形象表述。体现在企业里面,管理要沿着价值流朝着上游走。产品的源头在研发,订单的源头在销售,物料的源头在采购。源头不预防,越到下游,越被动,甚至洪水滔天。

10 过程管控有3不

解决好源头问题后,过程就是管控的重点。如何做到不良品不流入,过程不(少)产生,成品或工序成品不流出就至关重要。这里面的过程,不仅仅是制造工序,也包含了产品流,订单流流过的职能部门。

11 现场有3现

管理在现场,问题发生时,只有回到问题的所在地,现场,现地,现物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所在。而不是让检验人员拿着问题物品到处找领导,而不是管理者呆在空调房里讲一些在哪里都对的话,所谓正确的废话,这就是企业干部典型的官僚行为。

一家公司的现场是这家公司整体管理的一面镜子,员工的'精气神“三宝如何?现场呈现的“净,静,境”如何?干净,说明基层干部不懒惰; 安静,说明现场的过程受控; 而境界是一种氛围,向上力争上游的氛围。

12 检验有3种

检验,是对产品属性是否满足标准的判定动作。不仅仅指的是专职的QC人员,而是指的是制造者的自完结能力与上下工序的互检能力。所谓'自检,互检与专检“。

好的QC体系,一定是在前二者发力,而不是在末端把关;实际上,一家公司的检验人员数量往往与真实的质量管理水平成反比,与全面的质量损失成本成正比。

13 质量管理有3等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末病。质量管理是一套系统,着眼于预防,而不是救火;评价一家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看看其停留在频与救火阶段,还是解决背后的因果结果?还是在预防结果?

道理看起来都懂,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很多企业在机制上,文化上却鼓励救火队员,而忽略了给其忠言的管理者与顾问,其实是真不懂。

14 分析问题有3条路径

没有完美的企业,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拍的就是新问题变成老问题,老问题变成顽疾,且习以为常,以行业普遍问题做解脱。

为什么流出?为什么产生?为什么接二连三的产生?是分析问题的三条路径,对应的职责与流程是不一样的,每一条路径都需要刨根问底。

15 解决问题有3分法

问题有大有小,性质与复杂度不一,优先级也不一样,所谓问题的“点线面体”。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是抓住关键少数,需要学会“三分法”,分类,分级,分步骤。

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解决的想法是好的,但不符合解决问题的规律。往往事与愿违,需要学会抓关键少数,用好“三分”法。

16 项目管理有3定

项目管理是中高阶管理者的一项基本功,如何确保项目得到有效实施,需要做好项目的三定,定DRI,定时间节点,定方法,同时匹配好资源。其实,项目或专案能力,是一家企业发现,刷选懂管理,会管理的梯队干部的有效做法。

图片

其实,“3”不是重点,而是要训练经理人的“结构化”,拥有高度结构化的职场管理者,如同智能手机里面配置了多个超级APP,而不是裸机或者满脑子浆糊,将走出报告洋洋洒洒却抓不到重点,看问题面面俱到而抓不到本质的困境,带来职场上更丰盛的上升空间与价值感。

对于众多追求成长的企业来讲,内部务必有自己的管理方法论,要有自己的管理行话更能提升团队协同作战的能力。

最后,一点忠告:干货要足够干,干才能方便经理人携带,才能走出琐事的困扰,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同时,干货应用要足够的“湿”,才能更好的扎根与发挥价值,不能照搬硬抄,邯郸学步,人云亦云,唯xx论不足取。

管理不是工具的叠加,管理不是方法论的卖弄,在于学,更在于习;在于知,更在于行没有结果与成果的管理不是真正的管理,没有为经营带来强有力支撑的管理,不是好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