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科举考试考什么?看到这些题你会做吗?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8-14
2021-08-12 09:57·岳麓书社
清代科举考试考什么?看到这些题你会做吗?

清代读书人考试的内容是什么?

——以清代湖南乡试考题为例

科举制度源远流长,它渊源于汉,萌芽于南北朝,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完备于清,衰废于清末。乡试,作为科举考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各省人文教育活动的重大事件,对区域政治、文化、教育、民风等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在沿用和改进历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纲举目张,极为完备,可以说是集历代考试制度之大成,达到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清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密的科举考试制度。顺治二年(1645)秋八月开始举行乡试,沿袭明制,每三年一科,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称之为正科。遇登基、万寿及大婚等庆典,特诏举行的称为恩科。若恰值正科之年,则以是年为恩科,而正科或提前一年预行,或推后一年补行。清代后期,还有恩科、正科合并举行,称“恩正并科”,按两科名额录取。

《钦定科场条例》

研究清代科举最重要、最基础的文献

👇

清代科举考试考什么?看到这些题你会做吗?

《钦定科场条例》,岳麓书社出版

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之前,湖南没有独立的考场,湖南士子要到武昌应举。雍正元年(1723),清统治者终于允许湖南、湖北分闱,在长沙设立贡院,湖南士子可以就近参加考试。清代乡试虽是沿于明代,但是考试的题目程式与内容较明代还是有了一些变动。

一、清代乡试试题概述

顺治二年(1645)定乡、会试三场试题之制,三场试题分别为:“初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诗》主朱子本义,《书》主蔡传,《春秋》主胡安国传,《礼记》主陈澔集说。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乡、会试同。”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要按照朝廷规定的教材读书、答题,否则就是离经叛道,不合规范,也就肯定不会通过考试。

康熙二年(1663),停止八股文体,乡会试以策论、表、判取士,分为二场。第一场试策五道,第二场《四书》论、经论各一篇,表一道,判五条。三年(1664),更定科场试题。乡、会考试,自甲辰年为始,头场策五篇;二场,用《四书》本经题,作论各一篇;三场,表一篇,判五道。

到了康熙七年(1668),考试的程式又改了,“乡会试仍以八股文取士”,还是让考生以有利于改卷的文体来答题。二十年(1681)议准,诏、诰二道,直属虚设,应行删去。二十六年(1687)覆准。三场策题,只宜简明发问,不得过三百字。二十九年(1690)议准,“乡会试二场,《孝经》论题甚少。嗣后将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一并命题” 。不仅如此,康熙帝还认为有一些题目是大家都熟悉的,就不要出,表题不可出修书、赐书之类的简单题目,所以于五十五年(1716)议定,“二场论题专用《性理》,表题不许出本年时事”。

《八股文话》(全六册)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

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清代科举考试考什么?看到这些题你会做吗?

《八股文话》(全六册),岳麓书社出版

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下诏“《孝经》与《五经》并重,为化民成俗之本。宋儒书虽足羽翼经传,未若圣言之广大,论题仍用《孝经》”。所以,从雍正二年(1724)甲辰乡试开始,第一场考试有以《孝经》出题的题目。

乾隆年间,乡试的考试内容也有几次改动,乾隆二十一年(1756)规定,“嗣后乡试第一场,止试以《四书》文三篇,第二场《经》文四篇,第三场策五道,其论、表判概行删省”。并且,又规定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科乡试开始,“第二场《经》文之外,加试五言八韵唐律一首,其所出诗题,限用官韵”。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议定,“将二场排律诗一首移置头场试艺后,其《性理》论一道,移置二场《经》文后”。乾隆五十年(1785)议准,“二场论题,宜复旧制,仍将《孝经》《性理》间出。以下科乡试为始”。即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开始,第二场的论题,以《孝经》和《性理》轮流出题。乾隆五十二年(1787)议准,“乡会试二场酌改每经各出一题,惟士子专习一经,奉行已久。明岁即居乡场,为期甚近。若即改用五经考试,或致二场不谙题解,背谬经旨,难于取中。……自明岁戊申乡试为始,乡、会五科之内,以次考毕《五经》,即边省小省,经轮年考试之后,亦俱能诵习五经,晓悉义旨。再于乡、会试二场裁去《论》一篇,《五经》各出一题。此后即作为定例”。就是说,从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科乡试开始,在接下来的五次乡、会试中,按照《五经》也就是《诗》《书》《易》《礼记》《春秋》的顺序,轮流出题,以后第二场考试就是《五经》各出一题,并且成为永制。所以,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时,《五经》轮试已经一周了,就规定“嗣后乡会试应《五经》并用”。

因此,随后的清代乡试的题目程式较为稳定,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均沿用如下基本程式:乡会试题,第一场《四书》制义题三,五言八韵诗题一。第二场《五经》、制义题各一。第三场策问五。《四书》题首《论语》,次《中庸》,次《孟子》。如第一题用《大学》,则第二题用《论语》,第三题仍用《孟子》。五经题,首《易经》,次《书经》,次《诗经》,次《春秋》,次《礼记》。

二、清代湖南乡试考题

笔者以法式善所著《清秘述闻三种》乡试第一场的考题为例,对清代“两湖分闱”前、后湖广和湖南乡试的考题进行了整理、分析,希望可以为乡试考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乡试试题分析

在整理、分析了清代湖南乡试试题之后,我们大体可以看出乡试考题内容的变化,比如顺治三年(1645)考题中“夫子之道,已矣”“博厚所以”“今有璞玉,琢之”分别出自《论语》《孟子》《中庸》,完全按照科举程式。

通过对清代乡试考题的出处来源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的数据。关于清代湖南乡试考题的来源,出自《论语》的题目最多,有104道题目来源于此;出自《孟子》的题目有103道;出自《中庸》的有96道;出自《大学》的最少,只有4道,分别为:顺治五年(1648)戊子科“定而后能”一句题,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知止而后”三句题,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科“诗云乐只”一节题,最后一道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毋自欺也”三句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科次出题的顺序都是出自于《论语》《中庸》和《孟子》,少数的几次是《大学》《论语》和《孟子》。

根据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中关于考题分类的记录,试题的题型可以分为: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数句题,单句题,两扇三四五扇题,截上题,截下题,截上下题,截搭题……

根据这个标准,可以对乡试的考题分类,经整理、统计后,我们发现数句题被考到的次数最多,有105道,其次是截搭题81道、单句题55道、一节题44道、全章题9道、数节题6道,连章题、二字题、截上下题、截上题各1道。

从考题的分类可以看出,截搭题出现次数比较频繁的主要原因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大都出自《四书》《五经》,出题范围较为狭窄,容易被考生猜到。所以为了防止此类情况发生,考官有时候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截搭题。

在整个清代,只出现过一次连章题,即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第一题“子曰为政以德”两章,来自于《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出现了一次二字题,是咸丰七年(1857)丁巳补行壬子、乙卯两科乡试,第二题“'春秋’二字”,此题的出处不好判定,该科的第一题出自《论语》,第三题出自《孟子》,所以根据惯例,可判定该题出自《中庸》。

湖南乡试中唯一的一道截上下题出现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恩科乡试,为该科第一题的题目“切切 偲偲 怡怡”,出自《论语·卷七·子路第十三》,原文是“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所以称它为截上下题。

还有一道截上题,就是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恩科乡试第二道题目“下袭水土”,出自《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第三十章,原文是“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所以这是一道截上题。

清代科举考试考什么?看到这些题你会做吗?

岳麓书社《八股文话》(全六册)内页图

(二)考生答题格式

为了防止考官和考生互相留记号作弊,答题时也有固定模式。乾隆四十二年(1777)规定:“嗣后令顺天及各省主考官,于刊发题目时,即酌定三篇内,承题起讲,应用虚字,明白开列,另行刊印一纸,分给举子。如此科首篇承题用'夫’字,次篇用'盖’字,三篇用'甚矣’;起讲首篇用'今夫’,次篇用'且夫’,三篇用'常思’之类。下科即将此等虚字错综更换。”这些都是考官在进入贡院后出题时所要考虑的,按照这样的答题标准,整个考场的答卷的格式一致,就不会出现因为考官和考生根据考前约定的记号而作弊的现象。

(三)科举考试内容的一次改革

清代末期,科举考试内容的死板和考试形式的老套,使科举赶不上时代的要求,因此很多大臣上疏,认为科举需要变革。光绪二十四年(1898),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认为要变通科举,由于很多的原因,直到二十七年(1901)慈禧太后才宣布:“乡、会试首场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其他考试例此。用之洞议也。行之至废科举止。”

光绪癸卯科(1903)湖南乡试试题为:

第一场:中国政治史论五篇

“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

“三国人才优劣论”

“新城三老、壶关三老论”

“唐明皇制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论”

“不加赋而国用足,其害乃甚于加赋论”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子产不毁乡校,以为吾师,今之报馆亦乡校之类,惟报律不明,往往莠言杂出,宜可用何术整齐之使裨治理策”

“扩湘省商务以辅农工,筹湘省边防以固疆圉策”

“泰西以统计之法编次为表,为一切施政之方,近日本亦设统计院,是否便于仿行策”

“汉之傅介子、陈汤、甘延寿、班超诸人出使外国,皆得以便宜行事。方今欧西之使多头等或加全权,有事可以专决,吾国使多二三等,彼有事或不关白使者径达枢府,应如何选使材而重使权策”

“国债一事,中国列史不经见。而英法二国当庚寅辛卯间,英之债至六百八十兆镑;法之债至一千二百六十五兆镑。中国较英得三之一,较法得六之一,而英法未尝言疲。则中国所以处此者,当必有道。可历言其清逋之法,与兴利之方策”

第三场:《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义”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义”

“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义”

从光绪癸卯科试题可以看出,题目完全按照朝廷的规定,该科考题是湖南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

第一场五论全是有关中国古代的一些政治史事,前四道题目都和人才有关,说明了当时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第五道是关于税收的题目。第二场五道策论题,第一道是针对当时报馆的一些不良状况,要求士子给予解答;第二道是针对湖南省内的具体情况来提出问题;第三道是有关是否学习西方统计之法的问题;第四道是关于外交方面的;第五道是有关国际经济的,所以第二场五道策问题侧重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第三场《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其中“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义”出自《孟子·卷十二·告子章句下》;“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义”出自《论语·卷一·为政第二》;“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义”出自《尚书·蔡仲之命》。当然,不久科举便废止了,这项制度在乡试中也就只实行了这么一次。

清代科举考试考什么?看到这些题你会做吗?

岳麓书社《钦定科场条例》内页图

关于科举考试的是非功过,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存在即是合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那么多年,说明制度本身必然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出题和答题模式可能是当时最合适的,至少在牢笼英才、驱策志士、严定程式、防止作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作人在《论八股文》一文中认为:“八股文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大关键。八股不但是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变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也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

笔者认为,可能没有那么好,应该也不似有些人形容的那么坏。

本文作者许静,岳麓书社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