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绕诗题写诗很关键

 中诗报 2021-08-14

主持人:香樟树(中诗报临屏创作室主编) 梅香寒林(中诗报临屏创作室副主编)

整理:英杰(中诗报临屏创作室编辑)

时间:2017年6月17日

地点:中国诗歌报临屏创作室

香樟树 : 今天晚上我们中国诗歌报临屏创作室一起讨论一下诗的临屏创作吧,大家一起说说在临屏创作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审题也就是说,诗题出来以后,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怎么写这个诗题,可以围绕这个诗题写一些什么。

梅香寒林: 临屏诗审稿,首先是对题目主语的肯定,其次是修饰语,也就是说整首诗围绕什么来表达,即切题切脉,诗的意境就可以外延,可以提升等等,只要与主题有关就可以。

香樟树: 也就是说,诗题是一个点,我们写的时候可以围绕着诗题写,也可以以诗题为点发散,形成射线状的,这样,发散思维方式,就会有很多话题可以表达,就会有很多意象可以运用。

梅香寒林:例如 海底月老师所讲,上期同题《美丽的棉花地》这个诗题,从字面考虑,首先肯定是写棉花,其次是如何美丽。另外,这个题目又比较宽泛,不仅仅是写棉花盛开,还可以写绿油油的棉花地,还可以写棉花花开的情景,还可以写棉花地的姑娘采棉花的画面,还可以延伸到写父母采棉花的辛劳等等……其实就是棉花花朵和棉花果实花开的棉花又不一样。

雨荷:首先以主题为主,围着主题去思考,再应用各种写作方式,提高诗意,棉花地,大部分作者重视了棉花,忽视了棉花地。

香樟树:对,其实,棉花地重点写一个面,而不是棉花这一个点。

雨城闲客:棉花再美,没地也会枯萎。

香樟树: 但是可以写地里发生的故事和情感。

雨荷:可以用拟人的写法写,也可以用暗喻写,明喻写,放宽思路,这个很重要。不能说没见过棉花,就没法写了?

香樟树:就像月帅说的棉花地的情景,棉花开的情景,姑娘采摘棉花的情景父母的等等。那么,我们谁见过历史呢?还不是照样可以写。比如今天截稿的诗题《写给女儿》,大家说说怎么写?肯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女儿吧?所以,围绕着诗题想象,发散,很重要!这里说到我们眼界的局限性,那么,老师们都知道,阅读是打开眼界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张东红:没见过可以查一下资料。

香樟树:没有见过棉花的可以写出很好的有关棉花的诗,没有女儿只有儿子还有还没有结婚的老师一样可以写给女儿。

张东红:确实是这样的,那些历史上的大师在写作时哪一个不查查资料再下笔?

香樟树:我想,老师们看见任何一个诗题都会想象一个画面或者情景吧,在诗题出现的时候,第一时间肯定会有一种情感基调涌现。那么,诗题,就是我们的储存库里面的意象与情感所选择的一个依据了。比如《写给女儿》,马上就会有一个孩子在眼前,心中便会有一些情感需要抒发。诗言志,那么,这个“志”,就是我们在诗题写诗的时候所要表达的。《写给女儿》这个诗题,诗中倾诉对象或者表达的诉求是女儿,那么,女儿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呢?我们可以用美丽,可爱,淘气,叛逆,等等。重点是的内容,是什么情景呢?赞扬,幸福,规劝,愧疚,痛惜……那么,女儿,只是诗题中的一个点,我们可以发散,在写的时候就围绕着写家写生活写对人生的思考,写国写天下写对世界的思索。

镜隐:二十行太短,好像还没写什么就满了。

香樟树:这就涉及到诗题的线性。我们不能把诗题当做一个面。什么话都统统对女儿说,别说是一首诗了,就是一生也说不完。在确定诗题的点的时候,意象群,一定是非常多的,那么,我们怎样去写?这就要求老师们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或者说情景来写了。这也可以说是诗的典型性。我的想法是选择自己心中的痛点。诗里面有一个痛点,一定可以打动他人!痛点不是说仅仅是伤感的,最痛苦的最快乐的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痛点。

人之初:那才是个性,特点。

香樟树:寻找自己最想表达的一点。面面俱到的东西不存在,而且面面俱到的诗,一定不是好诗。我们都知道,诗,贵留白!如中国画一样,画面结构设计的时候一定有留白,这样的中国画才令人回味。诗,更是如此,什么都说了,读者读诗就没有意思了,读者的再创造机会就没有了。

张东红:支持你的观点。

香樟树: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样,为什么李白不写我舍不得你离开,我也想和你一起去扬州呢,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了。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临屏创作的时候,尤其是结尾不要把你自己的情感喊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语言表达,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你要表达的情感。为什么诗的结尾很重要,我们在读任何一首唐诗宋词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句子都在结尾,但是一般高明的诗人,并没有在结尾喊出什么,而是我们在读的时候,都会想到什么。

雨荷:香樟树老师说的对,写到最后,不能写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再举个例子吧,还有十五分钟探讨一下诗题怎样审。如果写《夏》,老师们会想到什么呢?

浅笑无痕:理论只是个范围,实践才是硬道理,别人的东西学到了就是你自己的,学不到呢?所以要自己实践自己去悟,成功也罢,垃圾也罢,经历的东西知道心里的激灵,最为震撼,这个感觉是自己的,一辈子的,所以可以借鉴,但不要过分依赖。

香樟树:夏,有非常多的意象可以写,但是一点,要抓住夏的特点来表达你自己的情感。

《夏》

写春秋

最浓重的一笔 在

叶儿

长全了淡绿鹅黄的记忆

烈酒和烈日之间

机器轰鸣 高铁飞奔

后羿和精卫

长在这个季节里

斑斓染尽秋的码头

还来不及擦汗和回忆

这是一个老师的夏,各位老师说说,他针对夏这个诗题,做了怎样的诗写。

文/香樟树

叶子向上

果实向下

叶子戳穿云朵

点评天空的虚

果实接受风雨

感谢泥土的厚

莲不语

在水一方

打坐

风纵横捭阖

稻子与麦子联手

一场暴动

挺近秋

浅笑无痕: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夏的一分子,身同感受的释放夏,也就是释放自己。可不可以这样切题?

香樟树:我们同时写到了夏在春秋之间的过渡,但是老师们发现了没有,我们写出来的夏,没有相同的意象。

浅笑无痕:为什么非要千篇一律呢?

香樟树:也就是说一个诗题的发散性的即使立意有相同,但是意象与表达的语言风格不一样,这也是说诗的多义性,诗的神秘所在。

雨荷:夏,我们想到的是,淡热,碧绿,花朵和收获,雷鸣闪电,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写出不同的意境。

秋高气不爽: 不光有夏,好像有一个中老年劳动者的形象。都很好。我感觉像你这首没有上面老师那首好。我说错了,我脑子好像有点进水。

禅一:原来写诗有这么多的学问,真是脑洞大开。

雨荷:在收获中,自然想到那些劳动者的形象。

笑口常开:夏,想到捉蝈蝈,逮蛤蟆!

香樟树:谢谢秋高气不爽老师,其实,说 真的,当时我读到白老师的夏,眼睛都是贼亮贼亮的,有很多人当时看见我的。

雨荷: 嗯,很美像姐姐的笔名一样一样的

浅笑无痕:24节气夏里面可是有很多节气之分,可以融入进去。

雨荷:身处炎热的夏天,有许多想象空间去写。虫鸣,鸟语,花香,都来自夏天。

绿树成荫: 爬楼看了香樟树主编的关于临屏诗和诗歌的观点。说得真好。痛点,结语,说到了关键。我感觉很多诗缺乏的就是这个。新奇性是诗歌语言的特色,没有新奇性陌生感的诗歌语言抓不住人。继承唐诗的传统,直白的喊出来的语言不是诗歌语言。诗歌也要有起承转合,最后的合是对诗歌本身的内涵的升华,没有升华诗情平淡。

香樟树:以后老师要教我们怎么起承转合,怎么升华诗意

绿树成荫:因此,诗的首句和结句必须要有新奇感,这也是起与合的关系决定的。

香樟树:诗的结尾的合,有时候不一定就是总结,也可能是一个钓饵,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与思索。

绿树成荫:我也是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对,说出来与大家探讨。

香樟树:嗯,还有一个,诗,语言一定要摆在第一位,这是诗之所以是诗的理由。语言的陌生化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绿树成荫:对,诗歌首先是语言的艺术,隐含,跳跃,甚至断崖,都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梅香寒林: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今晚的探讨就到这里,大家晚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