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说古代宫女生怪病,名医开神方“壮汉若干名”,结果都精神了

 文史馆子 2021-08-14

深宫怨女:古代社会最悲哀的人,无尊严、无安全感,总是提心吊胆

皇宫怨女:生活毫无安全感、无尊严,被男人控制,被女人折磨

在古代,帝王在各方面都享有许多特权,多妻便是其中之一。每个皇帝除了自己主要的配偶——皇后以外,还拥有许多妃嫔。

据史料记载,商朝的祖乙、祖丁、武丁几个王便每人拥有几个正式的老婆;《诗经·大雅》说文王“则百斯男”,至今民间也还流传有所谓“文王百子”的故事,就是说文王曾经生下一百个儿子。可以想象,没有许多个女人给他当老婆,这是绝不可能的。《墨子·辞过篇》言:“当今之君,其畜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

皇帝在自己住地的周围建有专门的庭院,让那些“六尚诸司”的后宫佳丽生活。受过皇帝“宠幸”并得到封号的是各级妃嫔,一般在宫中服役,等待皇帝随时物色的是数以万千计的宫女。

宫女的来源

宫女的来源,起初只是诸侯征战中得来的女俘,战胜国的统治者将敌人的妻女占为己有。至汉代以后,改为由朝廷派出大批人马,“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相法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以后的各个朝代中,这种“选美”之法便一直沿袭下来。每隔几年或者逢皇帝一时高兴,下面便得挑选大批年轻貌美的女子进宫。这里面有民间少女,有大家闺秀,亦有贵族千金,甚至还有邻国女子。例如明代朱元璋的妃嫔中便有高丽(朝鲜)人。

为了皇帝选美,统治阶级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以禁止民众的正常婚姻。《晋书·武帝传》有这方面的记载:“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官。采择未毕,权禁断婚姻。”就是说在皇帝选美结束以前,暂时禁止适龄青年的婚配,这实在是荒谬至极的。

古代的“选美”也像科举考试一样,有一套固定的规矩。这些规矩完全将少女们视作无生命的物品一般,置她们的人格尊严于不顾。纪昀的《明懿安皇后外传》上记载,明代天启元年,熹宗皇帝曾选天下淑女年十三至十六岁五千人,集于京师将她们分为几十组,由内监循视书选。稍高、稍短、稍肥、稍瘦、声音稍浊、举止稍轻躁等都扶出来淘汰掉。如此筛选几次,将剩下的一千人召入宫内作为宫女。宫女进宫以后,皇帝还要让老宫娥将她们分别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肢、扪其肌理,入选三百人为宫女的头目。在宫中生活一个月以后,又通过观察她们的性情、言论,以评出其刚柔智贤者,选出五十人为妃嫔。

希望女儿入宫,以期望有朝一日成为皇亲者固不乏其人,但多数人则对皇帝的这种“选美”深恶痛绝,他们将女儿进宫视为进了人间地狱,能逃避则尽量逃避。比如《武元杨皇后传》有载,当皇帝要选美时,“名家盛族子女多败衣瘁貌以避之”,为躲避入选不惜败衣毁容。广东人熟知的粤剧传统保留剧目中,便有一出喜剧《拉郎配》,说的是民间少女为躲避皇帝选秀,一夜之间纷纷拉抢男人来婚配,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然而透过这笑声,我们却不难体会出其中包含的辛酸。

更令人发指的是,某些皇帝专门制定有法律来制裁逃避选秀女者,规定凡有隐匿者以不敬论处。《北齐书·后主本纪》云:“武平七年二月,括杂户女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者齐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真是残酷无理至极。

宫女得宠与失宠

宫女进宫之后,以能得到皇帝的宠幸为荣。一般的宫女被宠幸后,多数可以得到某种封号,诸如昭仪、贵妃、淑妃等。宫女被册封后自然地位提高,可按不同级别享受相应的待遇,如《汉书·外戚传》说:“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宫女们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吸引君王的注意。俗话说:“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光凭皇帝的一点点好恶感——喜欢纤腰女子,宫女们便少吃少喝以拼死减肥,有的连性命也搭上了。

但即使如此,能受到皇帝宠幸的宫女毕竟还是少数,而且皇帝今天一时半刻宠幸于你,谁知来日又将如何?有得龙便有失宠,因为皇帝只是将宫女当作自己泄欲的工具,不可能专情于一个宫女。皇帝喜新厌旧的过程也便是妃嫔由得宠到失宠的过程,至于这会给失宠者带来什么后果,皇帝是不管的。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诗叹道,宫女们是“得宠忧移失宠愁”;王昌龄也写过一组著名的《长信秋词》,其中一首说:“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便是写出了失宠者的寂寞与空虚之感,她将自己得宠时的欢悦与眼下失宠后的冷遇两相对照,禁不住产生一种悲哀与苦闷之感。皇帝将宫内女性犹如视作一件衣服,穿用过几下便毫不在乎地随手扔掉了,众多受过恩宠的宫女留下了终生的悲哀。

更多的宫女则从来未得到过皇帝的宠幸,她们在寂寞中不断消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未承恩泽一家愁,乍到宫中忆外头。”当初为了希望得到好处,家人盼她能选入宫中,在未进宫时一家为之发愁,然如今好不容易进宫之后,自己便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一切,陪伴自己的唯有凄凉的岁月。怪不得这位宫女要回忆起过去在外面时的生活了。

另外,宫女们在宫中还时时过得提心吊胆地度日,且不说皇帝的淫威、后妃的妒忌,光是同辈间的倾轧便令她们各自不得安宁。宫女们时常由于争妍取宠而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不妨也举中唐诗人王建的一首《宫词》为例:“往来旧院不堪修,教近宣徽别赴楼。闻有美人新进入,六宫未见一时愁。”这便道出了妃嫔与宫女们怕人争宠的微妙心理。听说宣徼院房太破旧,要在附近地方另盖一座新楼,她们很敏感,再加上关于有美人将要进宫的传闻,大家便是愁绪满怀,因为这意味着又多了竞争者。该诗其实是从侧面反映出,皇帝的喜新厌旧与宫女的荣辱无常,在深宫中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了。

宫女的非人生活

宫女们一踏进深宫,便意味着自己将要一辈子过上幽囚的生活,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既不能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更难望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一切事情都身不由己。正如《红楼梦》里元妃贾元春所说的:“那是见不得人的去处。”

有一点人们可以想象,那便是深宫中对宫女们的“性”方面是控制得异常严厉的。古代曾因此有所谓“守宫”之说。《前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云:“上尝使诸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颜师古注解说:“守宫,虫名也。术家云以器养之,食以丹砂,满七斤,捣治万杵以点女体,终身不灭,若有房室之事则灭矣。言可以防闲淫逸,故谓之守宫也。”其实守宫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壁虎,说它能验证女人的贞洁,显然荒诞不经。但这一记载正表明宫女们在性爱上失去了正当的权利,这理所当然会给她们带来种种心理变态。于是乎,有的宫女与宫女之间搞“同性恋”,结为所谓的“夫妻”以有的宫女与太监相好,称为太监的“菜户”。

长期禁锢于深宫中的身心,无疑造成了她们旷日持久的性饥饿。宫女们正值青春年少,对宫中那种清心寡欲、令人性异化了的生活自然难以忍受。说到这点,鲁迅曾在《伪自由书·新药》上举过一个寓言加以说明:某朝皇帝时宫女多数生了病,总是医治不好,最后请来一位名医,他开出的神方是:“壮汉若干名”。皇帝别无他法,唯有照办。几天后皇帝亲临察看时,宫女们果然个个神采焕发。这难道不是一个绝好的讽刺吗?

当然,宫女们的非人生活远不止表现在正常的性生活遭受禁锢方面。深宫里为了防止宫女们的不满和反抗,专门制定有严酷的刑罚,诸如打入冷宫等等,而且宫女们随时都有被打被杀的可能。明成祖朱棣的爱妃暴死,因怀疑是宫女们在茶中掺毒,一次便杀掉宫女及宦官数百人。

还有所谓的“生殉”更是灭绝人性。帝王死了,得有大批年轻的宫女陪葬。比如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便下令后宫无子的妃妾及大批宫女陪葬。据《汉书》记载,当时殉葬的宫女有好几千人。妃嫔宫女殉葬的事屡见于史籍,直到明朝,明太祖的次子死后以两名王妃陪葬,至其他本人死时又有四十六名妃崭、官女陪葬于明孝陵。直到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英宗皇帝病危时遗诏表示:“用人殉吾不忍也,此事自我而止,后世子孙不得为之。.”如此才算废止了惨无人道的陪葬制。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宫女们也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宫禁里警卫森严,宫女们深居内院不但人不可能随便出来,便是往外捎个信也是不允许的。有唐代一位名为“天宝宫人”写的一首《杏叶诗》为证:“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在树叶上题诗,让其顺着御沟的水漂到外边,希望让人看后同情她们的哀怨生活。另有一首描写宫女生活的《长门怨》诗最后两句写道:“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这实质是宫女们不满于宫中非人的生活以及对皇帝忿恨之情的生动写照,表现了她们的一种反抗心理。

有时候,宫女们还会将这些不满和反抗心理付诸种种实际行动。如明代嘉靖年间便曾发生过宫女杨金花等人谋杀皇帝的事件。又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服观灯,是夜放宫女数干人看灯,因此多有亡逸者。”正是由于不堪宫中寂寞痛苦的生活和对皇帝的反抗,宫女们趁看灯的机会逃跑了,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她们这帮久闭深宫的囚徒们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与渴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