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父亲讲天津东风地道

 铁道之旅 2021-08-14
           写在前面的话
      铁路无疑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但是横穿一座城市的铁道线,也切断了城市交通,给这座城市的百姓和经济生产带来无尽的烦恼。
横穿天津的“京山线”,就让河东河北百姓和天津交通很“头疼”,六十年代初,天津当时的领导曾数次下决心解决“京山线”两侧交通问题……

      今年8月11日,是我入路41周年,41年前的今天,我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来到铁路当了一名养路工。
     41年后的今天,我再一次来到了天二线路车间,这里曾是父亲在1966年作为技术能手参与顶进东风地道工作过的地方。
     如今我每天围着东风地道上上下下,沿着地道来回巡视线路,走着父亲47年前走过的地方,感慨万千。
      天二线路车间办公楼坐落在东风地道西侧,我是2021年3月5日再次调任天二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岗位的。
      回想起2013年6月第一次调任天二线路车间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场景,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父亲是在2014年清明后去世的。
    现在,每当我站在东风地道上,父亲给我讲他们当年风餐露宿顶进东风地道的故事就在眼前。
      父亲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退休后一直住在农村老家。
      年过八旬的他讲起1966年4月成功顶进万新庄十五经路(今东风地道)立交桥的事,依然思路清晰,仿佛就在眼前。
     他拿出了保存40多年已经发黄有些损边的文件以及立交桥开通后和工友们的合影照片,如数家珍地和我说了起来。

图片1966年10月开通后的东风地道


    天津那时没有立交桥,市政为了解决交通困境,第一个公铁立交桥曾在南仓顶过,因为地下水没有降好、不达标,造成方涵,没有成功。 
     第二个就选在了十五经路,铁路方面非常重视,分局成立了领导小组,从沧州、唐山和天津三个工务段分别抽调了有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以及60名职工共同参战。
       父亲当时是连镇工区的桥梁工长,一等工,月工资74.10元,由于他爱学习、肯钻研,就被选上了,一同选上的还有天津段桥梁班长王瑾、唐山段的领工员赵连科,他们这些人当时对立交桥顶管技术也是一知半解,处在边学边干的状态。
      父亲说,60年代的天气比现在要冷的多,条件也不好,4月份施工时他们每人都穿夹袄,根本没有现在的羊毛衫。住在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工棚里,那时十五经路附近是一片滩涂和荒地,人员住户很少。现场总指挥是天津段的主管段长杨玉海,具体负责人是天津段的领工员高秀峰。
     这次顶管,天津市和铁路分局非常重视,组织开了几次会议,专题研究,吸取教训,特别将“降水不达标不得开工”作为一条纪律,铁路方面就是负责把路基加固好,确保行车安全。
       十五经路立交桥,分3节涵洞,跨越8股道,总长48米,当时我、王瑾、赵连科各带一班人,三班倒24小时顶进,那时慢行分5、10、15公里/小时三种。
      当时铁路分局为了支持市政建设,明确指示,现场施工重点掌握1/2次特快,只要1/2次别停车,其它车次只要影响施工,随便拦停,因为当时1/2次特快是北京到莫斯科。
     就这样,父亲他们坚持降水不达标不顶进的纪律,每班坚持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半天一检查机具,前班下来首先开会,找出问题和不足,交代给下一班次,并且有专人记录;挖土必须按边脚坡度1:1进行,并且每次不得大于0.2米;施工防护采用设专人和车站联系,有车开来就停止顶进;顶完一次组织劳力随即回填,保持线路原有状态,再组织下步顶进。
     经过了半年的施工,克服了没有技术支持、劳力少、雨季难施工以及生活上缺水少电、蚊虫叮咬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0月底成功完成了立交桥的顶进(因为下大雨,致使工期延期一个多月)。
     通车那天,人们从老远赶来观看,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特别热闹,就像过节一样,市政府也派人前来祝贺。

图片1966年10月东风地道通车时工友合影留念。前排左四为作者父亲(年代久远,照片欠清晰)

      父亲说,十五经路立交桥成功顶进后,北京、石家庄、邯郸、邢台等市政部门和北京工程段、运城工程段等铁路单位前来参观、取经、学习技术,三天两头接待来访者,前后持续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通过这次边学习、边实践,我们完全掌握了立交桥顶管技术,从此,我段立交桥顶管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十五经路立交桥的成功顶进,也标志着我段完全可以自主施工。    

       之后,原班人马又成功顶进了南口路立交桥,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个组织便解散了,回原单位闹革命了。

       一年以后,沧州站内人行天桥要拆除,在工务段门口顶立交桥。当时的沧州铁路地区党委书记刘恩科亲自找到我父亲,把这副重担压在了父亲肩上。

      在这次施工中,针对大量使用工字钢会造成成本过高的实际情况,现场反复研究,顶管的后备有多长,铺设的工字钢就有多长,因为顶管主要靠后备承受力量。父亲决定,搞技术革新,减少造价,通过现场琢磨,几次试验,将地梁横移,这样面积小,造价低,而承受力不降。计算下来,每节可节约10多万元,3节下来就节约40多万元,当时在六十年代40多万元那真是钱啊!当我问起节约了这么多钱,有什么奖励时,父亲笑着说:有,那时奖励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开会时领导就表扬,现场大喇叭天天喊,说王桂升搞技术革新,这个桥为国家节约了40多万元,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致敬。

      父亲接着说,我在铁路工作了30多年,大奖没得过,得毛主席著作和镜子那是经常的,静海、青县、吴桥、东光、蓟县等政府都送过,现在家里还存放着一部分著作呢。

       父亲经过这次施工,技术也慢慢地成熟了,人们称他为桥梁土专家。外单位经常约他作技术指导,先后顶了天津小树林、灯泡厂、西站西、塘沽、唐山、石家庄站内、德州货场、德州站北、沧州南环等21处立交桥,圆管的桥近百个,具体记不太清楚了。

      父亲当时只有高小文化程度,却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如今父亲已远离我去,可以告慰父亲的是,接过父亲接力棒的40多年来,我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不管岗位如何变化,勤勉工作,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职工,心中有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带领职工群众维修好线桥设备,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自己每次站到领奖台上的时候,心里都会默默地告诉父亲,儿子没有给您丢脸。



图片

本文作者王德全近日在东风地道留影



《北宁故事》致力于发掘铁路历史,讲述铁路故事,传承铁路文化,凝聚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