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译本|《社会心理学》[苏] Г·M·安德烈耶娃 著(1984年)

 翰墨书海 2021-08-15

《社会心理学》Г·M·安德烈耶娃 著,李钊、龚亚铎、潘大渭 译,徐世京 校,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

《社会心理学》作者简介


       安德烈耶娃·加·米哈伊洛夫娜(1924-2014, Андреева Галина Михайловна),苏联心理学家。1945年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学习,196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为莫斯科大学心理系教授。她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建立苏联社会心理学整个体系的角度,研究社会心理学科的发展,分析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及其主要派别(新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互动学派)。主要著作有《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西方社会心理学问题》、《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和《群体中人际知觉》等。

《社会心理学》内容简介


       本书概述了社会心理学这门科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分析了大型社会群体的具体心理特征和小社会群体具有的种种变动现象(团结、领导、采取团体的决定等),探讨了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中的基本方向。本书可供心理学系大学生和有志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读者使用。

(原著封面)

《社会心理学》译者的话


       本书是苏联莫斯科大学T·M·安德烈耶娃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社会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而撰写的一本专著,自1980年出版以来即引起苏联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他们认为这本书是近年来一本社会心理学的成功之作。苏联把它列为高等院校部颁教科书。书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对象、方法论原理,讨论了交往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群体(大型群体、小群体、集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和个性问题,介绍了苏联目前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的状况。作者注意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在群体和个体的活动中研究各种社会心理现象。这对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建立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原著中,作者往往同时列举苏联学者和西方各国学者对有关问题的论述,然后通过批判或比较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能兼顾各派观点,博采众家之长,批判吸收西方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这对一门新兴学科来说无疑是可取的。现在我们把它翻译出来,供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有关同志参考。

       本书各章的译者: 前言和第一、二、三、五、六章是李钊同志;第四、九、十、十一、十二章是龚亚铎同志;第十三章是董政民同志;第四、七、八、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章是潘大渭同志。全书承徐世京同志校阅。魏德于同志参加了本书的编辑工作。

       限于水平,译文中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1983年12月

《社会心理学》前言


       任何一本大学教科书都是就一门科学学科迄今所达到的状况作出独特的总结,也就是说,它应该谨慎地向读者介绍当今这门科学所进行的各种探索的整个深度、复杂性,甚至是自相矛盾之处。可是教科书又不同于学术专著,它是要肯定科学中那些更为“无条件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综合那些已被认识、已被证明的并且是充分确定了的东西。但是要把这两种传统调和在一起往往是办不到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一般认为尚未“确定了的”科学学科来说更是如此。社会心理学无疑正是处在这种状况之中。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是很短的,这是因为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部门经历了长时期的间断。较长一个时期以来这门学科是在非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中发展,这一传统不仅无助于事,反而增添了种种新的困难。社会心理学比心理科学的所有其它部门都更紧密地联系着社会问题和思想意识问题,因此对于社会心理学的西方传统经验就要进行原则上的批判和重新认识。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学目前尚处在形成过程之中。

       因此,目前要写出一本传统的教科书,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只要科学自身展示出完全新的原则以及体现于探索实践中的这些原则的生动的形成过程,那就不应该去寻求“现成的”学术形态。严格地讲,没有一条真理是无条件的,问题总是多于答案的。当人们还在谈论社会心理学有无权利存在的时候,可以而且必须将不完整的种种知识归总起来,用来“证明”社会心理学不仅应当存在而且已经存在。然而现在既然已不再有人怀疑设置这一学科的必要性以及它的现实存在,我们就必须论证社会心理学中那些尚未建成、还不明确以及有争论的地方。不必担心这样做会有损于这门科学,实际上恰恰相反,任何一种反省都意味着该科学学科一定程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不写教科书而“等待着”这门较新颖的知识部门一切都固定下来,这也是不可能的。新的一辈涌进科学界,他们在建设这门学科,这时把指南针似的仪器送到他们手中,就意味着能够最快地增高这座科学大厦。这项工作对于职业心理学家,对于目前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说来尤其重要,因为要由他们来解决这些不平常的任务。许久以来渴求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热望是如此强烈,以致任何一种该学科的书籍问世,顷刻间就“抢购”一空。也出版了不少未标明是高等院校课本的著作,但事实上却起到了课本的作用。现在写一本供大学心理学系和心理学专业的大学教科书的任务已经成熟。在这本书中把一切有争议的问题都提出来是合适的,因为它的读者要在这一领域中从事专门的研究。书中必须就苏联社会心理学与西方该学科发展的传统之间所进行的争论的关键给予精心的研究。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阐明它与西方传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所有论题,即原则上不可接受的若干理论提法和方法论观点,以及允许采用和可能采用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手段和个别的成果。本教科书要十分明确地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这门具有全新的方法论原则的科学任务本身,首先要仔细地分析这些原则已体现在具体研究上的若干苗头。

       自然,这里也会出现一些为撰写教科书时所“常见”的问题,即或者是论述一般的科学概念公式,那就要大量地叙述“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或者是尽量多写实验的实际研究,以免把教科书写成“科学故事”,而让其不言自明。如将两种方式充分地结合起来又因课本篇幅所限而难以做到。因而本书未能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这里将采取折衷的方案。仅在若干场合充分论述某领域的种种实验。本书的首要任务在于阐明对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基本概貌,这门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范畴之内、在苏联普通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这样一种研究学科的总的方案将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必要的研究方向,并揭示出“空白点”来。

       这样的途径不能不违反编写教科书的又一戒律:  即尽量少引证各家的学术观点,尤其是要少使用引文。可是科学界的整个形势正在反对这一传统。我们不能对社会心理学发展到现阶段所出现的争论性问题沉默不言,大家都在这类争论的过程中寻求着问题的解答和新的观点。正因为这样,我们不提及作者认为有争论的观点的著作是不合适的。当然,每一位科学家有权维护本人的观点和方法,但是现在大家都在进行探索,真理尚未探明之际,科学研究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准则就该是极为认真地叙述大量的思想观点。但这并不是说,凡是起到某种思想的起源作用的作者都要提名,因为长长的参考书目可能对科学论文提要是合适的,而对教科书说来就显得累赘了。有根本意义的姓名和思想必须提及,至于其他一些著作,读者可以从引证的注解中去寻找。

       本教科书是根据作者1975-1978年间在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讲授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讲义编写成的。作者谨对上述几届前来听社会心理学课的大学生们表示感谢,他们提出种种问题帮助作者在论述中达到一定的明确性。作者并对莫斯科大学社会心理学教研室的全体同事和研究生们表示感谢,他们不仅先后前来听课,并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了读堂讨论,在长期的争论中讨论了提出的种种问题。作者尤其感激不久前去世的A·H·列昂捷夫教授,他为在心理学系建立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社会心理学》目录


.

.

藏书译本系列(随意排序)

藏书译本|《学习心理学》[英]戈登·克罗斯 著(1984年)

藏书译本|《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英〕伯特兰·罗素 著(1992年)

藏书译本|《西方心理学家文选》张述祖 等(1983年)

藏书译本|《货币万能》(英) 雅各布·范德林特 著 (1990年)

藏书译本|《当代无政府主义》特里·珀林 编(1984年)

藏书译本|《毛主席的孩子们》阿妮达·陈著(1988年版)

藏书译本|《论传统》爱德华·希尔斯著(1991年版)

藏书译本|《权力社会学》罗德里克·马丁 著(1992年版)

藏书译本|《艺术社会学》阿诺德·豪泽尔 著(1987年版)

藏书译本|《文学社会学》罗贝尔·埃斯卡皮著(1986年版)

藏书译本|《产业社会学》万成博、杉政孝主编(1986年版)

藏书译本|《比较经济社会学》斯廷施凯姆著(1987年版)

藏书译本|《当代人类学》威廉·哈维兰著(1987年版)

藏书译本|《老年社会学》戴维·德克尔著(1986年版)

藏书译本|《越轨社会学概论》道格拉斯 & 瓦克斯勒著(1987年版)

藏书译本|《城市社会学》康少邦、张宁等编译(1986年版)

   特辑|《橡树果》自画像(公众号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