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的“滑县十二景之一”——“鲋岭松楸”暨高王庙的传说

 滑州文史之窗 2021-08-15

图片

高王庙坐落在今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西北(原属滑县,1949年划入内黄)一座“土山”上,史称这座土山为鲋鰅山。“鲋岭松楸”曾为滑县十二景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三皇五帝”之颛顼、帝喾埋葬的地方--“二帝陵”。因颛顼号称高阳氏,帝喾号称高辛氏,当地人又俗称“高王庙”。
据《滑县志》记载:鲋鰅山,在城东北七十里,颛顼、帝喾之陵寝在焉。其地背山面河,郁葱然,佳哉!乃至宇宙间灵秀之区非古圣遗迹不能昭永久。今垂四千余年,屢经兵燹,而弓剑隐藏高深如故。唐太和四年,于陵前建庙,历代御祭,碑碣林立。庙前松楸古木左右拥护,浓荫蔽日,虬干参天,树大皆数围,春华秋实,与俎豆同其馨香。经其地者,仰止高山,殊令人有圣德千秋之感。

图片

上古时期,滑县这一带土肥水美,植被繁茂,是华夏早期文明的中心地区之一。相传“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和帝喾都曾在这里发号施令、统治者华夏。2600多年前,暴虐的黄河再次改道,滚滚的黄水波涛汹涌而来,淹没了这片土地。随后1700年中,黄河不断在这里泛滥淤积,原来的地表被深埋在10多米的黄沙之下。金朝(南宋)时期,黄河改道,这里留给漫漫黄沙,沦为豫北有名的沙区。
据说,颛顼、帝喾所安葬的小土山曾落入黄河主河道,这座土山几乎被滔滔黄河水荡平。西汉末年,黄河再度淤塞后,这座土山“浮出水面”。为缅怀先祖,人们遁迹而来,在这里重建了颛顼、帝喾的陵寝。
高王庙始建于唐朝文宗(李昂)太和四年(830年),重修于宋初乾德六年(968年)。庙堂坐北朝南,中有大殿,东西有廊坊,殿内塑有二帝塑像,壁绘日月星辰及诸多神像。宋、元、清、清都曾多次对该庙宇进行重修。据记载,过去这里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参天。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一个区域性祭祖中心,也是颇负盛名的人文景观。每当国有大事,皇帝都会派专人前来祭祀,并刻碑颂扬祖先功德。清朝末期,国家动荡不安,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由于年久失修,无人保护,二帝陵的建筑逐渐坍塌,最后被飞沙掩埋。

图片

帝陵的再次获得“重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当地清理二帝陵积沙,恢复祭祖活动。在清沙中,唐宋殿基、元代护陵墙等先后被发现。在沙土下面,还清理出横七竖八埋着的100多块历代皇帝留给的御祭碑。这些石碑连起千年时光,记载了历代皇帝为首官员专程前来祭祀的史实。从这些数量庞大的御祭碑中,人们可以想象当年祭拜活动的庆典和盛大。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是颛顼的生日。每年这个时候,就有数十万人自发性前来祭祀,由此形成了规模盛大的庙会。近年来,民间的祭祀活动逐渐兴旺,官方在二帝陵遗址上建起了新山门、大殿、配殿和碑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怀着奉献的心情,向这两位华夏民族的祖先行礼祭拜,赞颂先祖的英明和功德。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敬畏先祖意识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绵延不断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来源:安阳热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