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羡林: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

 fentouge 2021-08-15
解读:瑞春 | 朗诵:高梦
原著:季羡林

上世纪末,金庸在访问北京大学时被问及:“最崇敬的北大教授是谁?”

金庸毫不犹豫地回答:“季羡林”。

在世人眼中,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可大家对他治学的内容并不了解。

他是北京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的语言学家。作为一名学者,他不仅在中国文学、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建树颇丰,还致力于研究梵学、佛学和吐火罗文。更重要的是,他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

今天兹心给大家带来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


这是一本为了纪念季羡林先生110周年诞辰的书,书中收录了60多篇文章,多为季羡林先生八九十岁时所作。

这位世纪老人告诉我们,无论是面对人生的荣辱福祸,还是个人的修养与命运,都要以从容自在的态度,坦荡地行走世间。因为,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自在自为。

现在,就和兹心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智慧,去收获精神的休憩,为自己的人生积蓄能量。
 
图片
认清自己,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在生活中,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经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努力迎合对方的标准,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即便如此,你仍然会把问题归咎到自己身上,怀疑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越是在意外界的眼光,甚至听从他人的意见来改造自己,越容易迷失自我。

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人是完整的,要认清自己的限度。”

怎样才能认清自己的限度呢?

在书中,季老提到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剖析,以此来保持对自己的清醒认知。

无论外界的赞誉有多高,都不能以此为傲,甚至对自己的能力自视过高,要保持自躬自省的态度,对自己有自知之明。

比如,他对自己的学术文章真正满意的不多,反而认为一些后辈的文章很好;

他评价自己写了六十多年的散文,近八十万的文字中真正满意的也屈指可数;

在品行方面,季老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他觉得在为别人着想和为自己着想之间,考虑前者超过一半的就是好人。

人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有自知之明,自视过高或妄自菲薄,都不是认清自己的最佳途径。

齐白石88岁时,诗人艾青带着一副他早年的画作上门,请他鉴定真伪。齐白石确定这是自己的作品,并打算用刚完成的两幅画交换,可是艾青不同意。

艾青走后,齐白石却说自己几十年前的作品比现在好太多了,出名后收到的都是赞誉,今天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画,相比之下真是退步太多。自那天以后,齐白石从最基础的描红开始,苦练绘画技能,毫不懈怠。

正是这样及时的自省和孜孜不倦的练习,才使得齐白石成为一代巨匠。

在兹心看来,一个人只有自躬自省,才能不被蒙蔽,时刻认清自己。自省是认清自己的途径,唯有认清自己的能力,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吾日三省吾身。懂得自省的人,能够及时对自我的不足加以改进,在调整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人生才会有所成就。

 
图片
读书,是丰盈内心的方法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到底差在哪里?”

有个高赞回答说:读书的人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书中写到,季羡林先生的家中藏书丰富,至少有几万册之多。他觉得每一本藏书都是他的密友,带给他无量的智慧。

羡林先生多次在文章中提及读书的重要性。他认为,在现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仍然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一个人不仅要读书,还要读好书,开卷有益更是他所推崇的人生信条。

至于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季老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专业书籍要读,专业以外的书也要广泛涉猎。在季老看来,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宽广越好,否则容易目光短浅,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一个人在书籍中度过的光阴,会让他成为一个懂生活、有情趣、会思考的人。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用在董卿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综艺节目《诗词大会》,让很多人重新认识董卿。节目中的她,信手拈来似的引经据典,让人感受到饱读诗书带来的迷人魅力。

在一次采访中,董卿谈起自己的读书习惯。她说,小时候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收到一份父母罗列的书单,内容包括诗词经典、文学历史、西方名著等。

对于读书,董卿始终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无论工作多忙,董卿一直保持每天睡前阅读一小时的习惯。

她还表示,自己的卧室里没有任何电子产品,每晚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读书。

开卷有益。读书带来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你的知识,蜕变成你的谈吐与气质。

兹心觉得,虽然书不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却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除了要读与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还应该广泛涉猎其他领域。比如,读国学,可以修身养性;读历史,能够以史为鉴,指导未来;读哲学,让人看透本质,与世界和解。

每天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让自己与书相伴,这是收获内心丰盈最简单的方法。
 

图片
遭遇困境,是找到人生意义的契机

古语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每个人都期望有一个圆满顺遂的人生。然而,纵观古今,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缺憾的人生。

季羡林先生的百岁人生,横跨自清朝末年到改革开放后的漫长岁月,他体验过辉煌时的门庭若市,也经历过落魄时的门可罗雀。

曾经有一段时间,季老蹲过牛棚,还在传达室当过门房。那时除了收发信件外,季羡林先生还要偷偷地躲起来翻译长篇巨著《罗摩衍那》。

其实,他的翻译工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被允许的,但他还是甘愿冒风险去做,因为季羡林先生知道,这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事。

季老觉得,不完美是人生常态,唯有尽人事听天命,方能保持心绪的平和。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的,与其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耗费精力,不如绕过去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兹心想起了弗兰克的故事。他在二战时期被纳粹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度过了饱经摧残的苦难岁月。期间,他目睹了无数人带着绝望离开人世,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妻子和朋友。

虽然,他自己的生命也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寻找人生的意义。获救后,他不仅把自己的经历撰写成书,还开创了意义疗法帮助那些有心理创伤的人。

人生中,顺境与逆境总是交替出现,我们无法决定它们何时到来,但我们可以选择用怎样的状态去迎接。

胡适先生曾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样看待人生。”

在兹心看来,虽然不完美的人生是一种缺憾,你无法预期它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然而,生命的馈赠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让你找到此生的使命,领悟人生的意义。

唯有接受悲喜俱备的人生常态,才能用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世间波诡云谲的变化。

无论当下的生活是幸或不幸,都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生命不能重来,人生的意义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你要谨记,你的人生取决于你自己怎么去生活。
 

图片
勤奋,是改变人生的机会

兹心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深以为然。

一个人的成功,不一定需要天赋,但勤奋一定是必要条件。

季羡林先生认为,成功是由天资、勤奋、机遇三者之和组成的。其中,唯有勤奋是由我们个人决定的,要想成就事业必须在勤奋上下功夫。

季老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写博士论文的经历。德国的博士论文短则写三五年,长则十数年,通过与否完全由教授决定。

当年,季老拿到论文题目后,花三年时间查阅了一百多种书刊,收集整理资料。论文通过后,又耗费大量时间把论文从头至尾核对、校正,最终才拿到博士学位。

也许天资会因人而异,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但日积月累的勤奋与拼搏,仍然是迈入成功的必由之路。

东晋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精进书法造诣,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门前的池塘里洗笔,就这样日复一日,池塘里的水竟然染成了如墨一般的黑色。后来,人们把这口池塘叫做“墨池”,王羲之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勤奋与拼搏不会亏欠为之努力的人。

兹心觉得,人生真正的起点是从不遗余力地勤奋拼搏开始的。你要找到内心的驱动力,持续不断地为之努力,少一些借口,多一些行动。当你熬过这段最苦的日子,便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生活的不确定,人生才会有更多可能。

不要用所谓的年龄、天赋束缚自己,你要相信,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图片

杨绛先生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兹心相信,一个人在面对荣辱时,能够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面对离别时,可以笑看天边云卷云舒,拥有这样的状态,才能活出自在潇洒的人生。

浮生短暂,唯有摆脱世俗的负累,方能感受生命本身的轻盈。尊重自己,追寻内心真正的需求,不屈从他人的看法,这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愿你我行走世间,都能够无所畏惧,自在自为。

*解读:瑞春,愿以文字留下耀眼人生的印记,用笔墨传递人间温情的故事。

*朗诵:高梦,原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现喜马拉雅喜配音专栏文章组和亲子儿童组”主播,《慈怀读书会》《论语读书会》朗读主播;本人偏爱黑白灰色。喜欢音乐、弹古琴、唱歌、给小朋友讲故事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