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426

 新用户3160VUiy 2021-08-15

坛坛罐罐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闻香识木,对于天赋异禀的紫黄来说尤其便于辨识。

至少在下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看得多了,上手得多了,闻得多了,日积月累,总结之后,分辨紫檀与黄花梨的捷径,就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察,嗅,权。

于是自然就涉及到了紫黄的气味,所谓的“嗅”。

天朝红木国标中的紫檀,“规范”的称呼是:檀香紫檀。

其实闻得多了,就明白所谓的紫檀到底算不算“檀香”之“香”。

2006年红木网络江湖的紫檀“人工林”论战时,有“居高临下者”以“老红木”与“人工林”紫檀的木样来考验众人的眼力分辨,并言之凿凿地声称:紫檀“人工林”与“老红木”很难区分,而且“人工林”的紫檀在材质上甚至不如“老红木”云云。

在下早早就回应了一句:“紫檀的辛香,是老红木学不来的。”

底气就在于手上的“坛坛罐罐”。

紫檀的气味与酸枝大相径庭,分辨材质,并非只有单看外观一途。

大可不必一根筋。

三条腿的桌子比一条腿的桌子要来得稳当。分辨紫檀黄花梨,就有至少察嗅权三种简单可行的方式。

所以在下早早就沉迷于一木一器的紫黄之“坛坛罐罐”,于是也就早早就明白,檀香紫檀的“檀香”二字当如何理解。

直白一点:大概还是说“辛香”比“檀香”更切合紫檀的气息。

沉迷的后果之一,就是从不盈一握的牙签筒一步一步地百尺竿头,笔筒,盖罐,围棋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紫檀如此,黄花梨如此,海越,也不过这么回事。

这是与家具长物有所不同的一条路子。家具因为是多个部件的拼接,榫合,攒接,攒斗,等等等等,所以一件家具上的用料不一而足,于是材质的外观,气味,乃至质感,纤维方向等等往往会五花八门,对于行外人如在下这种爱好者而言,往往看得如云里雾里,轻易不容易分辨得清。而且随着神州大地这一轮前不见古人的红木家具大潮之铺天盖地,于是大泽龙蛇,泥沙俱下,在家具用料上偷龙转凤,龙头凤尾,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以及牛头不对马嘴等等诸多的“术”层出不穷,老老实实做满砌,有一说一的不打诳语之实诚制作企业,往往受限于经济学中屡试不爽而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劣币驱逐良币”。简而言之,市场的缺乏规范,制品的参差不齐,管理的有失公正,以及销售的诚信欠奉,造就了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古典家具行业。

最直观的范例,就是随着紫黄价格的一路高唱入云,在材料上从缺斤少两逐步过渡到偷梁换柱李代桃僵。而且往往伴随着一个美好的说辞:买家具是买造型与工艺,不要只盯着木头。

一木一器的文房细物则简单得多,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分辨真假的高难度,往往是假中有真,真中掺假,这在家具中屡见不鲜。可一木一器的小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要么真,要么假,二选一的排他。所以门槛比较低。

当然,追求性价比者就是另一种考虑了,得罪一句:这些年紫黄价格的一路高攀,恐怕文玩制作在买材料方面的大手笔是价格提升的主要原因。曾亲眼所见,偌大的紫檀料场,几十吨的原木,卖家当时要价不过四五十万一吨而已,某个紫檀“大刀”施施然地开着女装摩托车过来逡巡,东拨西弄,这里刮刮,那边蹭蹭,然后看中了一根外形比较饱满,形状比较规整,皮壳比较周全的树干料,眼皮只眨了一下就开出了百万一吨的破天荒数字:只要这一根。

后面就简单多了:从女装摩托车座椅下的暗格里掏钱付现。然后拉走,然后上“床”(车床切削),一天半晌的工夫,若干个光素的大口径明式直身笔筒端倪初现,后面的打磨与润饰工夫,不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