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海微澜: 紫黄文化之紫檀

 新用户3160VUiy 2021-08-15

(2009-3-8)

中华文字中最早出现的"檀"字: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有今人说这就是"紫檀". 余不敢言)

《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檀”

(毛传:檀,强韧之木)

(三国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檀木皮似系迷,又似駮马.人云:斫檀不谛得系迷,系迷尚可得駮马.")

(陆玑疏云:"駮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驳荦,遥视似駮马,故谓之駮马.")

  中国研究《诗经》的著作,即《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共30卷.其作者和传授渊源,自汉迄唐,诸说不一.现代一般根据郑玄的《诗谱》和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定为鲁人毛亨 (大毛公)所作.

《毛传》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训诂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通行版本有《十三经注疏》等.

中华文字中最早出现的"紫檀"一词: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紫旃木, 出 扶南, 色紫, 亦谓之紫檀.

扶南: 中南半岛古国.又作夫南、跋南.意为“山岳”.辖境约当今柬埔寨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公元1世纪建国,与中国联系密切/3世纪初,扶南王范蔓向外扩张.势力达马来半岛.三国时.其国王范旃遣使至吴,吴亦派康泰、朱应出使其国,此后两国来往频繁.七世纪中叶,为北方属国真腊所灭.

(尘土原是无疆界,城头变幻大王旗)

关于这样的先古记载,在下是这样解读的:

1/ "坎坎伐檀兮",说的是黄河中下游.华夏文化的发源地.算是"北"说.

2/ "紫旃木, 出 扶南, 色紫, 亦谓之紫檀",说的是华夏以南的中南半岛,算是"南"说.

一南一北,如何分对错?

不好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沈从文先生在考证中国古代服饰的时候说,地上一部二十四史,地下一部二十四史.

多一点比照,多一点对照,方能融会贯通.一个铜板有两面,有书写的历史,也有实物的历史.

迄今为止,好象还没有看到有"黄河中下游流域出土紫檀树根或者化石"的报道.

至于中南半岛,"色紫"的硬木,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比如:黑酸枝,油性足的红酸枝(老广口中的"油枝"),所谓"泰枝",

甚至某些"...花梨"类的,也可以生成这样的"色紫".

而由满清一朝才开始红得发紫的"紫檀",故宫中原件原品为数众多.

源自于对这些到代实物的现代生物科学切片考证,杨家驹先生所断的"红木国标"檀香紫檀"印度"说,窃以为还是根据相对可靠,论据相对充足的"自然科学"之说.

今与古的"紫檀",未必是绝对相同的"说".

只不过,古的"紫檀"说,年代久远,越来越模糊.

从<诗经>开始的"檀",到三国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下一棒接手者轮到<梦溪笔谈>宋朝的沈括,再然后,才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约定俗成.

紫檀的登峰造极,全赖满清的极力推崇.

至于故宫之用的紫檀器物也许有些许的鱼目混珠诸如老红木冒充等等等等,大概属于"挂万漏一"的无心之失,或者"欺下瞒上"的揩油之作.有自觉,也有被迫.有存心栽花,就有无心插柳.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相对而言,还是后来的"自然科学"说,来得可靠些,重复性高些.

也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开始.

所以,窃以为2001年,是一个分水岭与里程碑.

紫檀文化的开始,发轫于结束从前的混沌.

历史与文化,约定俗成.

两害相权取其轻.

科学与客观的定义与分类,比不科学的主观定义与分类要来得好些.

公平公正与合理的民主透明,比不公平不公正与不合理的暗箱操作独断专行要来得好些.

反其道而行之,指鹿为马,天下一统的强秦,原本指望着千秋万世.

何以有楚汉争雄的故事.

紫檀,大概也是这么一回事.

(2009-3-13) 

......(关于紫檀)故宫博物院资深学者周京南先生的考据结果与论证,论据翔实,论点严谨.是当今紫黄研究中非常难得的"新学"手段.

相对而言,不少关于紫黄的诸多文博界名嘴的观点与论辩,更趋向于传统的"旧学",往往专引个体个例而缺乏群体的统计实证,因而缺乏对整体的宏观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也不太注重逻辑的严谨.

简单地理解,大概周京南先生的紫黄"新学",更接近"考",而有些名嘴的"旧学",更类似于白马非马的"辩".

辩与考,不是一回事.前者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后者追真求实,环环相扣.

关于"紫檀",大概也是这么样的一个"旧说"与"新说".

旧说紫檀的概念不是很严谨,主要还是一个大致的主观感官界定.所以,"走眼"也好,"鱼目混珠"也罢,或有心,或无意,多少都是历史上的无可更改的客观事实.

感官界定与主观描述往往缺乏应有的严谨与科学的重复性.

同样的一段上好紫檀料,在偏好色泽的人眼里,是色如鸡血,稠密温润,称为"鸡血"紫檀;

在注重质感者看来,则是材质致密如上好牛角,索性高看些,标一个"犀牛角"紫檀的名号;

而对纹理与棕眼敏感者,也许会选择"牛毛纹"紫檀这样的称呼.

喜欢金星的,眼中大概更关注的是棕眼里的闪烁光泽,成了"金星"紫檀.

盲人摸象,说的都是真实具体的感官实在,没有人撒谎.只不过都是个人的主观感官认知.片面而非全面,表面而非实质.感性认识而非理性认识.

这样理解的话,窃以为2001年的杨氏红木国标是紫檀认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综合细胞生物学水平(显微镜切片观察木纤维细胞与导管)的实验手段与现代植物分类学知识所做出的"紫檀"定义.

与从前相比,这样的"新学",更加科学,更加严谨与客观,也更加有可靠的说服力.

将来,也许可以进一步地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做更深刻的定义.比如说,分子生物学的染色体,甚至DNA基因图谱检测.

这大概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人类完成自身的基因图谱的完整描绘的时间尚为时不久,紫檀还不是大众意义上的"必需品",重要性远远在水稻以及玉米等等的经济作物之后.

不过,既然在科学上已经知道了分子生物学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相信将来的认识会比现在更准确,更客观,也更加接近真实的自然实在.

因为分子生物学的引入,人类起源的源头,才最终确定了来自遥远的非洲大陆.

这是历代考古学家与人类学家单纯依靠传统手段无法完整验证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样的道理.

如果将来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紫檀与植物物种鉴定的话,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地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分布着多多少少的紫檀家族的成员,血脉相通,血缘亲疏,都是一个共同的大家族. 也许有这样的可能.

附:

周京南先生关于紫黄的宫廷记录做了很仔细的考证.

窃以为:紫檀的登峰造极,全赖满清的极力推崇.

这一点与周京南先生的考证结果是相符的.

所以,如果说"紫檀是皇家专用材料",在下赞同,前提条件是:满清皇家.

因为有可靠的满清皇家档案记录可考.

至于有说"黄花梨是皇家专用材料",在下有所保留.这样的说法,太单薄.迄今为止,还仅仅是个"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

至于朱明王朝的宫禁之用,根据目前看到的实例,似乎还是柴木为主,只不过是上了漆的.也可以说,漆作是主流.

虽然紫檀在华夏的使用历史大概可以上溯到千年左右,真正的登峰造极,还是满清的康雍乾,所谓的康乾盛世.

(黄花梨这一轮回的直上云霄,大概还真得感谢元亨利的杨波.)

(2009-2-24)

。。。。。。非常感谢榫卯同好.

这样的内容是让在下喜出望外的画龙点睛.

原本考虑的"众说",在下的局限是严守于"网说".

既然涉及的范围豁然开朗了,且扯远一点吧:

1/关于胡杨之争.

   九十年代后期的胡杨之争,很多关心紫檀的同好都知道.结果也很透明,因为最终的"国标"姓杨.

   关于这场争执,窃以为更多的还是一个关于"话语权"之争.胡归属故宫,故宫归属文化部;杨的背景,大概算林业部.

   不同的部门争夺话语权,司空见惯.好比前几年谈企业发展,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

   这个标准,大概就是一种"权".

   很接近大众生活的例子:高清电视标准之争.蓝光DVD标准之争.拿到了话语权,自然就拿到了标准.

   胡杨之争原本胶着,促成最后结果的催化剂,窃以为是上文中提到的南通顾氏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顾氏紫檀".

   这一得到故宫博物院认可与背书的"顾氏紫檀",事后被原产地的马达加斯加政府否认.马国政府给中国方面的正式照会,由周默先生亲手交给故宫博物院的胡德生先生.

   当然,赢得了话语权的林业部以及后来诞生的2001年版杨氏"国标",也无法做到无懈可击的完美无缺.早几年大力宣扬的与郑和下西洋扯上干系的紫檀600年说,一直为人诟病,而代表人物的杨家驹教授,大概疏忽了有据可考的隋唐时代就开始向东瀛日本馈赠的紫檀乐器.从那时候算的话,600年之说,不攻自破.

   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类似纷争,从古到今,连绵不绝.远的不说,刘海粟与徐悲鸿;范增与黄永玉.

   古人说:文人相轻.

   百姓说:同行是仇家.

   至少,胡杨之争已经告一段落.比诸徐悲鸿说刘海粟"流氓西渡,唯学吹牛",以及范增抄酒瓶要抽黄永玉的出离愤怒,紫檀的文化发轫,有一个斯文的开始.

   窃以为,2001年杨氏"国标"的诞生,是紫檀文化的开始.至少,它结束了从前的混沌.

   瑕不掩瑜.

   至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严谨的文字,以科学分析的手段,而不是文化人文的说辞,相对清楚地界定了紫檀.

   (同样的,窃以为这也可以理解为"黄花梨"的里程碑,代表着黄花梨文化的开始)

2/ 关于紫檀工与牛毛纹.

   上博的藏品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公开.

    这是个很平等也很公平的好去处.

    建议紫檀的爱好者亲自去上博看看到代的实物.

    纸上得来终觉浅.

    在下在上博拍摄的图片聊供参考,但还是看实物更真实.

    http://bbs./dispbbs.asp?boardid=61&id=27929&page=1&star=33

    看过了实物,就明白什么是紫檀工与牛毛纹.  

    同时,上博也很完整地展示了大名鼎鼎的"顾氏紫檀".

    这是对历史过程的原本尊重,更难得.

    (坦率地说,也许历史上的中国,认可的"紫檀",可能最初只是比较笼统地指称:芯材紫红的强韧之木.

     然后,才有科学性的植物分类学.就好比千里马与伯乐.孰先孰后.其实千里马很早就有,只不过伯乐之前无人识)

3/ 关于小叶中的大叶

    在下目前还是觉得用这样的称呼比"人工林"更合理一些.

    因为在上博的实物中窃以为有的材料就是这种品相:大料直纹不中空,靠近树芯部分呈黄白不变色或者变色缓慢,始终与边材有色差.

最后,对事不对人.

都是爱好紫檀的同好.

小众文化,存异求同.

无论价格如何起伏.

再次感谢榫卯同好.

(2009-3-18)

窃以为紫檀的登峰造极,全赖满清的推崇。

而登峰造极的支撑,是紫檀身上的宫廷御用标签。

满清十三皇朝,紫檀的依靠主要是康雍乾。

康雍乾三朝,大概雍正与乾隆比康熙更在意这些审美方面的情趣。

康熙在位时间最长,但任内文治武功,首要的成就还是稳定了清的统治,包括南方三番,福建东南的番薯,西北回纥葛尔丹以及拒俄等等。而在他挥洒自如以前,还有个鳌拜挡着路。真正实现了满清的天下一统之后,康熙颐养天年的,不过是一个畅春园。

雍正则可以在康熙的基础上高屋建瓴。于是,圆明园横空出世,以及辉煌的清瓷与高仿。历史上关于“紫檀”的宫廷御用记录,也主要在这个时期开始显山露水。大概天下太平,饱暖之后,可以动动文化的心思了。也可以理会为一种因富而贵。总比因富而淫的多尔衮好些。老话所说的三代出贵族,要的是一个沉淀,一时半会急不来。

乾隆则是在乃父的肩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留下了三希堂,四库全书,以及古稀天子八十贺寿徽班进京而成就的国剧,把戏曲文化也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原本不入流的戏子,也可以出大师。只不过,清风原本不识字。既然有心来翻书,自然是少不了的挑挑拣拣,总不脱“乱翻”的劣根。这样的满清式“文化”,脚底下是坚实无比的文字狱。

大概是十全老人享福享过了头,满清的气数此后走上了下坡路。嘉庆马瘦毛长,把心思放在抄没属下家产的份上,和中堂自然首当其冲。多少也反证了皇家的荷包不是那么的充实,只好重回饱暖路。于是留下了个嘉庆节俭的历史记录。节俭者,心思在形与物。与形而上的文化与精神追求,渐行渐远。

能得善终,是嘉庆节俭的上天眷顾,把丧权失地的耻辱,留给因盗而无光的道光,孤苦伶仃地穿着打补丁的龙裤。脸面都顾不周全了,哪里还有追求文化审美的闲情逸致。

随后的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或身边,或头顶,或背后,总有笼罩不去的一股阴柔之气。满清异族在被汉化的同时,也就断了香火。龙上凤,颠倒了乾坤。三宫六院的同治,竟然去钻八大胡同,哪里还有半点高雅的文化与艺术。

紫檀文化的下一回,大概还真是到了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初才可能有一个“延续”或者接续。毕竟一度中断过。节外难免生枝。海洋性紫檀说,算是个故宫延续“传承”的备注典故。紫檀终归是曾经断了香火。

历史的颠沛流离,紫檀也是一个佐证。

传承的传,不太好说。

(2009-3-24)

小结一下:

1/在日本的“隋唐紫檀”与故宫中的“清紫檀”,大概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曾被认可的紫檀。

2/ “紫檀”的登峰造极,全赖满清皇家的推崇,尤其是盛世的康雍乾三朝。

3/ 清紫檀中包括了如今被科学手段鉴定认可的“檀香紫檀”,行内也有俗称“牛毛纹紫檀”。

4/ “紫檀”作为家具木作用材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实证手段的定义,是2001年的杨氏红木国标。

“紫檀”这一概念,有历史的变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