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15林海微澜:风华绝代-瞻仰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

 新用户3160VUiy 2021-08-15

(架几案:)

俺是想从髹漆、图案纹饰、倒楞、造型等区别,学习其之间的不同关系。

(迷糊:)进贡。

(架几案:)谢谢迷糊兄点评!
知道结果同时也想知道过程如何。有助于俺迅速提高欣赏和鉴赏水平。
这个呢?谢谢!

还有这个。

(迷糊:)这些个才是京作(造办处)工!

(架几案:)这个呢是“民作”?

再上一个小件。

(林海微澜eddie)文房清供,案牍雅玩.
往往是这些小器件,里里外外都一丝不苟,因为是上了台面的,所以不事苟且.
文人的物事,说文化天经地义,自然与日用长物不可同日而语.
置放在案子上的屏,则暗合了"平安"寓意.

(架几案:)请各位点评下此家俱年代、材质、用途。

这个打洼工艺是否到清了?

明还是清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案边框厚度,与牙板宽度的整体效果比例关系是多少呢?
0.618呢?还是0.382、0.5等数值之间的倍数呢?

看看这个,不会又不看又不说了?

还有这个

(林海微澜eddie)通常概念的明式,往往倾向于所谓"空灵","纤秀"与"纤瘦",似乎唯有这样才是文气,才合乎文人家具的风格.
所以在上博见到这张直角不倒棱的出人意表,竟然以不到一米五的长度而拥有七条粗硕的穿带,认真喜欢得紧.
真的明黄文人家具,窃以为也有"劲"与力道的一面.
文人世代传诵的竹林七贤,居首的嵇康以一曲《广陵散》名垂千古,其实,嵇康更是一把打铁的好手.而嵇康打铁的帮手向秀,也是竹林七贤之一.

劲与力道的演绎,这是一个颇不错的诠释.
有时候琢磨明黄文人家具的"型"不得要领,后来偶然拜读关于书法结字造型的"瘦劲",真有点豁然开朗的释怀.
文人的文气,也可以有力道与劲的追求.
好比书法写字,纤瘦并不难,难者在于纤瘦而有劲.
然后,再去重新瞻仰上博.
细心体会着平淡天真,险绝与平稳的对立统一.

(架几案:)根据上博王老师文章讲,明代带有联邦棍款式的比例极少极少,但是,我们在著名专家们书中看到表明介绍的黄花梨素圈椅,大都带有联邦棍的,不知为什么,或者说当时年代细木圈椅时兴联邦棍?

(鱼目:)好像是说“到代的物件”不带连邦棍的比带联邦棍的要早。借图乎
第二张图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刻本《西厢记》

(架几案:)上博王书正老师的文章是这样提到的:“明代画板中的圈椅形象十分多见,所有这些圈椅都不设联邦棍,......明代杜董绘(竹林七贤图卷)中的圈椅,也同样不设联邦棍。”
那么,俺的前几贴的疑问还是存在的。或者大胆推测专家书中或博物馆有些展品教材是有争议的?不到代?为了其他原因不愿说?

文章还介绍说,“明代版画中四出头官帽椅(包括二出头官帽椅)的结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被称之鹅脖的构件不与前腿相连,而是其根部后移占据了联邦棍的位子......约占四出头官帽椅70%
第二种形式的椅子是,鹅脖与前腿在同一直线上,扶手下的空间也不设联邦棍.....这种结构约占四出头官帽椅的25%
第三种是指有联邦棍结构的,.......................出现的概率不足5%。”

接着抄“在明代版画中,笔者注意到在成千上万的桌案类、椅登类家具中,始终不见卡子花、矮老装饰(除家具上移植的建筑形式围栏外),无论直枨或罗锅枨,也都不见裹腿做的匠作工艺(除竹器家具外)。其实前者的矮老和卡子花早在辽宋时期已有应用,明代却未见传承。至清代后,又大量出现在图画上,对于明代家具不使用矮老和卡子花装饰,以及裹腿的做工,笔者持肯定的态度,因为.............。”
那么,仅上博展出的家具和原木,有哪些家具年代是“高估”了或“估错”了,敬请各位指点和欢迎听到不同的声音的见解,以供大家学习参考。谢谢!

(林海微澜eddie)谨回兄台:
家具的造型,随年代而逐渐演变.比较普遍的说法是:
带联邦棍的造型比不带的要晚出现.
四出头的后搭脑,直线条的比翘曲的要早.
如今所说的"明式家具",比较开明的说法也承认:制作年代由明入清,只是从款式上定位为"明式",并不否认有可能是顺治康熙甚至到雍正纪元才制作的.

从稳定性与耐用程度来看,有联邦棍比没有要来得好些.
老家具的扶手往往属于易损件,窃以为除了使用频繁的原因,在家具移动搬动过程中的不当受力也可能是一个原因.通常的习惯,搬动者往往是拎着家具的扶手.
其实从受力的合理角度考虑,抱着坐盘的四条攒边也许对家具更好.
这有点象抱腰与拎耳朵.

(林海微澜eddie)关于"工艺",谨概括如下:
借用掌柜的话,"艺无分古今"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的器,远远超过从前.
所以,窃以为那种以厚古薄今的眼光强说今不如昔者,也许多少留一点余地更好.

古人能做到,今人为何不能?
如果说古人已经是登峰造极的话,那么,这样的"登峰造极"者放到如今,则可以理解为置身于一个比从前更适合其发挥才能才智的空间与土壤,有更"利"的器,更开阔的眼界,更便利的资讯交流,更广阔的天地,如虎添翼.

关于"型",在下一直有些踌躇.觉得从书法审美的角度去理解前朝文人的审美标准,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够得及些许的"宁古无时,宁朴无巧"的皮毛.
明黄文人家具,窃以为还是与崇尚嵯峨昂藏的宫廷家具有方向的差异.

比如说,明朝大家董其昌的书法以"平淡天真"流芳.满清文字狱以前的传统中国文人追求的""古朴,无时,含蓄,质拙",这样的审美取向,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立体造型的家具的亲疏与取舍.

窃以为还是把明黄文人家具与宫廷家具分开来也许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理会.

(taijixiaoli)好容易才看完,当全本熽像三国演义。

(林海微澜eddie)阁下是否看过全本熽像<明清两国志>?
在下当年读这本当时的禁书的时候,大江南北正热播姚雪垠的三突出大作<李自成>.一样的历史,两样的记录.
那个年代,见识到这样的谈吐很新鲜:
好色是英雄小节
多情乃豪杰本色

这据说是吴三桂为了陈圆圆而回禀宰相恩师董其昌的原话.
然后,闯王得了手......
从明到清的故宫,还有谁会在意内藏的家具,是否风雨过后依然正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