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海微澜:漫话紫黄之说兴隆20

 新用户3160VUiy 2021-08-15

(架几案:)俺也上一个款式类似的龙顺成镇店之宝。几年前上过手量过,记忆中长2.92米、宽0.54米的独板。

(感谢漏捡依旧,感谢徕卡,都是兴隆出品的美图)

(林海微澜eddie)

艺术馆三楼展厅中的物件大致如上。
展厅侧旁还有一间耳房。
空调柜机旁边的小门就是了。

这大概是“库房”了。
于是堆积。
不见天日。
其实也是满满的紫黄。

苏味甚浓的打洼与碗口线。
高仿。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兴隆就是这样一个从高仿到新仿的古典家具大家。

眼前一亮的好东东。

看个仔细。
不止一个上家这么说过在下:看到好东西的时候,眼睛会放光。
这一会儿大概真的和平时不一样。

水波纹。美丽的越黄。
网络江湖,在下大概是最早把“水波纹”挂在嘴边上的。
早些年见到个把红木工匠,对方还觉得在下对水波纹的情有独钟不以为然:
这样的料子很难刨平,怎么刨还是不光滑,我们做木工的不喜欢。。。。。。

理解。
理解。
萝卜青菜。
水波纹因为纹理变化,密度自然不均匀,刨不平很正常。
而且水波纹的纹路与木纤维的走向基本垂直相交,刨起来更吃力。
干活的,自然多了一分麻烦与辛劳。

在这个讲求性价比与效率效益的功利与功用年代,主流的追求目标,叫做“多快好省”。
于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于是千篇一律,万众一心。
人人都是一样。

艺术的标新立异,哪里还有生存的土壤?

于是树干大料的千篇一律,有最好的市场。

可我就喜欢这歪歪扭扭树头料的水波纹之仪态万方。
给一点光,就熠熠生辉,闪闪发亮。

兴隆这些年的历程,大致如下:
2003年非典,兴隆首次在国内参展,破天荒的第一站:天子脚下,首善之区。伍炳亮先生记得那地方叫做北京农展馆。
也是在那一年,中山大涌挂牌“红木家具之都”。
2004年,兴隆走出广东,到北京开店。
同年,兴隆首度到大连参展,展会大概是“中国大连国际家具及木工机械展览会”。伍先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位大连买家一口气把兴隆的所有参展家具统统收入囊中的气概,
这批家具在当时的价格已近千万,自然是一水的黄,为兴隆赢得展会的大奖。
巧得很,同样是这个大连的展会,2005年,“龙顺成”(北京硬木家具厂)当时打算借此平台拍卖在自家仓库弃置多年的到代“金丝楠木”,来源据说是国庆10周年维修天安门时用混凝土柱子把明代的老金丝楠木给“一劳永逸”地替代后留下的“四旧”。这个名头太“响亮”,于是惊动了中南海。结果么,自然是触了霉头,被文物部门加公安部门抓了个“现行”:叫停,查封。这事在当时的《北京晚报》连续跟踪报道了约莫一个月,网上现在还查得到。
有据可考的“龙顺成”官方拍卖,这是头一遭。
兴隆从2007年开始专注于深圳文博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07,2008,2009,2010,连续四年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算是个四连冠。

兴隆最新的进展,大概算是将于2011年4月23日在台山大江举行的这个庆典:
伍氏兴隆家具艺术典藏馆揭牌仪式暨伍炳亮最新作品展。

行内一时之盛事。
近在眼前。
(原帖在古典网发于2011年4月9日)

艺术馆三楼看了个囫囵。继续上。
三四楼拐角的板式开光条几。
大道至简。

中国家具协会会长贾清文先生在2003年为兴隆艺术馆题的字。
兴隆艺术馆于2004年正式开馆。

2011年4月23日,伍氏兴隆家具艺术典藏馆正式揭牌。
【后记:2011年4月23日兴隆典藏馆揭牌,得悉家协会长刚刚换了人。江山依旧,人事已非。】

艺术馆四楼正厅。
一水的海南黄花梨。

海南黄花梨顶箱柜(也称四件柜)。

这两椅一几的椅子造型相当出人意表。

仔细端详。
伍炳亮先生介绍说:原款是山西晋作的到代古董。虽然不是红木材质(估计多半是山西的榆木),但造型很有“味道”,于是兴隆就这么大大咧咧地高仿了一回到代的老柴木家具,用的是海南黄花梨。
兴隆主人就是这么个做家具的,因为喜欢,所以乐此不彼。
三十几年,不改变。

好好看看这难得一见的搭脑造型。
从前的晋作风格。
所谓传承,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讲求出处,讲求来源。
然后才是消化吸收,融会贯通。

糠补与贴补。
曲线造型的优美与费料。
海南黄花梨。
无语。

小马蹄半桌。
全素。
海南黄花梨。
不少爱好者喜欢明式的简洁,可在市场上,却往往是带雕工的更受欢迎,数量上和价格上都远远超过简洁的明式风格制作。
原因么,大概泰半的买家还是觉得太光素的“没有工”,于是在接受价格上难免心存“压卖家一头”的主观意念:
“你这没什么工啊,便宜点吧。。。。。。”
每每在卖场遇到这样的情形,在下都习惯性地把双眼一闭,眼不见为净。
其实光素出品对材质要求更高。
因为一点瑕疵都看得清清楚楚。
能做光素的,选材更挑剔。
有时候,外在的雕刻是锦上添花。
有时候,外在的雕刻是掩饰材质的缺陷与瑕疵。
于是古时就有“良材不雕”一说。
坦荡荡的素颜,犹如天生丽质,不需要涂脂抹粉的装点。

直角不倒棱的夹头榫小翘头案。
海南黄花梨。
原款大概是上博的那一件东西南北三接头吧。
喜欢得紧,尤其是直角不倒棱的真率。
宁支离毋轻滑,
宁真率毋安排。

(下图示)这是上海博物馆的到代藏品。
黄花梨木夹头榫翘头案 明代
庄氏捐赠(王世襄原物)
宽厚的大边,抹头与翘头一木连作看不到,面板的外观就是一件东西南北三接头。

不用闪光灯反而更容易展现黄花梨的纹理之旖旎。(下图为伍氏兴隆制作)

面板上的瘿瘤纹。
花梨有著名的安波那Amboyna树瘤。
早几年有专家名嘴挑起海越之争的时候,有好事者专门非议一点:越南黄花梨没有户口。
所谓户口,指“世界植物名录”。
这种挟洋抑中的作派,真让人如鲠在喉。
其实看看洋大人的“户口”,也是一个不断变更中的“动态的平衡”。
户口上有的,未必都合理,户口上没有的,未必在自然界就不存在。
洋大人自己根本就不一天到晚的“权威”之“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恰恰相反,他们是“该添的添,该减的减”。
这“世界植物名录”,说白了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前人后人的认识做一个积累与记录。
前人的认识有谬误,后人修正。
前人的认识有偏颇,后人弥补。
所以西哲之伟大者如牛顿会留下这样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首先是尊重,尊重前人。
其次是进步,于是传承,继往,开来。
关于这“世界植物名录”,去年恰巧读到这样一篇报道:
英国《卫报》网站2010年9月19日报道:数名植物学家经过多年全面调查研究,最终删除了目前世界植物名录中重复的60万种开花植物。。。。。。。【《参考消息》2010 年9月21日第7版】
这“权威”,也可以不断修正的。
有删除,就又增补。
越南黄花梨的户口?
那是植物学家的事。
可好好地看看上博那些殿堂级别的到代明式文人家具,强说全部都是海南黄花梨制作?窃以为不通。
到代的l老黄花梨长物,尤其是尺寸长大的重器,窃以为越南黄花梨的风范更重。
说远了。
关于这瘿瘤纹,请好好看看洋大人偏爱有加的安波那Amboyna树瘤的美图http://www./personal/woodpics/amboyna.htm),
窃以为这样仪态万方的纹路与色泽,其中不仅有花梨(泰国缅甸花梨之大果紫檀,安达曼紫檀等),也有如今在神州大陆一飞冲天的越南黄花梨。

二椅一几。
南官帽座椅,内翻小马蹄霸王枨小条桌。
海南黄花梨。

细节特写。
大概是海南陈料的翻制吧。
比如海南当地土做家具木件的再加工。。。。。。米柜,门板,扶梯,立柱。。。。。。
陈年使用的痕迹清晰可辨。

鬼脸与瘿瘤纹。
lovely ghost face,可爱鬼面。


明 曹昭《格古要论》(明初期洪武二十一年成书(公元1388年)。后来由王佐在明中前期的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增补为十三卷,题为《新增格古要论》):
花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淡者低。

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清初期康熙十九至二十六年间成书(公元1680-1687年))卷二十五:
◎海南文木
  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色紫红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猪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价尤重。

《广州志》:花榈色紫红,微香。其文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

炕桌。
这种矮型承具,大概“北”与“胡”的气息更浓一些。
传统意义的中原汉文明之生活起居,无论是早期的席地坐还是后来的垂足坐,大概是不怎么用“炕”的。
所以,这样的器形,窃以为与明式文人家具的距离会远一些。
席地坐的汉文明生活起居中,常用的矮型承具,叫做“几”。而且型如其字,往往就是落落大方的一撇一捺托着个横。

(三江渔夫:)有耕耘者把这腿型解读成“雨露柳枝(叶)”这是否又有了"文气“

五足带底屉香几。
底屉其实是很合理的结构设计。
降低了整体的重心,提高了器物的稳定性。
虽则少了一分空灵。
无论如何,头重脚轻,终归不合理。
所以让人难受的,往往叫做“头大”。
这件是越南黄花梨。

(下图示)漏捡依旧大人的摄影作品。
莱卡相机出类拔萃。
说起莱卡,有位家在广东的兴隆紫黄大藏家还经历过一段颇让人感慨的往事。
这位藏家平时喜欢摄影,尤爱莱卡,造诣颇高。
某次受供职报社的专业摄影同好之邀,一同去采访某位华人精英。
该精英名动四海,于是闪光灯环绕。
里外三层,除了这个藏家是冒牌货,其他通通都是职业摄影记者或文字记者。长枪短火,好不让人眼花缭乱。
精英却独独走过来,专门和这个冒牌货握手致意:“我也喜欢莱卡。。。。。。”
喜欢也好,爱好也好,首先是个唯心。
于是情有独钟。
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位华人精英的名字,叫做丁肇中。
诺贝尔奖得主。

感谢漏大人。
感谢莱卡。
虎年腊月二十八。
丁肇中先生当时还饶有兴致地说:手上一部莱卡,走遍世界各地都有朋友。
愈欣赏,愈懂得欣赏。
美酒如此,莱卡如此,紫黄亦当如此。
约定俗成,是谓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