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海微澜:漫话紫黄之说兴隆17

 新用户3160VUiy 2021-08-15

第二次拍兴隆艺术馆,日子是2011年元月31日,虎年腊月二十八。
年关将至,兴隆也已开始放假。
感谢伍炳亮先生,专程过来艺术馆为在下指点迷津。
这一次谈了真不少。
于是不仅图片大丰收,还听到了更多的关于古典家具的人,物,事。
接着上一回,继续。
用心,接着这张明末清初的黄花梨草花纹条案。

案面。
到处是透风的残缺与间隙。
到代的老物件。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
黄花梨木性中庸,只是这岁月摧残,几百个春秋下来,难免收缩“枯萎”。于是四处“见光”,无可奈何。
真实的到代老长物,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王世襄老先生的藏品,绝大部分经过修葺。

牙板与面板间的裂缝。
到代的老家具,牙板未必一律的“入槽”。
换到如今,大概少不了劈头盖脸的“偷手”“偷工”指斥。
从古到今,大概都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说的不做,做的不说。
前人至于为何也有“不入槽”的“偷工”“偷手”?
家具这物事,在从前不过“长物”。
即便是伺候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在工艺细节上大概也是“内外有别”。
况且木有木性,即便是一木一器,不同位置用料的尺寸收缩不一,强要一律入槽,时日长久难免相互“不对脾气”地抽涨不一,既然无法步调一致,这“扭曲”就自然而然地“显山露水”,还是留点余地,省却将来的麻烦,也未尝不可。
长木匠,短铁匠。
所以,有入槽的,也有不入槽的。
都是从前的老东西。

看个周全。侧,底。
不由得想起早几年网络江湖所谓“龙凤抄手”穿带的“贻笑大方”。
细节不说了,反正木头不能硬来。单靠穿带左右相向牵扯就可以保证面板的所谓“万年牢”,真个是白话胡说。

时间长久了,两拼的面板会回复自然地“自卷曲”。
原木毕竟是接近“圆”柱型的,虽然人工开成了水平的板,可木纤维的方向性依然存在,时间长了,故态复萌,两拼的面板呈“月牙”形状向上翘曲。

紫檀宫殿模型下的黄花梨画桌。

 [醉龙:先生受累,(伍氏兴隆)真应了那句不计工本!看了很多高仿形制都没问题但总感觉缺少“味道”,今看先生“烟火”一句,豁然开朗,再谢!]

(林海微澜eddie)

谢谢抬爱。
“味道”这个说辞,见仁见智。
好比兴隆时常提及的“韵”,大概都是“主观多于客观”,“唯心多于唯物”。
不同的人看法不同,很正常。
有的人感悟得到,有的人浑然不觉。
这很自然。
不过再如何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是否“有心”,大概还是很容易判断的吧。
比如兴隆在古典家具行业上下二十五年(从1985年起,说这话时在2011年初),从2002开始积累自家制作的各个款式明式清式之高仿新仿家具。
这个楼高不过四层的艺术馆,就是这么个积累的集成。
艺术馆所藏的紫黄家具,虽然并未涵盖兴隆出品的全部,不过,窃以为足以向喜欢中华古典家具的爱好者明证一句:
兴隆在用心做家具。
是否“唯心”的有心,总可以通过“唯物”来证明。

早两年在古典网写过这么一个关于收藏的“唯心”感悟。
收藏首先要“有心”。
做家具,窃以为大概首先也要“有心”吧。

林海微澜:紫黄文化 -- 漫话收藏之三有

关于收藏的宏观考虑,大致上包括这么几个因素:
1、  六品
2、  三力

这大概已经是一个跨领域的约定俗成了:
真品,精品,名品,特品,稀品,全品(完品),称为六品。
眼力,实力,魄力,称为三力。

六品三力说,大致概括了收藏的主要因素。
有一样叫做“眼光”的东西,窃以为或许值得多一点关注。
眼光不同于眼力。
后者关注的是“真伪”,眼光考虑的是长远的将来。
有眼力与有眼光,不是一回子事情。
所以,六品三力加眼光,窃以为更完整一些。

其实,用广东方言来表达,也许可以更简明扼要一些。在下的总结,大致为“三有”:

首先,有心
其次,有品
第三,有米

什么叫“有心”?
广东话说“有心”,往往是感谢“关心,挂念,惦记,关怀,甚至关爱”等等等等的友善之举。
“有心”收藏,意味着对藏品的“心中有爱”。
这样的“有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财富,或者金钱,而首先是实实在在的“喜欢”。因为心中有这样的喜欢,藏品就不仅仅是作为财富载体或者生财工具的筹码。因为有一份心意在,所以每一件藏品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各有各的风采。
因为有心,所以窃以为大概是不会扯什么“明年抛越黄,大量吃进酸枝”或者类似这样的做空做多的风头话的。墙头的草而已,无心。
有心者,随心走,无心者,顺势行。
所以,有心是排行第一的门槛。这个门槛都过不去,其他就不好说了。
无心的所谓“行家”,心中所图的只是一个“利”字。于是,万般皆下品,只为图利心。
这样的人所关心的收藏,无非是图利的工具而已,与在下所说的“有心”收藏,属于道不同不相为谋。

过了有心这一道门槛,然后是有品。
品是可以后天慢慢修行而来的,因为熟能生巧。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币货。
见识得多了,自然容易摸着门道,起码知道大致的方向,分得清东西南北。狠一些的说法,叫做: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话自然是过了,毕竟还有敝帚自珍这回事。
品,说的不是比高下,别苗头。简单地说,叫做门槛清。
有品,窃以为不仅是藏者自身的“品”,也可以涵盖藏品作为身外之物的“品”。
这就涉及到物件本身的品相了。这样的品相考虑,自然也就涵盖了“六品”中的考虑:是否真品,是否精品,是否名品,是否特品,是否稀品,是否完品(全品)。
广东话的有品,常常说的是某人“有品味”,“有taste”,多少也涵盖了“有欣赏水准”,“有眼力,够眼光”等等等等的赞誉。
所以,“有品”一说,窃以为可堪反复品味,因为回味无穷。

第三,才是有米。
什么是米?
这很容易理解。就是居家过日子的大米。也就是民以食为天的“食”。
败家子,用广东话来形容,叫做“倒米”。好比军队反叛,叫做“倒戈”。
米就是这么一回事。
人是铁,饭是钢。
米,大概就是收藏的脊梁。

三样物事,大概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从心,到品,到米。
总有人一根筋地问:哪一个最重要。
三条腿的桌子,比一条腿的来得稳当。

收藏作为一种文化,大概这三有就是桌子的三条腿。
站得稳当。

2009-5-21
http://bbs./bbs/thread-46539-1-4.html
http://heshang.blog.artron.net/space.php?uid=62222&do=blog&id=257734

(2011-4-24的发言)

这两日着实辛苦,让某些高端藏友灌得七荤八素。
2011年4月23日。
兴隆大喜。
细节不说了,自有人鞍前马后。
在下就拍了寥寥几张图。
主要是为了答谢远在京城的架几案大兄。
这一行就两个任务。
首先祝贺兴隆,祝贺伍炳亮先生;
其次,见见新老同好。尤其是几个春秋下来依然坚守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格的几位旧朋友。

有请架几案大兄。
原本都是不愿露真容的高端藏友。
听在下说是为了架兄,于是欣然露出自然真切的笑容。
有缘相会。。。。。。期待中。

(拍摄于2011年4月23日,伍氏兴隆新馆盛大开幕)

路遥知马力。
早两年写“林海微澜:风华绝代”那个上博帖子的时候,曾有感而发:
独立自由的人格
独立思维的素养

独立鉴赏的修为
喜欢伍氏兴隆家具的爱好者为数众多,都是同好喜相逢。
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对兴隆有更直接,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坚持独立自由的人格;独立思维的素养;独立鉴赏的修为。
http://www./bbs/viewthread.php?tid=9683&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digest&page=91

(继续介绍家具)

这画桌是重器了。
旁边一对大座屏,伍炳亮先生专门介绍:这是用越南黄花梨陈料制作的高仿出品。
所谓越黄陈料,就是从越南过来的老家具或老旧木作拆件。
皮壳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岁月。
于是益发古朴。
感谢漏捡依旧大兄的(徕卡)抓拍,当时在下正在聆听伍炳亮先生介绍“越黄陈料”。

黄花梨大座屏。
仔细观摩纹饰。陈料的皮壳,特意把打灯不打灯的两种效果做个对比。
不用闪光灯更接近本源的色泽。

古朴的风貌。
有时候,沧桑感更有感染力,虽然簇新的外表更光鲜。
如今都说黄花梨适合不雕饰以展示其天然纹理的美丽与魅力,其实家具用的树干大料在纹理上通常是平铺直叙,雕刻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况且黄花梨材质本身适合走刀,是雕刻的好材料。
万类霜天,关键是匠心。

座屏与大画桌前得一对大方凳。这样的内卷腿足大方凳,也有人称“斗方”。
斗方原本是书画用语。
“拿来主义”套到家具领域,倒也别有新意。
苏工风格的软屉。简洁的明式造型。

造型空灵的内翻马蹄。
“斗方”。

仔细看看“皮壳”。
这一份“古朴”,是。。。。。。人造的。
兴隆高仿起家。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越南黄花梨的批量进入大陆,兴隆很快就掌握了越黄做旧的技巧。而且越黄因为油性不似海黄充沛,做旧后的“古朴”风貌在效果上更接近到代老旧家具。
一句话:越黄在做旧上优于海南黄花梨。
大概也多少印证了。。。。。。从前的到代老黄花梨家具,越黄材质的不在少数,甚至占大多数也未可知。
早几年的“海越之争”,路遥知马力。
2006年掀起“此黎不同彼梨”的故宫博物院前研究员胡德胜先生,事后据说曾当面向兴隆伍炳亮先生承认:故宫的黄花梨(胡先生的用词是“黄花黎”)家具中,(有用越黄)【在下的古典网原贴难道被什么人删掉了最后这几个字和句?好手段,厉害厉害。当年转帖到麒麟网时还没留意被切掉了尾巴。古典网也够用心的?】

一堂的黄。
屏风,画案,四出头,亮格柜。
恢宏的气场。

亮格柜。
闪光灯下的神采奕奕。特意做个对比。
光彩,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剑腿画案。

也是一堂。
恍如隔世的脚踏,从前是寻常物事。
到代的坐具承具,尺寸往往偏高,不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古今之不同,缺了个脚踏。也有人称踏床。

独板画案。
太平有象浮雕纹饰,粗大明,浅尝辄止。
简洁,简约。

兴隆代表作之一的大号四出头。
飞扬翘曲的搭脑。
当年大户人家常见的屏风隔断,如今也越来越难得一见了。
生活起居的改变,沧海桑田。

在下头一次听到画案(画台)这物事,大概是90年代初。当时见到广州本地知名书法家连登先生,在场的他的一位画家朋友说:(广东书法名家)赖少琪老先生家有一张大画台,长两米左右。(大致如此)
不过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话:赖老是新四军,副省级离休,住三百多平方。。。。。。
那是将近二十年前。

如今红木家具爱好者越来越多,圈椅,画案,罗汉床,这大概是主要的三大件。
其实尺寸庞大的画案,对书房的面积要求不低。而且即便有大书房,真正需要这么大规格的案子做书画的,大概也为数不多。
在下不懂书画,自用的不过尺寸平常的书桌一张,敝帚自珍。
喜欢是很唯心的个人选择。
过犹不及。

这几张图是第二次用心补拍的。
宽大的越黄独板,10年前不稀奇。
2007一飞冲天以后,从此江湖中难觅踪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