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海微澜:漫话紫黄之说兴隆27

 新用户3160VUiy 2021-08-15

兴隆一期,为时2006年12月9-10日。

于是很快就有了人多势众的兴隆二期。一年不到的光景:2007年7月21-22日。
这兴隆二期,在下就刻意回避了。
无他,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两相对比,在下的选择是:雪中送炭好一些。

因为没有亲历,自然地也就没什么说话的底气,反正这一回的主旋律是人声鼎沸,据说场面风光,于是警车开道云云。
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不提。

后来在京城多少听到一些二期背后的人,物,事,很滑稽。
只不过这多半是**(茶余饭后。。。这也要和谐?)的谈资,上不得台面的,索性略去。

简单一句:大概由此开始吧,对古典家具的爱好,对有些人来说,已不仅仅是喜欢的纯粹与个人兴趣的唯心。
渐渐地,开始滋生出“图利”的气息。

2007年,窃以为大概算得上是红木家具的元年。
如果把(海南)黄花梨概念一举成名天下知的2005年定为黄花梨元年的话,公元2007,是红木家具概念风行大江南北的元年。
这一年,福建仙游,遍地都是红木家具,而且黄花梨是主旋律。
于是满城尽带太空椅。
(仙游人把皇宫椅称为“太空椅”。)

兴隆二期,背景就是这样的一个山雨欲来。
于是恭喜。

因为兴隆二期风光的一时无二,于是很自然地就有了个“续”,相当于“二期半”的“答谢之旅”。
这一回在下就躲不过去了。
因为虽然兴隆一期的在下原本不过图一个“雪中送炭”的“添丁”,于是最后一个报名,可2006年12月之行,在下是板上钉钉的蹭车之旅,于是投桃报李,江湖道义。
这二期半的答谢,于情于理,合该在下做一回柴可夫斯基(司机)。
就这么坐上了驾驶席,2007年8月11日,再向台山行。
因为只是做车夫,所以这大概不算是在下的第二次兴隆行,勉为其难,当半次吧。

这一趟的故事不多,记忆所及,当时恰好有西安客商到台山兴隆推销“檀香花梨”。
这也是在下头一次见到兴隆回收当年过手的老旧家具,有海外回流的黄货,也有国内完璧归赵的,其中就有从台山那家电风扇配件厂十万赎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大红酸枝家具。

这时候的越南黄花梨,已高唱入云。
犹记得当天在座的迷糊厅座对着兴隆主人撂下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紫檀黄花梨,大概要绝在你们这一代人手里了

抚今追昔,海黄,肯定说得过去。
越黄,步海黄的后尘而已。
紫檀,目前还可以。

相关图片如附,感谢紫檀叶同好。
首先是“西安客商推销檀香花梨”。在座者还有兴隆一期报了名但未成行的dr.zhang同好.

在兴隆看到的回流的海越家具。2007年夏,已经开始回流,依然是春江水暖。图片感谢紫檀叶同好。
http://www./bbs/viewthread.php?tid=6686&extra=&highlight=%2B%D7%CF%CC%B4%D2%B6&page=3

2007年夏。
兴隆回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风格大红酸枝家具。
兴隆主人回忆八十年代初的往昔。
终点又回到起点。。。。。
十万回收当年的四千。
沧海桑田。

图片感谢紫檀叶同好。

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红木元年2007过后,一节淡三墟。

2008,红木家具之冰河纪。

于是又有了“雪中送炭”的心思。

2009年,在下在古典网鼓捣了这么一个帖子:器以载道2009 -- 硬木古典家具大陆爱好者(网络)参访倡议
http://bbs./bbs/forum-viewthread-tid-47293-highlight-%C6%F7%D2%D4%D4%D8%B5%C0.html

这是在下所期待的“兴隆三期”。
读书的时候对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就敬重有加,所以根本不用背,一直铭记在心: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世上的路。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所以觉得文化这物事,也不过“约定俗成”。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关于这个在下首倡的公元2009之“兴隆三期”,有不少同好知道,在下最后的选择,依然是不脱“兴隆二期”的一个“躲”字。
原因就懒得细说了,因为彼时彼地,和气第一
唯一可以襟怀坦荡的,是“心无杂念”,于是“慎始敬终”,虽然有“业余操办,挂一漏万”的先天不足。
在下所希冀的,是一个“宁真率勿安排”的水到渠成。

无论如何,最重要的还是看实物,尤其是行内标志性企业的主力出品,兴隆出品,窃以为代表着当今的主流与制作水平。
也许不同的人关注的重点,或者出发点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尽相同,且求同存异,为着相同的爱好,走到一起。
都是同好喜相逢。
这是2009年仲夏在下的回避之语。
如何解读,请自品。

http://bbs./bbs/forum-viewthread-tid-47293-extra--highlight-%C6%F7%D2%D4%D4%D8%B5%C0-page-1.html

时过境迁,往往悠悠两年前。
关于兴隆三期的鼎盛,古典网有很详尽的记录如下:
http://bbs./bbs/forum-viewthread-tid-48309-highlight-%C6%F7%D2%D4%D4%D8%B5%C0.html

这是在下很欣慰的结果。
因为在下原本一根筋地以为“雪中送炭”,后来才发现,大可不必。

所谓物是人非,在下所关心的,不过是唯心喜欢的紫黄家具而已。
人,事,不上心。

只是紫黄从2007开始一路地高唱入云。
于是有人喜欢的是家具的器型,有人喜欢的是家具所带来的“利”。
利这东西,要命。
不提。

一直到2009年底为止,虽然伍氏兴隆所在的台山大江距离在下不过区区一百二十公里,前后四年,也就去了一次半而已。
这期间,三上上海,用心观摩瞻仰上海博物馆藏之到代明清家具。
瞻仰的结果,叫做“林海微澜:风华绝代”。
http://www./bbs/viewthread.php?tid=9683

然后,才有2010年4月3日的再一次兴隆行,这一回,才算是与兴隆主人相识。
至于为何有这一次的唐突,背景就有点让人晒然了。
2010年3月底,约了谈得来的几位同好一同在珠三角一路地看家具踏青。先后游历南海佛山江门中山新会数地,独独没去台山。
兴隆主人事后致电其中一位同好,大概一早有好事者通风报了信。
才觉失礼,于是四月初专程到大江致谢,感谢去年兴隆三期的盛情接待。在下虽然欠勤,终归是首倡的召集人。
这也是在下第二次参观兴隆艺术馆。阔别将近四年,这一次的感觉开始清晰,于是有了折腾一个关于兴隆艺术馆帖子的念头。
然后,就到了这帖子的开头了,2010年11月21日。
大致脉络如此。

做一点补遗吧。
2006年12月首次拜访在兴隆的时候,伍炳亮先生给了个大概的关于越南黄花梨的数字:
最近三年(2003,2004,2005三年),每年进到大陆的越黄大概在1200-1500吨左右。
估计今年(2006)也就是1000吨上下。
酸枝(估计特指大红酸枝,不包括缅甸的白酸枝)每年来大陆的数量估计约4000吨。
(2007年开始大红酸枝进口量暴增,如今回过头看五年前的数字,自然是沧海桑田了。)
至少到2006年末为止,窃以为兴隆给的数字相对而言比较可靠。
http://www./bbs/viewthread.php?tid=3802&extra=&page=4  (2006年的帖子记录)
因为至少到2006年底为止,广东台山,是大陆的越南黄花梨集散中心
没有之一
进入2007年,才轮到福建仙游风生水起。
不过2007年越南黄花梨因为供给稀缺而翻倍地暴涨,2007,2008,2009,2010,这些年的越南黄花梨进口,估计在数字上不可能超过2006了吧。
因为越南当地百姓,尤其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精英,从2006年开始就上街游行,抗议北方邻居的“自然资源掠夺”与“经济殖民”。
2010年上海世博会,越南与老挝国家展馆里,赫然陈列着当地黄花梨材质的新制仿中式家具。
中南半岛的黄花梨,至少不晚于2007年,正式晋身为殿堂级。
所以越黄早早就在越南被立法保护,禁止原木砍伐与木料交易。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进入中国大陆的越南黄花梨,早期的圆木也好,板料也好,材料端头往往敲有这样的钢印。
这种带钢印的越黄木材,在当时是越南当地的“合法”物资,允许自由流通。

只不过这种带钢印的越黄很快就消耗殆尽,继续源源不断北上的越黄,十之八九属于灰色贸易。
如今再找这样的有“越南当地合法”证明的越黄木材,难矣。

即便是灰色交易,现在自然也是不可能“多”了。
原产地都已经立法禁止砍伐与贩卖了,好比国产的藏羚羊,虽然偷猎屡禁不止,毕竟成本高昂。
七八年前曾经货如轮转的越黄,就这样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模糊。
往事如烟。

当年电动工具尚未普及,原汁原味的中南半岛当地砍伐,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
昨日遗迹。

这是漏捡依旧大人2011年2月上旬在兴隆露天工场拍摄的越黄板料。
当时与兴隆主人聊起九十年代越黄木料上的钢印,伍炳亮先生还饶有兴致地在自家存料中翻来覆去地找了半天,结果自然是“俱往矣”。
如今带钢印的越黄已经非常稀罕了。
曾几何时,台山曾经是大陆的黄花梨集散中心。
没有之一。

窃以为大概也当得起世界的黄花梨集散中心了吧。
广东说法:出处不如聚处。
仙游之前,台山有最集中的黄花梨。

越黄的明天,大概就是海黄的今天吧。
也许。
有些事情,时过境迁,于是模糊,于是玄虚。
就好比这海南黄花梨的价格,其实原本不那么云里雾里的,只是这几年上了天,于是惹来各路神仙,一不留神就到处都是“千”。
恰好在兴隆问过伍炳亮先生关于这上下三十年的海黄变迁,谨记录如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广东省药材公司收购的(海南)黄花梨树头树根树桠,不到两块钱一斤,合四千一吨不到。
这个价格,如今看来自然是很便宜,不过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主流水准是三十六块八。
八十年代早期,工资基本上是上班一族唯一的收入。
那个年代,奖金还是稀罕东西。
大概在八二八三年前后,伍炳亮先生开始从海南岛收购家具料(自然不是歪歪扭扭的树头树根树桠),然后转手售卖给广州某古典家具的先行者(别号阿雄、阿洪。广东方言同音,汉字不详),彼时的家具料,大概七千五百一吨。
这位别号阿雄(阿洪)的先行者,也可以算是兴隆主人入门海黄的启蒙。
伍炳亮先生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入行旧家具,最初不过是在珠三角收购老旧酸枝家具,然后转手盈利。当年的“艰难岁月”的见证之一,是曾经从台山大江骑单车到云浮去收购老旧酸枝家具。
台山到云浮,横跨好几个地级市。
说远了。
反正伍炳亮先生从酸枝入的门,当年因为道行深,别号“酸枝亮”。
因为名头响亮,于是广州行家时常光顾。
就这么认识了阿雄(阿洪)。
一来二去,渐渐地知道了广州的下家在境外。
而且下家舍得花大本钱买广州雇工用海南木料新做的座椅。。。。。。后来才知道那款式叫四出头官帽椅。
“广州行家雇了几个木工做椅子,一把可以卖一万块钱。”
说起当年初见(海南)黄花梨的神奇,兴隆主人至今依然唏嘘不已。
于是跑海南,从买家具料开始。
将近三十年了,伍炳亮先生仍然清楚地记得广州行家的门牌号码。

大概可以这么理解:八十年代前期,(海南)黄花梨家具料不过七千五百一吨。
便宜??
1984年,广州市中心地段东山区东湖新村的商品房不过四百一平米。

1986年末87年初,兴隆成立。
一起步就开始加工(海南)黄花梨家具。

到了1996年,(海南)黄花梨家具板料已经涨到16-18万一吨。
沧海桑田的大前提:1985年,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问世,从而带动海内外的中华古典家具浪潮。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境外需求大受波及。
也大概在这前后,越南来了个穷亲戚,后来正名越南黄花梨。
原本别无分号的海南岛特产之黄花梨,前面多了产地署名。

1997前后初登场的这个穷亲戚,最初不过“冒名顶替”。
当时的海南已经建省,对原生林木砍伐已经有法律限制。
广东新会地方某木材商找到彼时的(海南)黄花梨大用户台山兴隆:“我有一批黄花梨圆木,林业局罚没渠道过来的东西。。。”
不虞有诈的兴隆就这么吃了下去,后来才知道,这批为数三吨的圆木,原产地不是海南岛。
因为圆木端头敲着钢印。
和以前用惯了的海南土产有异。

很快有材料同行跟进,于是价格从最初三吨的吨价十万出头,掉到三两万一吨而已,为时不过几个月光景。
这大概是这一轮回的越南黄花梨的“巨星之初”。
公元1997。

林海微澜:紫黄日记 2010年4月3日
(发布于2010-04-04 10:57:01)

周末。广州,晴
周末。新台,雨

上午驱车,目的地:大江。

这是一次不得不去的thanksgiving之行。

感谢沙发,去年夏天曾首倡2009硬木古典家具大陆爱好者(网络)参访倡议,沙发慨然义助,而始作俑者的自己,事到临头,却不得不缺席。

更需要感谢的是当时打算参访的兴隆与兴隆掌门,从应允来访,到后来的盛情款待。一时盛会无前,尽管车水马龙冠盖云集的那天,自己一个人远在几千里之外。

两周前曾有一次机会当面致谢的,而且首倡的老几位济济一堂,也早早就与沙发有了约定。可又一回爽约。

不消几日,自有同好主动向兴隆报了一告:哥几个过大江门而不入。自是大大的失礼。再躲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于是今天自动自觉:报个到。

不必说,中午是已成为传统的明珠黄鳝饭。与沙发两个,谈天说地,从前,过去,一直到现如今的网络闲言戏语,紫黄行情。都是同好喜相逢,更何况是心无杂念的投契。

下午汇合深圳兄长,兴隆展厅。

从此开始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黄花梨和风细雨,将近三十个春秋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告别时分,已是子夜。

细节且慢慢地一点一滴。只知道一路风里雨里雾里地赶回广州,途中打了不止一个两个的懵懂,着实吓得不轻。却依然满心欢喜地绕道新铺就了沥青路面的东风路,专门来一碗天记牛腩面,犒赏自己。事毕,凌晨四点二十八分。

紫黄文化之黄花梨的故事,越来越清晰。

从苏浙到福闽,永寿宫侣明室藏品展览,南京省亲的非议,故宫话语权掌者的三次置疑,8020法则的新意与默许。

1983年,树头树根,七千五,家具板方料,一万两千。

1996年,十五六万。

2010年,三千五,四千。长板料之大漏:六千,一斤。

一个难以复制的传奇。

2006年12月10日,梦从此开始。
http://heshang.blog.artron.net/space.php?uid=62222&do=blog&id=373533

区区一年光景而已。
如今回过头再看看去年四月的曾经,一转眼,不仅是越南黄花梨的高不可攀,当时与兴隆主人谈到的故宫永寿宫展出的侣明室收藏之黄花梨家具,前几日也刚刚换了主人。
2011年5月27日下午再晤兴隆主人,伍先生刚刚从侣明室藏品的拍卖会上回来,收获是黄花梨四平香几与画筒各一。

江山依旧,人世已非。

古典网的关联帖子,至此算是转了个囫囵。

还是那句话:
这些个事,主要是在下的个人亲历。
只不过各人眼光有异,即便是同样的经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于是物是人非,不稀奇。
自问不过是有心家具长物的爱好者一名而已,一路走来,至今心底纯粹。
至少在兴隆面前,专心家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