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萧元启的黑化,究其原因是缺人引导和缺少爱

 六月的自留地 2021-08-15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泄露军情,出卖国家,谋反,这些都是让人痛恨,让人责骂,让人不耻的行为,可是这些行为都集中到《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萧元启一个人身上时,却对他痛恨不起来,而是感到可惜。

网上甚至有人评论说,萧元启反的好,因为他把最让人讨厌的荀太后和荀白水干掉了。

究其原因,萧元启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人生的几个关键转折点,缺人引导。

01

萧元启曾是一个有勇气、敢担当、是非分明的人。

他是武靖帝萧景琰之子莱阳王的遗腹子,母亲是东海莱阳太夫人,因为父亲贪污腐败被处死,他并没有享受真正的皇孙待遇,不像其他皇室子弟一样有很多的财富,他和母亲一直恪守本分,在莱阳王府里深居简出。

他知道父亲因犯案被先帝处死,也知道父亲犯的罪,被处死并不过分,所以他从来没有怨过,而是安安分分的和母亲一起生活。

只是心有抱负的萧元启希望,即使不在朝做官,也要出去走走,长长见识,于是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带上仆人出去游山玩水。在途中遇到被追杀的济风堂的三位大夫和船老大,自此卷入大同沉船案中。

当他从四人口中知道军用物资沉船的真相后,不怕危险,竭力保护他们,希望沉船事件真相大白,为前方将士讨一个说法,把违法者绳之以法。

面对大同府全城的搜捕者,济风堂的程大夫说,如果被发现,决不连萧元启时,萧元启说:

我身为皇族近亲,既得锦衣玉食,自然也要担家国之责。遇上这样祸害边境安危的事情,难道不是我萧氏子弟应该管的吗?不知道程大夫这“连累”二字,从何而来?

萧元启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还是很有家国情怀,很热血,有抱负,有担当的。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当面对段桐舟和钱参领时,纵使心中胆怯,依然坚定的站在那里,阻挡他们搜查,面对他们的硬闯,敢挥刀杀人,那时的萧元启还是很有胆量,很有魄力,又敢担当的。

可是这个有勇气,敢担当的青年在母亲死后,开始变了。

02

母亲的死,使得萧元启开始野蛮生长。

萧元启的生活本来很简单,可是母亲被墨淄候杀死了,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他还没有从母亲被杀死的悲痛中缓过来,又被查出母亲暗害淑妃,使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帝,母亲尸体被带走,他自己被软禁在莱阳府中。

刚过弱冠之年,并没有经过任何阵仗的萧元启惶惶不可终日,整天提心吊胆。他把所有的希望放在萧平旌身上,希望他能够替他说情,把母亲的尸首要回来,入土为安。

可是他等来等去,也没有等来萧平旌,却先等来了墨淄候和濮阳缨,知道了母亲连入土下葬的资格都没有,已经被抛尸野外。

这一刻,他心中充满了凉意,怨恨之情也开始在心中滋长。

濮阳缨紧紧抓住时机,在他最无助,最彷徨,心生怨恨的那一刻,游说萧元启,诱导他,希望萧元启能为他所用。

此时的萧元启,虽然怨恨,但是并没有失去理智,对于父亲的死,依然认为量刑正当,并没有谁诬陷他,或者有什么失当之处,这一点真的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可是,此时的萧元启是脆弱的,是迷茫的,面对濮阳缨的巧舌如簧,他虽然不能完全相信他,信赖他,但是也受其影响。

此刻的萧元启正在艰难的择,一方面是善良的、是非分明的、有担当的萧元启,一方面又是失去母亲心生怨恨,需要一个发泄口的萧元启,一方面又是受着墨淄候和濮阳缨引诱的萧元启,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时的萧元启,正是需要人引导,需要人关爱,需要人帮助,帮他化解心中的怨气,拉他一把。可是无人理他,把他一个人在莱阳王府,让他自生自灭。

无人可依的萧元启开始了独自野蛮生长模式,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

03

此时的萧元启,只是缺少一个引导他的人,缺少一个爱他的人,使他从野蛮生长模式回到正常成长模式上。

他按照濮阳缨的计划,回城给萧平章送信,告诉他,萧平旌才是段桐舟的目标,以此换得萧平章的好感和人情。

他知道濮阳缨是在培植他,在利用他,可是他想要出人头地,面前并没有多少选择,所以他既不归附濮阳缨,也不完全与他断了联系,他只是在选择,选择一个更可靠的人。

就像他说的那样,即使要当人家的棋子,也希望落子的人更加可靠一些,或者有可能的话,他希望自己有机会能够挑选那只落子的手。

萧元启这个时候,还是理智的,还是清醒的,只不过他的野心已经被墨淄候和濮阳缨激发出来了,他渴望权力,渴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开始动小心思,开始为自己谋划,开始与虎谋皮,跟着墨淄候学武功,跟濮阳缨藕断丝连。

虽然缺人引导,但是萧元启心中还是有自己的底线的,还有着自己的原则,他发现了濮阳缨的不正常行为之后,悄悄的跟踪他,不动声色的想弄清楚他到底要干什么?

可是濮阳缨哪会让萧元启一直游离在外,他抓住一切机会游说他,当他再一次拿萧元启的父亲说事时,不再单纯的说莱阳王犯事,应不应该受罚,而是从多个角度,把萧平章的父亲拉进来,把萧庭生拉进来,甚至把先帝和当今皇帝拉进来,把一件很清晰的贪腐案加上了夺嫡的影子,带偏了萧元启的思维,激发了萧元启心中的仇恨,让他仇恨长林王府,仇恨皇帝。

面对同样犯案的父亲,面对同一件事情,知道真相的萧平章可以在萧庭生温暖的胸怀里痛哭,可以依靠萧庭生宽厚的肩膀,有萧庭生那双有力的双手紧紧的抱着他,给他温暖,给他力量,让他快速的自愈。更有一个爱他的父王萧庭生,语重心长的引导,让他知道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坏人,让他知道,他依然是他萧庭生的儿子,让他彻底消除心中的阴影。

面对同样情况的萧元启,没有温暖的胸怀,没有宽厚的肩膀,没有抱着他那有力的双手,更没有人引导他,消除他心中的怨恨和阴影,恰恰相反,濮阳缨使劲的给他灌输仇恨,让他越来越偏激。

就这样,萧元启缺少一个引导他的人,更缺少一个爱他的人,帮助他的人,使得他心中的戾气越来越浓,欲望的野心越来越大,也越走越远。

04

萧元启的野心越来越大,可是他依然在挣扎,内心徘徊不定。

萧元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跟随萧平旌去了军营,他经受住了边境的苦寒和战场上的刀枪剑阵,让人对他刮目相看,另一方面,他也在极力培养自己的心腹。

他一面注意萧平旌的行为,一面嫉妒他,一面想方设法给他使绊子,希望削弱长林王府的势力。

萧元时登基后,他给荀白水捎信,告诉他萧平章曾在萧平旌中毒时,私自调用翠山羽林卫,这才有了荀白水与荀太后怂恿小皇帝裁撤了翠山羽林卫,重新建立新的皇家羽林卫,削弱长林王府的势力。

当他知道萧平旌计划攻打大渝时,主动当信使,回金陵送信,偷偷的把萧平旌的计划告诉了荀白水。

但是在与长林王萧庭生交谈之后,又心生动摇,他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他矛盾,他挣扎,可见他是非常敬重萧庭生的,也还有着是非观念,有着大局观念的。

可是他内心的想法又不敢让萧庭生知道,萧庭生也就无法有针对性的引导他,教导他,所以他在对付长林王府这件事情上,继续矛盾,继续挣扎。

可是,他的矛盾,他的挣扎,他的徘徊,在长林王府被天子一纸诏令不复存在后,他彻底坚定了自己的心。

05

长林王府的倒台寒了他的心,坚定了他谋反的决心。

萧平旌赤胆忠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身陷险境获取情报,最后一举殊灭了大渝的皇属军,这个多少人的梦想,终被萧平旌实现。

可是换来的却是被如此对待,萧庭生当场倒在朝堂上,长林王府被封府,萧平旌一离开朝堂,他彻底寒了心,这也使得长林王萧庭生对他的教导再无可信度,他彻底推翻了萧庭生的信念。

萧元启在萧庭生出殡时感慨:“一代长林,赫赫威名,但只要身为人臣,只要有主君在上,无论多大的功劳、再深的情义,也不过须臾之间就会被人夺去,化为泡影。大伯父,你放弃了本有的机会,难道就从来没有过不甘心吗?”

从此,萧元启坚定了他的谋反之路,坚定的要夺取帝王之位。

如果说母亲的死让他心生怨恨,濮阳缨和墨淄候的推波助澜使他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有了谋反之心,但这也只是有这个心而已,但是长林王府的变故却是坚定了他的心,有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夺权的决心。

萧元启一步一步走上谋反的道路,说到根本,其实他还是一个孩子,心智还在健全中,还需要教导,还需要有人引导,可是母亲的惨死,让他本就孤寂的心更加孤独,本就有不平的心更加滋生了怨恨,而濮阳缨和墨淄候的拉拢,他开始在黑暗中乱蹿,在迷茫中迷失了方向,最后在长林王府的倒台中,坚定了他的决心,这才是他谋反的根本。

如果萧元启像萧平章一样,有一个萧庭生那样的亲人,时时呵护着他,时时教导他,引导他,我想,以萧元启的智商和能力,他绝不会走上这条谋反的道路,最后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真真的可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