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记忆·庐山会议旧址里的藤椅

 _冯晓晖_ 2021-08-15

2021年8月,江西省庐山风景区

在山上所有景点中,庐山会议旧址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个头大只是当一哥的必要条件之一,地位尊贵、百姓敬仰、朝廷颁发的腰牌挂身上才是真老大。
山上的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庐山会议旧址及庐山别墅建筑群“,请注意,会址排在庐山所有著名别墅之前。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三十多年间活跃在中国现代舞台上的绝大多数著名的政治与军事人物,包括且不限于国共两党中央委员、高级将领、我党省委书记以上领导,没在礼堂中开过会的屈指可数。
如前篇所述,会址原名为庐山大礼堂,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党部为庐山军官训练团专门修建的三大建筑之一。民国三大建筑中,传习学舍(现庐山大厦)是学员宿舍,图书馆(现庐山抗战博物馆)实为教室与阅览室,而大礼堂是座综合性建筑,除了用来开会、上大课,还是学员的食堂。

穿越庐山东谷的长冲河在大礼堂的一侧奔腾而过,这座占地近2000平方米,高达15米的现代建筑为高大的杉树所环绕,并不显得过分张扬。很多人以为大礼堂是长方形的平面结构,实际上它是个T字形,礼堂后面向两侧伸出的部分,隐没在树木山体间,并不引人注目。
从外表上看,大礼堂也采用了庐山别墅那种年代久远的砌石墙体,勾藤条缝,只是石块更加齐整些。实际上,礼堂是座标准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它只是做出个样子,本质却是换个皮,就如礼堂正面的拱形门、八角窗、斗拱装饰、琉璃瓦等等,都在强调自身的中式风格,但建筑其它的立面、门窗等等,又全都是纯西式的。

走入拱形门,迎面正中是金光闪闪毛泽东塑像。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曾在此主持了三次庐山会议。
一楼的两扇门通向介绍庐山会议历史的展厅。为了便于布展,展厅设计得曲曲弯弯。这里,就是当年庐山训练团的食堂,或许是结构上做了分隔的缘故,现在的展厅面积并不大,我很难想象这一层能同时容纳千人以上就餐。
展厅按照1959年、1961年和1970年三次庐山会议召开的顺序进行介绍,并附有少量会议中使用过的器具。
从严格的划分来说,庐山会议有四次,1959年庐山会议是两次,先开的是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紧接着才是反击右倾主义、打倒彭德怀的八届八中全会。

之后是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该会议政治影响较弱。1970年的庐山会议即中共九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中陈伯达受到批判,毛泽东与林彪矛盾趋于公开化。一年后,林彪坠机而亡(见《影像记忆·庐山林彪别墅》)。
建国后近百次中共中央会议(全国代表大会及某届某中全会),仅有四次在北京之外召开,其中武汉一届、上海一届、庐山两届。
若算上国民党党部会议、三青团会议,庐山大礼堂承办的会议级别之高、跨度之大,称它为国共首都之外的第一礼堂,近代中国礼堂的老大哥,也并不为过。

从两侧的楼梯上二楼,这里才是开大会的地方。但见主席台中央挂着大幅头像,会场里铺开着红标语、红旗、红地毯,白布包裹的长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姓名牌、茶杯和烟灰缸。会场布置未见奢华,却是沉稳大气、庄严肃穆。
这种氛围,就仿佛再过十分钟,一些如雷贯耳的人物将会鱼贯进入会场,纷纷落座,一阵噪杂之后突然肃静,片刻间所有人起立,鼓掌,齐齐望着主席台一侧走出来的,永垂青史的……
会场按照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的座位布置,还附有代表座位图。
开始我还是有点困惑:点名单只有260余人,礼堂就已是满当当的,以前怎么能容纳上千军官?看得出建筑结构未进行改动,那说明以前这里没有桌子,长条凳子排排坐,倒也能挤得下不少人。
改成了长桌宽藤椅,单位占地面积就大了很多。
藤椅……
我上楼第一眼注意的就是这些摆着长桌后的黄色的竹骨藤椅,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的藤椅,我终于见到的传说中的藤椅……

几十年间无数次登上庐山,但在会址停止收费的2015年前,我从未进入过这栋礼堂,总觉得花几十块不值当。
对这里心存抵触源自很早以前听老一辈讲过的一个故事。需要特别声明的是,我不知道故事的真伪,也从未找庐山人验证过
故事说的是会场里的藤椅。藤椅是江西最常见夏季坐具,竹竿为骨,藤条编织,轻便透气,防霉吸汗,毛泽东在庐山的照片,有很大比例是坐在藤椅上的。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1970年会议结束后,会场被原样保留。然而,如何才能”原样保留“?主席台上陈伯达的位置怎么办?这位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会议开始时坐在右侧,会议开了一半就被带走了,不久后被正式拘捕。怎么办?那就只有撤掉他坐过的藤椅,拿走桌子上的姓名牌。
再过一年,九一三事件,林彪集团覆灭!这可牵扯到多少人?看看名单就知道,这会场上一多半是军人出身。怎么办?那就都撤掉呗。
再过些年,四人帮完蛋了!当然必须一定要撤藤椅啦。只不过,这会场怎么……

如果真按照故事讲,我们看看这名单最前几位。
主席台上常委:原5人,余2人。第一排政治局委员:13人,余6人。一多半藤椅被搬走了……
这空荡荡的礼堂怎么向游客说明呢?
故事是不是瞎编的?
我不知道。但大家都应当知道另一个公开的掌故:新中国第一油画《开国大典》,由于政治原因被修改过四次,每次修改都是为了去掉其中某位。当年这种事儿太多了,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搬掉几把藤椅又算什么?这故事即便是瞎编的,也会有人信。
起码我信,因此我觉得掏钱买票去看一堆时多时少的藤椅,实属不智。
而正因为我没掏钱进去过,又无法确定故事的真伪。

所幸的是,现在的会址,不但停止收费,会场也按当年的座位复原,至少是我认为的原样。隔壁的庐山抗战博物馆(原庐山图书馆)也复原了蒋介石主持的庐山谈话会的场景,对国民党的抗战功绩也予以了应有的肯定。我们知道,现在的《开国大典》也恢复了第一版的人物。
我们可以对相同的历史进程做出不同的解读,我们可以重视或弱化其中的某一部分,角度不同,结论有差异实属正常,但我们不应该涂抹历史
如果翻开近些年官方出版的近现代史读物,我们会发现某个年代那种删改的风气已被扫除,取而代之的是坦然与自信。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进步,挺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