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自学中医之路

 秦楚古方 2021-08-16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仲景论风湿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54篇原创文章

吴尚先(1806—1886),清代医学家。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晚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所著《理瀹骈文》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被后世誉为“外治之宗”。

1

我的家族自爷爷以前,一直是中医世家,可惜从爷爷手上中断了。小时候,经常从酒瓮上发现一些竖行老书,当时不懂事,不知道收藏,幸亏被二伯家族中唯一一个有文化的人收藏起来,后来才知道是医书。


小时候我生的体弱,如果不是后来考上中专吃了国家饭,父母计划让我跟一个老中医学医。但随着工作之后,中医逐渐离开了我的视线。


2004年那年,父亲不幸患上食道癌,幸找到一个中医救治,由于发现的比较晚,虽不能治好,但却奇迹的让父亲多活了三年,而与他同时发现的患者,经过化疗之后,大多半年后去世。


2009年,母亲不幸患上风湿,这原本不算大病,但母亲自年轻时就有心脏病、肺结核
虽已经看好。但身体抵抗力不强,湿症发展,迅猛,多次住院西医治疗反倒越来越重,无奈找不到一个能治疗风湿的中医,母亲最终全身水肿而逝去。

在农村,人们遇到重病只能选择西医,一是别无选择,二是因为住院花钱多,能显示子女已经尽孝。花钱多,医院都治不好,所以你会看到傲慢的西医医院,高收费,治不好,但病人多的住不下的奇观。


母亲的去世给了我很大的打击。一种十分寻常的疾病竟然无法医治,让我久久难以释怀。加之去年七月,适逢回乡翻阅家谱以写家族史,蓦然发现先祖中竟从医者甚多,又忆起儿时所见之医书,随发愿自学中医。


中医如瀚海,发愿之始,竟不知所始,虽然中医四大经典,医宗金鉴均有,但总觉茫然无所下爪,后偶然读到刘力红老师——自学中医的几种途径一文,提到大部分人都是从伤寒论开始,从此走上伤寒之路。


伤寒之难,难于根本就看不到青天。辞简义奥,无形无门,于是买了很多注释本,有黄元御的,因为之前读过四圣心源,暂未懂以后需重读,但黄大师注解依然深奥),惭愧。后来偶然间看到网上有人说胡希恕老师的伤寒金匮讲座读本,从此渐开迷雾,手抄一遍之后渐知其味,从此读胡师伤寒,后参读曹颖甫、陈修园,黄元御伤寒悬解,皇汉医学,逐步立六经之法。


从自学那一天开始,已经过了一年半,感觉自己速度之慢超自己预期,才知人过中年,理解易,记诵难,唯有下笨功夫,多读,再多读。犹水润土,终有浸透之时。去年也曾全面背诵过伤寒论,金匮要略没背诵,但背过的现在都忘了,更为深深的焦虑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记忆水平,开始在公众号上写读书笔记,以进一步增强学习能力和记忆水平,虽慢,但一定会比去年的自己强。

年初的时候,尝试给自己以及家人用伤寒经方开方,也慢慢开始给别人开方,带给人惊喜的同时,更多的去低头读书,一遍一遍的理解,又一遍一遍的遗忘,在伤寒论与金匮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笨。

一次次推倒自己的怀疑,再一次次艰难的前行,坚信总有一天会到达。

2

2019年,回乡查阅家谱,撰写家族史,慕然发现古朴沧桑的谱匣里,除了四册族谱之外,另有一卷红布包裹着的小册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两本早已泛黄的医书,当时也没多想,连同家谱一起带到了县城。

我利用了三个多月时间,从姓氏渊源,家族迁徙,族规祖训,先祖列传及谱序列表,逐字逐句将家谱打印了下来,尤其是在整理清代二世祖邦盛公事迹时,发现自二世祖起,竟世代从医,精通岐黄之术,开设医馆,一直传承到爷爷那一代。到了父亲这一代,因为新旧社会更替,医术不幸中断。

整理完家谱,我满怀好奇打开了红布包裹的两本药书:一本就是《理瀹骈文》,另一本是医宗金鉴残本。医宗金鉴是明代宫廷编写的中医百科全书,而《理论骈文》则是中医外治医学之鼻祖。我想,这两本书之所以将能装进家谱里,说明先祖对于中医内治和外治医学的极度推崇。

理论骈文(外治医说)

3

《理论骈文》是一部用骈文写成的,治疗各种疾病的外治法专书,内容丰富。门类排列,既系统讲述了敷、洗、熨、熏、浸、盦、擦、坐、嗅、嚏、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各种治疗方法,总结古代应用的经验和民间流传的秘方。更重要的是,理论骈文立足30余年的外治实践,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中医外治的系统理论框架,从外治理论、辨证论治、外治技术等方面,对中医外治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用他自身三十余年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外治治疗疾病的医学实践。

尤其是当我看到序言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一篇序言竟然是吴尚先的哥哥写的:

“凡远近来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皆各以时聚有舁有负。有扶掖有提携。或倚或蹲。或立或跪。或瞻或望。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啼。拥塞于庭。待膏之救迫甚水火。斯旁观者莫不慨息。以为绘流民之图。开赈饥之局不过如是。”

从以上序言及文章正文叙述可知,吴尚先以膏贴为主的中医外治技术,而且月出膏药五万余张,日诊病人一二百人至三四百人。一方面说明膏药疗效确切,另一方面,是因为膏药质优价廉,穷苦百姓都能承受的起。另外也说明膏贴治病快捷方便,容易被老人及儿童所接受。

正骨范

4

孩童时期,我和堂弟堂妹们经常在爷爷的天井院子玩耍。爷爷一辈子没干过农活,在我的童年里,爷爷时常穿着一袭长衫,但爷爷长啥样子,我的记忆里早已模糊不清了。因为在我六岁那年,爷爷就离开了。

在幼年的父亲的酒瓮上,曾经盖着很多本泛黄的旧书。很多年以后,父亲告诉我说,那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医书,当时爷爷让父亲和伯父们学,但可惜未曾传承下来。

后来有部分残存的医书被二伯收藏了起来,但辗转流离,等我中年之后问堂哥索要时,却发现只剩下了薄薄的一本,是发黄的《正骨范》,翻开一开,发现竟然是由日本医学家丹坚元波做序,原来是中国少林寺僧流落到日本,将正骨伤科之术传授给了一个日本笛子,从而整理了这部正骨外科著作。

我上初中的时候,父母说如果我考不上中专,就让我拜邻村的一个姓高的老中医为师,那位老中医解放前跟着爷爷学过一段时间中医,解放后,爷爷成了大队会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那位姓高的中医重操旧业,称为远近十里八乡的著名赤脚医生,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只可惜我后来离开了家乡,从医的愿望从此中断。

医宗金鉴残本

家谱里发现了先祖从医的经历,瞬间打穿了我的记忆,中医梦从此燃起。在半年的迷茫中,最先是买了很多医书,最终无从下手,最后按照刘力红老师分享的先从中医经典入手的学习方法,又在外治医说指导的学习路径得到了证实,从此开始了学习伤寒论的历程,然后再从《水镜麻衣神相》里掌握望诊,从火神派郑钦安大神那里学习问诊,接着学习李时珍的二十八脉,神农本草经的药性,陈修园注解的伤寒金匮时方歌括。等等等等。

但我依然无法掩饰对于《理论骈文》的尊崇。虽然后世里有《外治寿世方》等众多外治书籍,但大多都是对于膏方的收集和整理,而对外治医理的探讨极少。“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中医外治历经后世医学家的实践与探索,发展出膏贴、贴敷、熏蒸等多种疗法,但系统的实践理论与外治方法,从未有过对于《理论骈文》的超越。为此,我也在学习内治的同时,注重外治熏洗以及膏药的应用。

虽然,现在我离内治以及外治还那么远,但我想,老祖宗既然将内外两本医书留传给后人,自当从内外两个方面学习和掌握,才不至于有所偏废。

5

“医者,小道也。而修德积善之方在焉。”未曾有名师,但仲景、吴尚先及历代前贤为师,从《伤寒论《理论骈文》及更多的中医经典,踏入中医内治与外治的理论与实践,修德积善,以助人且自助者也。

中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发愿于此,以免懈怠。

六吉堂:倡导天人合一中医生活

天人合一六吉堂

来自秦岭深山的民间中医平台

每天5-10分钟

分享经典中医理论及临床验案

中医外治秘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