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發端曰言 第六章 空间的诞生(单渔泉)

 单渔泉的书架 2021-08-16

第六节 空间的诞生

《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汉字里,数字“1”是这样写的:“一”。一些人不加思考地得出结论:中国的汉字是落后的,因为从汉字的“一”可以看出,这些符号在用于数学运算时显得很不方便。

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世界的计算机开始大量出现在中国。那时,中文不能输入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只接受类似英文那样由字母编码组成的文字。一些人士预言,中国将被计算机世界、信息时代所抛弃,中国的文字很落后,这些文字将因不能适应信息编码而消失。甚至于说,汉字不除,中国必亡。一时间基于表意象形的中国文字似乎面临灭顶之灾。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然进入了信息时代,中国的文字依旧还在。

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三皇五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除了创立八卦学说之外,传说伏羲还是中国汉字的始创者,始造文字,用于记事。

不论是谁创造了汉字符号,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符号绝不是在简单地模仿物的外形。仔细研究中国汉字符号不难发现,大量的符号都是在揭示万物的本源,记录着万物的运行规律,讲述着万物之“道”在具体空间(含意识领域)的镜像“德”。汉字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系统,本身也是“道”的镜像。那位造字之神是在用这些符号把“道”和“德”刻在民族的“骨”子里,深埋在人们的心里。归根结底,是语言和文字凝聚了种族。不仅仅人类是这样,万物皆是如此,空间都有属于自己的“言”。

对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的说法要正确理解。“象形”绝不是简单地“形状”象,一味地寻求以“外形像什么、怎么像”来解释古代汉字将会导致误入歧途,最终也不能自圆其说,甚至造成反过来“指责”文字本身是“落后的”。古文字与经历几千年之后而呈现在今人面前的文字有很多不同,这不仅仅是在外形上,更多地是在本意方面。今人甚至对一些古文为什么那样说而感到困惑,原因或许是文字的本意逐渐被淡化了,外延变得越来越宽泛。

然而,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古文字符号却保持了原貌,这些古老的符号里蕴藏了大量的信息。这也是基于表意象形文字的优势,毕竟图画比字母承载的信息量要大得多。如前面分析过的“大”符号,既会意了空间的层次,又会意了法则,同时还描述了突破、通道和成长,每一笔每一画都是经典,可谓惟妙惟肖。

“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画开天”是当今汉语当中的一个成语。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之第一画“━”,即乾为天,这就是“一画开天”成语的来源。从此“一画开天”这四个字流传了至少3500年。3500年是谦虚的说法,或许汉字符号来自更神秘的远古。就拿结绳记事来说吧,当今的人们普遍相信古人非常落后,只能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来记事。但仔细分析甲骨文等古代文字符号却可能得出另外的结论:那些位于曲线(绳子)上的圈或者黑疙瘩实际上描绘的是基本物质的萌发机要,就像是DNA链条上的三联体密码子一样(参见图6-4)。

我们再来观察一个很常用的符号:旦。

 

【旦】图6-1的这些符号在如今的汉字里写作“旦”,在中文辞海中的解释是:天亮、早晨。人们也当然地认为汉字“旦”是“象形”文字,代表太阳从大地上升起。因为在中文里,“日”指太阳,“一”理所当然地可以理解为“地平线”。

然而仔细观察图6-1中甲骨文和金文符号,图形大都不支持“太阳升起”的解释。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太阳升起”的说法是在本意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意思,而甲骨文“旦”符号却在描绘更加深远的事物呢?或许是古人淡化了他们的古人的本意,而趋向于认同更实际、更贴近日常生活的理解呢?

图6-1当中前六个符号的上半部分图形和第七个符号的下半部分图形是“⊙”。这个符号在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符号里代表“元”,会意的是空间(万物)的来源,即空间(万物)的创立者,“〇”以及其内的“·”或“━”也共同代表了空间的运行法则,即老子所讲的“道”。

“〇”以“天圆”会意了法则、程式的周期性和空间的封闭性。“·”对应当今数学、物理学所描述的“奇点”,会意空间的层次和混沌未开;“━”会意法则、程式和信息链,也会意混沌。可以把“·”和“━”理解为天干“己”更早期的原型。“⊙”内涵空间系统生命周期所需的所有信息和程式,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和程式统称为“空间法则”。

符号“⊙”下面的“□”、“”或“━”描述了空间创立者所创立的一个具体的空间。在这个新诞生的空间里,“空间法则”得以从母体继承,即来自于位于上方的“⊙”。在不同文字符号中,因描述的角度和要说明的问题不同,“□”、“”往往被“━”所替代。

方块“□”会意地“方”。前面已经讲过,甲骨文“方”并非指形状,而是在会意方向,会意具体空间的矢量。成语“四面八方”是对元“⊙”虚拟出来的具体空间基本框架的描述。“四面”指东南西北四个程式,“八方”并非加入了“上、下”,而是涵盖了衔接四个程式的四个转折点。随着空间(万物)的发展,这个方块后来演变成了“巫”、“亚”、“方”、“田”、 “周”、“戊”、“戌”、“亥”等等。

由此,甲骨文、金文“旦”符号会意:具体空间的诞生;空间法则、程式和内涵的信息;空间来自于“元”。

在《康熙字典》中,“旦”的解释主要有:①明也;②朝也;③早也;④昊天曰旦;⑤震旦,西域称中国之名(此为译音,即根据发音翻译而成,还有“真旦”、“真丹”等);⑥与神同,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

“明”、“朝”、“早”均有开始、出生、初升之意。而 “昊天曰旦”则更是直接把“旦”解释为“天”;“与神同,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则直接把“旦”等同于“神”,虽然注释了 “旦当为神篆字之误”,但或许仅仅是后人的理解而已。

 

【一、弌】如图6-3的第1、2个符号,如今的汉字写作“一”,意思是:一个,相同,整体等。甲骨文“━”描绘了新空间最初的浑沌状态,从“旦”符号可知它来源于空间的创立者,包含了来自母体的遗传信息,也包含了如何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实物空间的所有程式。

由此:甲骨文符号“━”会意:空间最初的混沌状态以及空间的法则。我们也可以把“━”看作是甲骨文“己”符号的前身。

【二、弍】如图6-3的第3、4个符号如今的汉字写作“二”。符号代表空间内基本元素开始向两极分化。在中国古代文字当中,“二”的上面一横往往表示“天”和“阳”,下面一横往往表示“地”和“阴”,同时也具有“极限”的意思,具有界定空间范围的含义。

由此:甲骨文符号“=”会意:空间的两极。我们也可以把“=”看作是“己”。“己”符号几乎就是文字当中的太极图,那个由黑白双鱼组成的圆型图案,就跟“田”符号几乎就是河图一样。

【三、弎】如图6-3的第5个符号,如今的汉字写作“三”。随着空间初开为两极,空间内万物运行法则逐渐显现,万物开始形成,成为位于两极之间的那个“━”,并将从此开始它广阔、纷繁的发展历程。中间这个“━”来源于混沌整体的“━”,继承于空间的创立者“⊙”。

由此:甲骨文符号“”会意:空间处于无形的信息状态。中国古人也把这个状态也称为“气”,在甲骨文符号里,“三”等于“气”。截止到目前,新诞生的空间仍然不具有形,没有结构和功能,尚未出现矢量。我们也可以把“”看作是“戊”、“戈”或“弋”,这些符号当中已经出现了空间基础框架和实物萌发的机要。

在古文当中,一、二、三有“弌、弍、弎”这样的写法,这种写法描绘了万物起始于基础框架“弋”或“戈”。

【弋】如图6-3的第6、7个符号为“弋”。《玉篇·弋部》有“弋,橛也,所以挂物也”的描述,描绘了“弋”可以“挂”物。“弋”作为具体空间最初的基础框架,空间的基本元素是在这个框架之上萌发并展开的。地6个符号描绘了基础框架与“辛”之间的关系,即组成框架的信息来自于天干“辛”。“辛”五行属阴金,描述的是空间处于高密度、无序的状态。

“弋”符号描绘了“横”、“竖”两个方向,即两个程式,符号上方的“凸起”描绘了空间基础物质萌发之“机”、之“要”,这就像是DNA基础链条上的“碱基”。这个凸起也会意了矢量的出现,标志着空间(物质)“形”的开始。在甲骨文中,同样描绘物质萌发基础框架的符号还有很多,如“戊”、“戌”、 “戈”、“厂”等等。

 

图6-4以古代文字的方式,描绘了空间(万物)从信息到基础框架,从基础框架到萌发机要和基本元素,从基本元素到功能结构乃至成为成熟的空间系统的过程。图中甲骨文“戊”符号描绘了空间(物质)赖以萌发的基础框架和萌发机要,符号的右半部分为“弋”符号或“戈”符号,描绘了物质萌发的基础框架,它来自于“己”的一部分;符号左侧红圈中的凸起描述了萌发机要,就像是现代信息理论中的接口,也像是分子生物学所展示的碱基,中国古人称之为“机”、“要”,也称为“时机”。

《道德经》有: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人之所亚(恶),唯孤寡不毂(谷),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云(损),云(损)之而益。

【青】如图6-5第1个符号为“青”。符号会意:空间(万物)来自于元。位于上方的符号会意成熟的物,位于下方的符号会意“元”。

【宁】如图6-5第2个符号为“宁”。符号会意:空间之元在两个层次空间的呈现和萌发。位于中间的上下两个小竖线会意了“矢量”。

【谷】如图6-5第3个符号为“谷”。符号会意:空间诞生的通道。

【冲、中】如图6-5第4、7个符号为“冲”、“中”。符号会意:信息在奇点两侧的对称关系;符号4还会意了空间诞生的通道。

【亚】如图6-5第5个符号为“亚”。符号会意:具体空间的四个方向,即四个程式,但符号侧重描绘趋势、方向,实体空间尚未成形。

【寡】如图6-5第6个符号为“寡”。符号会意:具体空间内的法则、标准,符号强调了“⊙”是来自于空间创立者的,是具体空间内的最本源的法则。这就像是保存于测量院的米尺一样,是唯一的、“孤寡”的标准。

结合对上面相关汉字甲骨文、金文符号的解读,我们再来理解《道德经》的相关描述:

天得一以清:空间创立者以法则(得一)创立了具体空间,使空间具有了完善的结构和功能,具有了矢量(清)。

地得一以宁:地的成形是在“天”的指导下,法则是一样的,天和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得到了“一”,遵从了“一”这个法则,地才可以“法”天,才可以“宁”。

神得一以霝(灵):空间创立者以法则(即“一”)统领天地,使空间成形。“灵”即应验,即显现。

浴(谷)得一以盈:空间从“奇点”诞生,奇点包含了空间的所有信息和法则。“盈”则溢出。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从自然法则推导出人类社会应当遵从的法则(正)。而实际上,上述所有的描述都是“道”在具体空间的镜像“德”,不仅仅是只适用于人类社会。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万物依靠阴、依靠信息而成为具有形态、结构、功能的空间。《说文》有“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其中“人”指万物;“贝”指结构所蕴藏的法则,即信息。“中”与“冲”同,描绘的是“冲虚”,即空间来自于“奇点”(冲),结构(和)来自于信息(气)的“虚”拟。

人之所亚(恶),唯孤寡不毂(谷),而王公以自称也:空间(人,泛指万物)所以趋向于成形(亚),依靠的是法则,是标准。而孤寡就是这个法则和标准。法则和标准本身是不产生空间的(不谷,不生出物),法则和标准仅仅是空间诞生的凭据。所以,君王自称为“孤家寡人”,意思是君王就是标准,就是标准的唯一代言人。所以圣旨才有“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物或益之而云(损),云(损)之而益:空间(万物)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周而复始,相互转化。云:即转化。

空间以层次划分,以极限为界。对于人类所生存的空间,中国古人用甲骨文符号“宇”和“宙”来表示,称这个空间为“宇宙”。

然而,“道”包含了一切客观存在。宇宙空间仅仅是其中一例,或许仅仅是“半”例,即“己”的一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