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宏伟】南怀瑾先生的诫子诗

 孙行悟空 2021-08-16
图片

图片

三国名相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他54岁时写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书虽然只有短短的86个字,但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句句美玉,读来令人动容。文章阐述了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浓缩了诸葛亮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南怀瑾从12岁开始就会背诵此文,且经常滔滔不绝地给有关人士解读。

2007年7月,南怀瑾在为北大光华学院学子讲授《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时,特别强调诸葛亮的《诫子书》。他说:“我当年20多岁教军校学生,就要他们背这个,每天要背。你将来要做统帅、做领袖,不读这个不行。我几十年来一直在提倡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不是道家,完全是儒家。他一生的学问精神,就是这一封给儿子的信。我几十年来讲了无数次。”

南怀瑾不但爱讲诸葛亮的《诫子书》,他自己也经常撰写诫勉诗文教育子女。1969年冬,南怀瑾送12岁的小儿子南国熙到美国留学时,就写过一首令人难忘的七律《诫勉幼子国熙赴美留学》,诫勉南国熙胸有大志,抛弃功名富贵的诱惑;脚踏实地,注重济世利他的实践。诗云:

一生志业在天心,
欲为人间平不平。
愧我老来仍落拓,
望渠年少早成名。
功勋富贵原余事,
济世利他重实行。
怜汝稚龄任远道,
强抛涕泪暗伤情。

全诗饱含情感,叙说语重心长,父子深情欣然跃于纸上。

南怀瑾常说,我们这一百年来教育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究竟想要我们国家的孩子学成什么样子?教育方法也有问题,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大学》讲的内容,就是触动中国教育的一个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啊?从心性修养开始。

1957年出生的南国熙,是南怀瑾最小的孩子。他从小就得到父亲的呵护,也受到父亲最严格的教育,要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背不下来就会受到父亲的惩罚。尽管当时南国熙才12岁,但南怀瑾对他这种人生教育却自始至终影响了他的一生。

1977年,南国熙从美国写信给南怀瑾,引用古人的诗句“骨肉同胞有几人”,论述孝道朋友之事,提出人生疑问。

南怀瑾接信后,随即用南国熙引用的古人诗句开篇,赋诗回复诫勉。诗云:

骨肉同胞有几人,
丈夫出路没无凭。
男儿须秉冲天志,
混沌乾坤一手新。

正是“英雄莫问出处”,成功的道路没有依据。南怀瑾在诗中鼓励南国熙说,真正的大丈夫男子汉要有雄心大志,靠自己的双手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南怀瑾为人处世很有前瞻性,有时他所说的话或所提的建议,在一段时间以后就被证实了。南国熙出国前,南怀瑾曾对他说:“你将来有机会就念西点军校。”南国熙那时才12岁,还以为父亲是叫他去做西点面包师傅呢。

南国熙到美国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勤奋刻苦,高中毕业后却真的什么大学都没申请,只申请了美国陆军军官学校West Point(西点)和美国空军军官学校。最后如愿进入西点军校,成为美国陆军军官。西点军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这个学校不但造就了众多的军事人才,也培养了众多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和科学家,南国熙也是其中之一。

除了对子女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南怀瑾还十分注重对他们的爱国爱家教育。1975年冬,南国熙的大姐南可孟也去美国留学。南怀瑾在《初冬送长女可孟赴美国》一诗中写道:

三十年来一梦余,
无家无国已堪吁。
而今几度思前事,
万里云山似画图。

在这首诗里,南怀瑾感慨30年前的富民强国梦迄今未圆,如诗似画的大好河山尚未统一。忧思难忘,愁上心头,字里行间透出对家国的深深眷恋,希望子女们在远走他乡时,牢记美丽的家国。

深受南怀瑾的影响,南家子弟大多富有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如南一鹏和南国熙虽然于台湾出生,在美国长大,但如果有人问他们是哪里人时,他们总会说:“我是温州人。”展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选自《南怀瑾的故事》一书,作者林宏伟






敬请长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