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发现一块107吨的残碑座,驮碑的神兽究竟有啥说法?

 建安视觉 2021-08-16

  

21年前的6月下旬,河北省正定县城忽然热闹了起来,男女老少纷纷赶到常山影剧院西面的一处工地,争相观看在考古现场“破土而出”的一只巨型“大王八”。据考古发掘人员介绍,这是一个民间俗称“王八驮石碑”的残碑基座,此次发掘出土的是赑屃碑座及残存碑首,遗物的时间属于史上“儿皇帝”石敬瑭称帝的五代后晋时期。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向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答应向辽太宗耶律德光行父子之礼,在契丹人的援助下,灭亡后唐,定都汴梁,建立后晋,甘做“儿皇帝”。 从此,中国有了“儿皇帝”这一可耻的称呼。 

 

  

 

据介绍,这块巨型残碑是五代后晋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纪功碑,大致时间在(公元936——942年),后晋皇帝石敬瑭敕令太子宾客任赞撰文并刻立“以扬异政”。2000年8月12日,当地文物部门将巨型赑屃碑座及残存碑首移至开元寺内。

 

  

 

赑屃(bìx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民间传说,龙生九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赑屃”则是龙生九子的老大,一般在宫殿、帝陵以及寺庙等处可见到赑屃背负石碑,民间俗称“神龟驼碑”。

 

  

 

民间常说“神龟驼碑”,开元寺这个残重107吨的石质的赑屃,昨看昨像一只乌龟,鼻头宽,鼻孔圆,背上还多了个龟壳子,这不是典型的乌龟形象吗?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龙的儿子为啥长得不像龙?

 

  

 

赑屃究竟是神龟?还是龙的儿子?说法不一,也有学者考证,在唐宋以前,“赑屃”的原型就是鳖,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王八”。有网友乐了,照这个说法,民间俗称的“王八驮石碑”之说应该真有历史渊源呀!

 

  

 

据学者考证,在北宋李诫编著的建筑学《营造法式》“石作制度”项下,就有“赑屃鳌坐碑”的专项解释,这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鳌(áo),鳌就是古代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鳖(biē),甲鱼,民间俗称王八。

 

  

 

在唐宋之前的赑屃为龟形,以传说中的鳌为原型。至明清时期,逐渐龙化,龙首,独角,完全变成了龙头龟身的形象。有网友着急了,究竟是啥呀?龙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图腾,是神化后的一种瑞兽形象,龙生九子的说法更是众说纷纭,直到明朝才出现了记载龙生九子的文献。也许,“赑屃”的众多说法,恰好印证了“文化是一种逐渐演变的过程”这一哲理。

 

  

开元寺巨型赑屃碑座的主人安重荣,在世时曾说过,兵强马壮者皆可当天子!石敬瑭拜安重荣为成德军节度使,戎马一生的安重荣,因不满石敬瑭向契丹割地卖国,带领饥民请愿,反被“儿皇帝”杀死,安重荣的纪功碑也被砸毁埋于地下。而灭了石敬瑭后晋政权的正是契丹军队。(王建安  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