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方子两味药治感冒,四时外感均可用,管它是风寒、风热、夹暑湿,还是夹秋燥

 中医知识圈 2021-08-16

一个方子两味药治感冒,四时外感均可用,管它是风寒、风热、夹暑湿,还是夹秋燥



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小方——荆防散,就是由两味中药构成的:荆芥和防风。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夏天在空调房里待久了,会感觉头疼得厉害,有些还伴有清鼻涕。《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所以虽然在夏天,因为长时间用空调,造成闭塞、头疼、身疼、怕风,从中医的角度讲,虽然是在夏天,这种感冒也叫做风寒感冒,风寒束表了。

治疗风寒感冒,最经典就是用麻黄汤发发汗。可是在夏暑,腠理疏松,不耐大汗,当感冒初起,所犯风寒之邪并不太重,这时候用荆防散就可以啦。

荆芥、防风两味药,是疏散在表轻微风邪的最佳拍档,平和而有效。荆芥有发汗散寒之力,防风更擅祛风之力。两者一配合,汗孔开,风邪寒气迅速出离体表,周身轻松,上下通调,病痛自愈。

风邪、寒邪散出去的同时,荆芥、防风一配,就像窗户糊上一层纸,邪风就进不来。别小看这两味药,轻微力道不大,就像窗户纸虽然薄,一手就捅破,但窗框上糊上一层窗户纸,风就吹不进来。

所以这两味药,就像为风寒束表人在体外布上一重金钟罩,不让风邪、寒邪继续侵犯。

对于风寒感冒初起,用荆防散这样的疏风散寒的轻剂是非常恰当的,千万不要一确定是风寒感冒,不管轻重程度,就上麻黄汤这样药效峻猛的解表药。

打个比方,一叶轻舟行于水面,稍微有些微风助力,小船就能在水面轻快行进。同样,治疗无形的风邪,就要用这种“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法。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叶小舟行于水面,这时狂风大作,小船可能还没有往目的地行进,就被狂风打翻了。同样,对于初起的风寒束表的感冒,用重了,用了麻黄汤之类,反而不益于走表。

对于四时感冒,畏风怕冷,汗出不畅,全身疼痛的,像这种外感表证,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重剂,又嫌它力量太猛,用银花、连翘这些辛凉发散轻剂,又嫌它偏寒,这时就可以考虑上荆防散。

这里提到的“四时感冒”,是中医特有的说法。四时感冒就是因为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过盛,人体感受外邪而产生的感冒:

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寒感冒,症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可与羌活、独活、生姜等药同用;

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风热感冒,症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蝉蜕等药;

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的夹湿或夹暑感冒,这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夏天暑热天气,因为受风后有些不感冒前奏不舒服的感觉了,就可以荆芥、防风配伍佩兰、藿香来预防暑湿感冒;

秋季空气干燥所致夹燥感冒,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我们就可以在荆芥、防风组合中配伍点百合、菊花、桑叶,在秋天来预防和治疗夹燥感冒初起。

荆芥、防风这对中药方剂中的好搭档,两者相须配合,不仅可以祛风解表,还可以透疹止痒。

荆芥气清香,质轻上浮,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其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故常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以及风疹瘙痒;又入肝经血分,炒炭后其性苦涩,有止血之功,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病证。

防风辛而不烈,甘缓不峻,微温不燥,药性和缓,故被誉为“风药中之润剂”,亦为治风通用之品。凡外感表证,无论证属风寒、风热均可配伍应用;无风不作痒,以其善祛风而止痒,亦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等。

风邪闭郁肌表,常常造成皮肤瘙痒。中医常常通过荆芥、防风的祛风、除湿功效,治疗多种皮肤病,如风疹、湿疹、扁平疣、荨麻疹、带状疱疹等,将闭郁肌表的风邪、湿邪祛除了,皮肤瘙痒自然就好了。

因此,荆防药对也被广泛应用于损美性疾病的治疗。包括酒渣鼻、粉刺、头面疮疖、白屑、雀斑、黑斑、皮肤燥涩,以后有机会再逐一给大家介绍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