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第一关

 新用户07932792 2021-08-16

文图  原创  本文发表在2021年4月7日《秦皇岛日报》上

天下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指的是山海关,距秦皇岛市区15公里,是明长城的主要关隘之一。山海关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其依山襟海而名,至于为什么得了“天下第一关”的美名,则源于“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的重要战略位置以及那块高悬于关门之上的“天下第一关”匾额。

作为在秦皇岛生活了几十年的“老”秦皇岛人,我当然不止一次游览过天下第一关,但因为多是陪同外地客人,所以每次仅限于山海关城楼附近,最远也就到过东南角的靖边楼。环绕山海关古城的城墙都连通着吗?走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在上面看山海关又是怎样一番风景?这一连串问号,是我心中未解的迷。去年暑期,通过公众号办理了本市景区旅游年卡,今年新年的第二天,再游天下第一关,终于沿着古城墙走了完整的一圈,清清爽爽、潇潇洒洒尽揽关里关外大好风光,了却了多年以来的心愿,也让诸多疑问有了圆满答案。

从天下第一关景区大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气势恢宏的山海关东门城楼。此楼也称镇东楼,为重檐歇山顶的箭楼格式建筑,楼高13米,加上12米高的城台,共计25米,这在四周都是平房的古时候,就仿佛鹤立鸡群,显得分外威严雄壮。镇东楼城门开在城台正中,门洞外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方形瓮城,瓮城门朝南开,与城门呈90度直角形。瓮城的作用是增强防御能力,战时可把来犯之敌引入其中,然后关闭主城门和瓮城门,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登上高高的城楼,近距离观看这座上下两层、造型美观的箭楼,更觉凌然奇伟,大气磅礴。城楼为传统砖木结构,歇山顶脊双吻对称,四角飞檐灰瓦朱椽,檐上饰以五脊六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城楼的东、南、北三面共有箭窗68个,平时用于瞭望观察,战时用于发射弩箭,危险时关闭窗上小门,防止弩箭从外射入。

城楼只有一门,设于西面,门上高悬着“天下第一关”的巨幅匾额,巨扁长6米、宽1.5米,每个字见方都一米有余,据说这块匾额系复制而成,真迹藏于城楼内。关于这块扁的书写人,坊间传有多个版本,但我一直认可明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书的说法,因为我初中毕业第一次来山海关就是被这么介绍的,而且萧显题扁时还有很多饶有趣味的传说故事,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自镇东楼逆时针方向环走山海关城墙,依次经过临闾楼、迎恩楼、望洋楼、靖边楼、牧营楼等,与长城主线东墙上的镇东楼、墙外的护城河以及城内中心位置上的钟鼓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山海关古城防御体系,民间称之为“五虎镇东”。看介绍可知,关城平面呈不规则梯形状,城墙高14米、厚7米,底部条石基础,两面青砖砌筑,中间系碎石和黄土夯制,上面方砖墁铺。

如此厚实的墙体,加上高质量建材及精湛的建造工艺,也难怪能经得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一次次战火洗礼了。关城共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东门因雄踞正东而称“镇东”;南门因面向大海而称“望洋”;西门因远眺京师、遥迎恩泽而称“迎恩”;北门因直面古战场,取意威名远扬而称“威远”。据载,原关城四门之外均有瓮城,现仅存东门瓮城;除威远门外也都有城楼,后仅有东门箭楼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其他损毁严重,尤其几座城楼都毁于抗战初期的日军炮火,我们现在看到的城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按明代原貌陆续修复或复建的。

因为历代不断的维护和修葺,山海关古城相对完好、城墙马道较为平坦,联想到西安城墙上的骑行,感觉如果山海关城墙上开展单人或双人自行车租赁项目,也一定能火爆,当然需充分评估城墙的承重等安全指数,要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

站在雄浑的城墙之上,向南透过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依稀可望碧波荡漾的大海;向北顺着逶迤连绵的长城,清晰远眺跌宕起伏的山峦;想当年,一道边墙横幽燕,金戈铁马战犹酣;看今朝,关里关外成一统,神州万里换新颜。在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和骄傲中收回驰骋的思绪,近距离俯瞰山海关古城,大街小巷,交错纵横,密密麻麻的老房子次序而建,多以青砖灰瓦的平层瓦房为主,临主街的房子最高也不过两层。

出于旧城保护的需要,山海关古城内是严禁开发的,前些年整修过的十字街,也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无论是建筑设计、风格还是材料,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风貌。古城中,落尽叶子的老树,枝丫交叉着屹立在严寒中,愈显得顽强挺拔,像一个个忠诚的战士戍卫那一方水土,也让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冬天的古城不见了夏季的热闹和喧嚣,但那份宁静与祥和更具感染力,就连中午时分袅袅升起的炊烟,都在天空缓缓飘散成一幅韵味深深的水墨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柴米油盐,布帛菽粟,似乎这才是老城该有的模样。

    历时一个多小时、行走7000余步,轻松走完周长近5公里的山海关古城城垣,锻炼了身体的同时,也尽揽古城风光、收获几多感慨。天下第一关,实至名归,伟哉!壮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