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门”新景

 新用户07932792 2021-08-16

文图  原创

“石门”新景(下)

    (接前)浅水营村东不远,有一个沙河寨村,因石河支流——沙河流经村边而得名,这就是“象鼻山外又一村”了。该村村北的沙河岸边有一座小山,颇似一只大象把鼻子伸进河里吸水,被形象地称为象鼻山。

说起象鼻山,多地都有类似景观,最出名的当属漓江上的象鼻山,被誉为桂林山水的象征。沙河寨的象鼻山没有漓江的规模大,也不如漓江的象形度高,名气更不可同日而语,加之重视度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如果不是热心村民指路,要找到还真不容易。

    经过沙河之上的一座漫水桥,桥东头一块石碑上有象鼻山的简单介绍,沿沙河东岸向北走二三百米就到了布满卵石的河床,此处是山地到开阔地的过渡带,沙河在此转弯,形成相对较大、较深的一片水面。隔岸望去,几十米外一座灰褐色小山,北面是象身、南端是象鼻,越端详越像一只大象站在水中或卧在岸边伸着象鼻吸水。象身上和象鼻周边茂密的植物郁郁葱葱,倒映在一潭碧绿的静水中,仿佛水上一头大象、水中一头大象。轻风吹过,波光微微,恰似二象游嬉,妙趣横生。

    象鼻山属于岩溶(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其形成主要是石灰岩由地下水、地表水在二氧化碳的参与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而成。当然,也不是随便的溶蚀就能成为象鼻山,沙河水流经此处,水流方向正好与岩层走向一致,顺层发生溶蚀,得以形成溶洞,时间久了,溶洞贯穿,与所在岩石奇妙的形态背景珠联璧合,最终成就了惟妙惟肖的“大象戏水”景观。

    自沙河寨向北,沿乡路蜿蜒行进约5公里,就到了“鹦鹉啼春观柳色”的英武山村。该村群峰环抱,因传说山中有鹦鹉鸟而得名,后演变成今天的英武山。

    这个地地道道的小山村原本名不见经传,她的声名远播源于村书记李家庚。李家庚是村里的能人,曾经有自己的生意,年收入在当年十分可观。后因病回村休养,被选为村支书。此时的英武山村,遗留问题成堆,村民人心涣散,村务工作几近瘫痪。李家庚上任后,和村两委班子确定了以养殖为突破口,推进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又借退归还林政策的东风,栽种板栗、核桃等果树,还建起了风景林木苗圃。

自此,李家庚又出钱、又出力,拖着羸弱之躯带领乡亲们修路、引水、种果树、栽苗圃,走上了一条富裕之路。英武山人还利用村子所处的山水优势,在穿村而过的小河边修堤坝、建公园,让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我们每次去都要爬位于的河边那座山,临河一面的山体上,巨大的游龙雕塑活灵活现,与郁郁青山一起倒映在静静流淌的碧水之中,巨龙腾舞,水光潋滟。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路平了、山绿了、人富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也成了城里人休闲观光的打卡地,每逢节假日,自驾游的市民就热闹了整个英武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家庚支书的事迹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省政府授予他“一心为民的好支书”光荣称号,胡锦涛总书记批示:“李家庚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他是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把心掏给群众的人”李家庚还被收录进了《好村官》一书。“李家庚”,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名字,而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大地上、在风雨中高高飘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