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百年间最牛锦衣卫:纵横权斗,一生不败

 最爱历史本尊 2021-08-16
自从亲生母亲蒋太后驾崩之后,身为孝子的嘉靖皇帝,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样将生父兴献皇帝与生母蒋太后合葬于地下。

这日,他召来了身边最信任的内阁首辅夏言,说出了自己计划迁移兴献皇帝的遗骨入京与生母蒋太后合葬的想法。

没想到,大力支持嘉靖皇帝各项政策的夏言此时却极力反对。夏言称:“兴献皇帝的体魄已经埋葬很久了,如果贸然打开陵墓,怕是会泄了皇帝的灵气。恐怕兴献皇帝也不愿这样。”

修仙颇为自得的嘉靖一听,似乎挺有道理。迁移皇陵的计划只能作罢。但思父已久,让他极想回自己的“龙兴之地”去看看,慰问一下父老乡亲。于是,多年未踏出过紫禁城一步的嘉靖,居然一时兴起,打起了南巡的主意。

然而,嘉靖此行,诸事不顺,所到之处,常发火灾。借用皇帝身边宠幸的道士陶仲文的讲法就是:“火终不免,可谨护圣躬耳。”

圣驾刚驻跸河南卫辉,半夜,行宫就走水了!

刹那间,风助火势,行宫内火光冲天。众人惊慌失措,四散逃命,却从未想起行宫寝殿内还困着一位大BOSS。

好在一切正如陶仲文预料的一样,在紧急关头,一个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奋不顾身冲入火场,推开寝宫大门,一把将还未清醒的嘉靖背出了火海。

自此,凭借从龙救驾之功,这名锦衣卫得到了别人几辈子都修不来的帝宠和福报。

图片
▲影视剧中锦衣卫的形象,来源:剧照。


图片

救回嘉靖皇帝后不久,这名锦衣卫被提升为锦衣卫都指挥同知,掌本卫事,成了名副其实的锦衣卫“一哥”。

他叫陆炳,字文孚(一字文明或子孚)。除了大明御前“救火英雄”的头衔外,他还是嘉靖的“发小”。由于其祖父陆墀早年入了军籍,隶属锦衣卫,故在明孝宗给诸兄弟封藩赐府时,陆墀被选派到明宪宗第四子兴王朱祐杬手底下当差,为兴王府仪卫司总旗,充当兴王朱祐杬的出行门面。

在兴王就藩湖北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期间,陆家已繁衍出了三代。其中陆墀的儿子陆松,也就是陆炳的父亲,在兴王府当差期间,与兴王世子朱厚熜的乳母范氏,喜结连理,组建家庭,生下陆炳、陆炜两兄弟。

因此,实际年龄仅比嘉靖小三岁的陆炳,成了儿时最好的玩伴。

按照大明祖制,如无意外的话,兴王宗藩将与历任皇帝的龙子龙孙一样,可以在家问道养生,也可以在家三年抱俩,维系好宗藩内人员关系。只要不闯祸就行,这辈子就这样了。

可好运降临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刚承袭了兴王爵位的朱厚熜接到了一则重磅消息:他那从未谋面的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湖落水,惊吓过度,驾崩了!

由于朱厚照没有儿子,根据“兄终弟及”的程序,大明最高决策机构——内阁在商议后,决定以明武宗生母慈寿张太后的名义下诏,让兴王朱厚熜到北京来继承他家祖先留给他的皇位。作为兴王藩府的侍卫老班底,包括陆炳家在内的原兴王府扈从军户一律重新编入大明锦衣卫,跟着新皇帝到北京安家。

这一年,陆炳只有12岁。史书记载,“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年纪虽小,就有了鹤立鸡群的身姿。

进京之后,嘉靖分封兴王府旧人时,也少不了陆炳的份儿——直接将当时还是半大小孩的陆炳,封作了锦衣卫舍人,负责本卫事务中的抄写文书工作,算是给自己的“好兄弟”一个读书成才的机会。

就这样,在“发小”的照料下,陆炳养成了“以官舍知书,颇览文籍”的好习惯。这为其日后飞黄腾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
▲书生打扮的锦衣卫形象,来源:剧照。

嘉靖是外藩入京继承皇位,在京城内根基不深。相较于之前历任皇帝留下来的锦衣卫班底,他内心更看重那群在藩邸内整日尽职尽责的“老人”。像陆炳的父亲陆松这种有兴王府就职履历的官员,自然更受嘉靖青睐。

除了陆氏父子,兴王府的旧人王佐、陈寅等也颇受信任,并先后出任锦衣卫都指挥使,其子孙也都在锦衣卫中供职。可以说,嘉靖朝的锦衣卫就像今天的某机关大院,从老到小,大家既是工作中的上下级,也是生活中的老邻居。因此,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王佐、陈寅等人对陆炳也格外关照。王佐曾对陆炳说,要当锦衣卫老大,就一定要读书识字,精于公文,不能只是一介粗鄙武夫。


图片

嘉靖十一年(1532年),23岁的锦衣卫储备干部陆炳不负众望,一举考中了武进士。

明朝科举中的武举上承唐宋,本质上都是以收揽民间遗才为基础,“延揽英雄,广储将帅”。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可以内平祸乱,外定江山。依照惯例,所有的武科举子在考取武进士后,都得到边疆去实习、观摩,以便适应战场环境,在未来的军职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但实际上,从明朝武举诞生之日起,这种选拔将帅之才的工作就没有认真实施过。一来,从明初开始,大明军队的指挥权就归属于勋贵功臣,勋贵功臣有爵位有权力,这些皆可世袭,代代相传,无需走武举之路。二来,作为国家“暴力机构”,军队将帅兵权过大必然影响王朝统治,皇帝从骨子里也不希望武强于文。因此,即便考取武进士,获得实习观摩的机会,多半也只是以“赞画”的身份来到边疆,帮助修修城墙,写写文书,担任作战参谋类的工作,不大可能有上战场冲杀的机会。

不过,陆炳的运气就是好。当他们这届武进士到达大明军事重镇蓟州(在今河北遵化至迁西之间),以“赞画”的身份实习时,边境爆发了战事。

当时,在明朝的北方,是成吉思汗子孙统治下的蒙古大草原。因实力和土地分配不均,各部曾长期处于割据为政、四处混战的局面。在成吉思汗的这群子孙中,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后来居上,不断兼并草原各部族,成为蒙古大草原实力最强的部落首领。

嘉靖十三年(1534年),俺答汗一声令下,新一轮针对大明的南下作战打响了。不久,蒙古铁骑兵临蓟州,两军在冷觜关前展开决战。凭借着唯一一次可能立军功的机会,陆炳斩杀了一名敌人,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战功。

图片
▲进攻的蒙古骑兵,来源:网络。

战后,朝廷论功行赏,陆炳以功授封锦衣卫副千户,成为从五品官员。

在战场上立功回京两年后,陆炳的父亲陆松病逝。根据明朝规定,文、武大臣若立重大军功者,可荫其子为卫所武官,若带“世袭”字样者俱准袭。嘉靖十五年(1536年)九月,陆炳正式以陆松嫡长子的身份向朝廷提出申请,要求世袭其父生前在锦衣卫遗留下来的军职。

然而,此时的制度已经发生了改变。

随着明代军户人口的不断增多,再加上朱元璋规定的武官犯罪“罚弗及嗣”原则,导致卫所内的世袭军官有增无减。这些世袭军官,并非真正在实战中握有兵权的人,他们中更多的是只领俸禄不干活的“大闲人”。因此,嘉靖在数年前特别下旨,日后但凡无军功者仅凭技艺、勤劳乞求世袭武职,虽有“世袭”字样,也应审查取消。

正是这道圣旨,差点堵绝了陆炳的晋升通道。负责世袭军官铨叙的兵部,死活不同意让陆炳世袭其父军职,还上书要求皇帝照章办事,维护帝王权威。

哪里知道,嘉靖站出来,不顾自个儿打脸,也要给陆炳开绿灯。最终,以陆炳之父陆松生前能干、勤劳、于国有功为由,特命陆炳袭职锦衣卫指挥佥事。随后,又升陆炳为署理锦衣卫指挥使,执掌南镇抚司。

锦衣卫下设南、北两大镇抚司。北镇抚司主管诏狱,只对皇帝负责,所理案件无需经过刑部,连锦衣卫指挥使也无权过问,可谓权力通天。而南镇抚司大概相当于锦衣卫的纪检委,负责内部军匠的管理和纪律考核。问题是,锦衣卫各头头脑脑,要么是勋贵功臣子弟,要么是皇帝的亲信,南镇抚司权力虽重,却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陆炳到此就任,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嘉靖帝释放的晋升信号,一个为“发小”定制的过渡职位。

果不其然,自从执掌南镇抚司以后,陆炳的仕途就如坐了火箭一样。短短数年,凭借卫辉行宫救火、协助皇后平定壬寅宫变等数件大功,越来越受嘉靖宠幸,特旨掌锦衣卫大印,成为当时锦衣卫的“二号人物”。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闰正月,陆炳正式以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从一品)的身份执掌锦衣卫。

从此,大明锦衣卫进入陆炳时代。



图片

尽管锦衣卫老大的身份和权力,足以让朝野上下闻风丧胆,但通常执掌锦衣卫的官员,身家性命都难保。

在陆炳上任前,明朝历任锦衣卫头子除了袁彬、哈铭、牟斌等少数几人外,基本都死于皇帝的卸磨杀驴。即便是袁彬这种与明英宗有同甘共苦经历的锦衣卫头子,之后仍然遭到明英宗猜疑,被时任锦衣卫指挥使门达投入诏狱,差点丢了小命。所以,想在锦衣卫一哥的位置上,做得长久并安全着陆,当真不容易。

锦衣卫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完全听命于皇帝本人的“私人武装”。在皇帝的特旨授权下,这支私人武装,不仅负责皇帝日常起居生活的护卫工作,还可以口衔圣旨,凌驾于明朝最高司法机构刑部之上,越权办事。这必然会引起一众尊崇儒家礼法的文官的抵制。如此,锦衣卫就是历史上所描绘的肮脏暴力、阻碍朝政推行的“毒瘤”。

锦衣卫多在皇帝的指令下从事秘密抓捕任务,难免会遭受群臣非议,成为大臣与皇帝博弈的棋子,进而被迫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君王背锅,也属常事。

图片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牙牌,来源:网络。

而作为皇帝的亲信,锦衣卫头子还是名义上的御前头等带刀侍卫,需时常伴君出行。常言“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可能说错一句话,脑袋就掉地上了。

不过,凭着陆炳与嘉靖过硬的“发小”关系,此时的他,还不至于有生命危险。

由于嘉靖之前的明朝历任皇帝多利用宦官对抗朝中的文臣势力,因此,宦官掌控下的东、西两厂实际上长时间代替了锦衣卫越权办事的职能。曾经叱咤风云的锦衣卫,只能沦为东、西两厂秘密行动中的“打手”。

而嘉靖本身就是皇族旁系入继大统,对他而言,不管对于东、西两厂的宦官还是满朝文武,抑或是明武宗的亲眷,都是与他夺权的“外人”。这便造就了嘉靖与这个陌生朝堂之间彼此的不信任。

对此,陆炳明白,干好锦衣卫本职工作,就是支持嘉靖帝执政。

上任后不久,陆炳即下令扩编锦衣卫,在京城各大豪门中挑选宗族子弟充当锦衣卫校尉;又向嘉靖帝请旨,将早已荒废掉的庆寿寺遗址划归锦衣卫,作为锦衣卫缇骑的训练场所。

在陆炳的悉心调教下,锦衣卫扩编的一万多人,个个威风凛凛,出可为探子到各地或朝臣家里,刺探情报,入可为嘉靖帝扈从,提升皇家仪仗队实力。

也正因此,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明帝国遭遇庚戌之变,当蒙古俺答汗因“贡市”不满,擅自发兵,进抵京畿时,这支锦衣卫才能在关键时刻,维护京城治安,密切关注战争动向,避免明朝再度陷入“土木堡之变”后的慌张与尴尬。

只不过,陆炳这项计划并不得朝臣之心。

若按明初规定,锦衣卫核定兵员应为5000人左右。陆炳的雷厉风行和疯狂扩编,实际也加重了明朝军费开支。有官员在朝上直言:“锦衣初额官二百五员,今至千七百员,殆增八倍。”

但对陆炳的所作所为,嘉靖内心是满意的。在陆炳执掌锦衣卫期间,嘉靖已然开始试行其第一阶段的不上朝计划。如果没有陆炳及其手底下这群锦衣卫亲信的协助,他其实是很难把控好朝政方向,安心在后宫炼丹的。

针对朝臣弹劾陆炳的奏章,嘉靖并未搭理,反倒借机擢升了陆炳的官职,慰劳这名亲信兼发小的亲君之心。


图片

在陆炳的领导下,嘉靖时代的锦衣卫,职权要高于同时期的东厂。凭借着皇帝的宠信和锦衣卫的至高权柄,陆炳的声望和势力也水涨船高。

常言道,树大招风。陆炳的骤然显贵,难免给自己招来祸患,即便嘉靖内心可能一直把他当兄弟。

所以,陆炳在忠君的前提下,也给自己谋划好了后路。

嘉靖中后期,皇帝喜炼丹,也喜大臣写青词。夏言、严嵩等人当上内阁首辅,一定程度上是因青词写得好,受到嘉靖的另眼看待。面对这些手握实权的大臣,陆炳深知,明面上绝对不能与他们有密切来往的迹象。否则,聪明且多疑的嘉靖一定不会放过自己,是“兄弟”也没用。

可是,这些文官大臣往往能左右国家的大政,若不跟他们交好,他们很有可能会不厌其烦地向皇帝弹劾自己。这样,陆炳只能落得与他的前任们一样的下场。

既然不能私相授受,那结为亲家是否受此限制呢?

陆炳作出了尝试。在他的儿女亲家中,不乏严世蕃、成国公朱希忠、吏部尚书吴鹏等朝中重臣及勋贵世家。这些人有助于提升陆炳一家的政治地位,同时也起到了政治同盟的作用。在他们的帮助下,陆炳躲过了朝中一次次的明枪暗箭。

图片
▲陆炳的老亲家、内阁首辅严嵩,来源:剧照。

但仅靠联姻还不够。

若要使关系长久,还得多参与他们之间的“内部游戏”。故而,在嘉靖帝的姑丈、京山侯崔元提出要在京中增加盐税,设立“中钱”时,陆炳给予了权限范围内的协助。

风险却就此埋下。言官们要坐实陆炳图谋不轨、扰乱京师经济秩序的罪名,并上报给当时的内阁首辅夏言。

当陆炳预备好金钱礼品登门拜访时,夏言则表示一定要秉公执法,治陆炳的罪。最终,在陆炳的下跪和哀求下,夏言才放过了他。而两人之间的关系,到此也就了了。

在这件事情上,陆炳的确有僭越甚至乱政的嫌疑。但往深了想,此事或许恰是陆炳有意为之。

那个时候,嘉靖本人在言官面前风评就很一般,如果陆炳的风评比嘉靖要好,岂不是无形之中就被名誉裹挟了?陆炳也是聪明人,宁可给自己制造污点,也不想被嘉靖扣上沽名钓誉的帽子。

因此,这场风波最终演变成嘉靖出面保住陆炳,对言官的弹劾留中不发。


图片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严嵩终于取代了夏言,成为大明帝国新一任内阁首辅。

比起自己的前任,严嵩为人圆滑,为了擅权,不惜残害官员,排除异己,可以说各方面均不如夏言。但在掌权期间,无论是严嵩还是其子严世蕃,都不敢随意得罪陆炳——他们都知道,陆炳与嘉靖的关系非常铁,更何况,严嵩扳倒夏言,陆炳也是出了力的。

只不过,在陆炳心中,他自始至终都谨记,他的主人是嘉靖。即便严嵩之子严世蕃对陆炳评价颇高,称其为天下三大才子之一,陆炳也不为所动。

相反,陆炳就像是嘉靖的“眼睛”,密切注视着严家父子二人的一举一动。

为了巴结陆炳,严嵩甚至授予了陆炳铨选文武官员的权力,希望陆炳在皇帝面前多加美言。但陆炳明白自己只是嘉靖手中的“宝剑”,剑柄还在皇帝手里握着。故对严嵩父子的安排,敷衍了事。

随着嘉靖帝的“甩手掌柜”角色越演越娴熟,严嵩父子在朝中的胆子也越来越大,要贿鬻官、沽恩结客、妒贤嫉能、阴制谏官等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利用嘉靖对大臣的猜忌心理,让所有弹劾他们父子的官员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诸如杨继盛、何维柏、沈炼等人,要么下狱囚禁,要么廷杖致死。

图片

▲曾任锦衣卫经历的沈炼,来源:网络。


这个时候,陆炳的正义感被激发了出来。

每当有朝臣因弹劾严嵩而被治罪时,只要不触及皇帝的底线,陆炳都是能救就救。他的手中,曾营救过名将俞大猷、兵部尚书聂豹、礼部尚书徐阶等人。即便如沈炼这种拼死也要参倒严嵩,触及嘉靖帝底线的官员,陆炳也是看在曾经一起在锦衣卫共过事的情分上,亲自为被贬流放的沈炼送行,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沈炼保持书信往来,给予对方精神支持。


图片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二月,陆炳在任上猝死,享年51岁。

关于陆炳的死因,明末史家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编》保留了两种说法:一种以大臣流言的口气,称陆炳晚年失宠,在嘉靖帝的授意下,严嵩父子下毒杀了他;另一种说法则称陆炳在少保杨博家饮宴,酒醉暴卒。

嘉靖帝在陆炳去世后,非常悲痛,对着陆炳的画像哭泣。他要求成国公朱希忠兄弟妥善照顾其家小,并追赠陆炳“忠诚伯”,赐谥“武惠”。由此可见,沈德符的第一种说法并不成立。

至于称陆炳在少保杨博家饮宴,喝酒过量而亡,除了沈德符所言外,谈迁的《国榷》中也有记载。但奇怪的是,这些信息,在《明世宗实录》及《明史》中均没有出现。

因此,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陆炳的结局是善终。

图片
▲影视剧中的陆炳,来源:剧照。

尽管陆炳生前一直在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找平衡,并让嘉靖帝万般留恋,但其身后依旧难逃历任锦衣卫头子被清算的“魔咒”,在嘉靖之后的隆庆朝被彻底否定功绩。

当时,隆庆朝内阁首辅高拱与徐阶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政治矛盾,为扳倒徐阶,高拱将矛头对准徐阶的好友、已故“忠诚伯”陆炳。在高拱的授意下,御史张守约向隆庆帝实名揭发了陆炳,称其在嘉靖年间结纳严世蕃,图谋不轨,杀人越货,蒙蔽圣听,贪赃枉法,无恶不作。

出于政治需要,隆庆帝以贪污渎职罪,查抄了陆氏一门,并计划对陆炳开棺戮尸。

但隆庆和高拱此举,引起满朝士人强烈不满。他们发起了大明朝有史以来第一次文官集体上书替前锦衣卫指挥使求情的浪潮。

在这群求情的官员中,时为湖广按察使司副使的徐学谟给予陆炳极为中肯的评价。他说,仅凭陆炳在卫辉行宫救驾之功,就足以免其一死。况且当初陆炳执掌锦衣卫时,曾多番搭救上书弹劾的言官,这些在过往的功劳簿上都有明确记载。如今呈奏新帝要求对陆炳开棺戮尸,这群人到底安的什么心?

可惜,隆庆不为所动。

直到隆庆帝驾崩之后,万历皇帝即位,在曾受陆炳提携大恩的新任内阁首辅张居正支持下,陆氏一门才得以洗刷冤屈,恢复往日荣耀。陆炳第三子陆绎,获袭父职,授锦衣卫指挥使。

遥想陆炳在世时,权势在握,却不曾构陷一人,坚持正义,救助敢言之士。而今,终于施惠有报。

历史,对他和他的家族终归是公平的。



参考文献: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
陈久全:《陈其学传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赵浩林:《陆炳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