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通用的“逆袭之路”:从两次濒临倒闭,到再度一飞冲天

 昵称散步收藏 2021-08-16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冰 柳姗姗

“我们正在打造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要做汽车工业界的'富士康’”

“以我们现在的规模和产值,在过去需要上万员工才能完成,但我们只有2000多人”

“我们计划给员工子女办个托儿所,而且是高端的、双语的,企业拿钱给补贴……”

采访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吉宝,他似乎总有“雷人之语”——要知道,14年前,吉林通用机械(下简称“吉通”)曾两次濒临倒闭。

不过,当你真正了解了这家企业的发展势头,就会知道,李吉宝并未打逛语——如今,吉通已拥有20家分(子)、合资公司,并在欧洲控股2家企业,在慕尼黑独资成立一家研发中心,成为全球铝制品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知名供应商。

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吉林通用的“逆袭之路”:从两次濒临倒闭,到再度一飞冲天

从“能人治企”到“机制兴企”

“我们公司原是一家军工企业,制造冲锋枪,后在转型过程中失去市场,到1994年陷入全面瘫痪,职工们数月领不到工资……”吉通办公室副主任张一鸣,父亲就是老一代吉通人,对企业的历史再熟悉不过。

当年,为挽救这家老牌国企,吉林省在吉通启动全省首例民选厂长程序,经过职工13轮投票选举,该厂第一位大学生、彼时正在外脱产读研的李吉宝临危受命。重回吉通后,他带领职工先后办了13个三产公司,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汽车底盘零部件制造上。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方兴未艾,汽车又是吉林省支柱产业,仅一汽需要的零部件配套,市场规模就逾万亿……”找准了市场定位,吉通日益扭亏为盈,成功走出“死亡谷”。

2001年,41岁的李吉宝被调至另一家大型国企任董事长。然而,时隔5年,吉通再一次陷入困境,申请破产。事实证明,吉通问题显然不能只依靠“能人治企”短期拉动,必须建立起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6年,在职工们恳请下,李吉宝“三进吉通”,并按照国企改革政策,对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将企业40%的股份分给员工,建立起股权清楚,责权利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陆续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以及“现场工程师”聘任与补贴制等人才激励机制。

机制一变,天地宽。首先一个显著变化是职工干事的“精神头”上来了。以记者采访所在的吉通工业园为例,从土建、钢构,到设备安装,职工全员参与,建厂房、修围墙,一砖一瓦都是自己动手。近几年,吉通的职工们已连续建设7个工业园,占地面积突破150万平方米,超过一汽建厂初期规模,而这还仅是该集团工业园总体规划中的1/5。

“不只是全员上阵干基建,职工们还精打细算,通过学习,自己设计开发工位器具、数控机床、工人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李吉宝告诉记者,吉通所用到的生产物资,很多都是职工们自己制造的,形成了完整的“内制式”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

从“闭门造车”到“海外并购”

吉通完成改制时,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已名企云集,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杀出一条生路?

审时度势,吉通得出这样的答案:必须转型升级,走高端之路,科技之路,创新之路。

吉林通用的“逆袭之路”:从两次濒临倒闭,到再度一飞冲天

为此,吉通成立研发中心,下设10个研发分支机构,并将“轻量化产品创新”列为首个主攻目标——— 汽车每减重100kg,每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L、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5g/km——节能降耗,大势所趋,而当时国内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还基本处于空白。

方向找对了。但若能站在“先驱者”肩膀上前行,无疑比独自摸索、闭门造车的速度要快很多。2009年,李吉宝第一次带领团队成员到欧洲寻找合作伙伴。

以铝合金代替钢,是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的有效实现方案之一,德国凯撒铝制品成型技术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业内知名的铝锻汽车零部件企业。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与“较量”,最终,吉通成功收购这家企业,引进了当时全球最先进的铝锻生产线。

紧接着,抓住金融危机给欧洲企业普遍带来沉重打击的时机,吉通又先后在德国、法国以最低成本收购3家公司,并于2015年在慕尼黑注册成立海外研发中心,将欧洲高技术研发人员和国内技术人员组成团队,协同发力,与奥迪、宝马等主机厂同步开发零部件。

“通过并购,企业顺利完成铝锻、铝铸和铝铸锻毛坯技术的国产化布局,而且在吸收德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再创新创造,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使吉通的铝锻生产线超越德国技术,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铝锻生产线。”李吉宝说。

“走出去”“引进来”“再创新”,这一连串动作,有效带动了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吉通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铝合金轻量化汽车底盘配件生产基地,获得了世界各大主机厂的广泛认可,陆续成为宝马、奔驰、保时捷、凯迪拉克、日产等顶级车企的供货商。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

近万平米的车间内,听不到机器轰鸣,看不到烟尘弥漫,甚至工人也寥寥无几,只有一个个机器人在流水线前有条不紊地作业——走进吉通的厂房,眼前的景象会颠覆很多人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传统印象。

吉林通用的“逆袭之路”:从两次濒临倒闭,到再度一飞冲天

“我们已进入智能制造时代。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用机器代替人、用软件代替人、用科技代替人,是吉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李吉宝面带微笑。

在自动冲压生产线旁,一位前来检视的员工告诉记者,原来的生产线需要6人操作,而改造后的“无人化”生产线仅需一人巡查有无异常,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均大幅提高。

为全面实现“无人化”,吉通甚至建立了工业机器人研究院,立足于自主研发,开始批量生产工业机器人。2017年,吉通工业园区被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确定为“吉林中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不学习就是放弃未来”,在生产现场,一台黄色机器人的书法表演,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它所书正是在吉通随处可见的一则标语。

“创新驱动企业飞翔,吉通有大量员工的工龄超过25年,不学习,怎能跟得上企业发展?所以,我们2014年建立了培训中心,全员定期轮训,并选送骨干去国外带薪学习……”吉通副总柳跃成介绍,目前该公司2076名员工中,能编工业软件的就有1000多人,企业应用的很多软件都是工人开发的。

今年6月,吉通获评“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吉林省唯一一家,全国总共就63家。

“2021年,吉通销售收入预计可达到32亿元,15年间增长了80倍。目前,我们正向三大目标全力挺进——打造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打造完整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园。”李吉宝说,未来将继续推进吉通工业园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