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99%的人都会遇到“三年级滑坡”?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8-16

自从上了三年级,儿子的成绩由原来的前五,直接跌到二十多名

我真的有些着急,看到朋友圈的妈妈,大多也有着同样的困惑。

其实,“三年级滑坡”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早在40年前,德国心理学家就研究过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以100所幼儿园为实验对象:

50所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另外50所幼儿园以传授知识为主;

几年后,对这些儿童的综合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确定;

结果显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孩子确实有学习优势,但这种优势只能持续到小学三年级;

三年级后,他们成绩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为什么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就不行了呢?

因为在三年级以前,学习内容都非常基础,只靠记忆力就可以了;

可到了三年级,光靠记忆力就不够了,还需要举一反三的理解能力。

如果孩子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没培养好的话,就容易掉队。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很轻松度过这道坎,而有的孩子则会跌倒?

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扎实的学习基础

一位资深班主任发现,很多学生出现三年级滑坡,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成绩直接下降的原因在于基础不扎实。

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已经教会了孩子一些基础知识,父母课后再辅导一下,成绩自然不会太差,存在“吃老本”的现象。

到了三年级,知识难度开始加深,如果在之前思维能力的地基没有打牢,三年级的逻辑能力根本跟不上。

比如语文,之前阅读理解要求比较低,只需要记住简单的字、词、句就可以,而三年级由原来简单的词句向篇章过渡;

比如数学,之前主要是记忆一些计算规则,到三年级知识点明显增多,就开始考查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和联系,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年级的孩子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地基”打牢,为三年级做好准备;

而很多孩子在之前没有从幼儿园的思维模式中过渡过来,爱玩、不懂学习。

很多家长则侧重于给孩子各种刷题、背古诗、读拼音,而忽视孩子学习习惯、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之前基础不扎实的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就会觉得学习就像一座大山,难以攀越,就容易出现“掉队”现象。

良好的阅读习惯

研究发现,凡是容易出现“三年级滑坡”现象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特点:不爱阅读。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世界著名认知科学家Keith E. Stanovich提出,儿童阅读也存在“马太效应”;

他总结了大量研究发现,阅读理解能力越强,思考能力就越好,更容易理解信息内容,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相反,如果孩子的早期教育,没有重视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以后会造成长期的阅读困难和学习问题。

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父母息息相关,三年级赛道变了,不再是简单的内容,抽象的知识更需要靠阅读去提升。

重庆理科高考状元谢欣颖,拿到了726分的优秀成绩,和父母从小重视阅读是分不开的。

从谢欣颖一岁多开始,父母就开始订很多幼儿画报、绘本。女儿看不懂的时候,父母就在一边给女儿详细讲解,女儿爱上了阅读,周末总抽空去图书馆,女儿形成了高效阅读能力。

重视阅读能力的父母,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学习自然相对轻松。

专注力

知乎上有一个热帖:

别人家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做完作业就玩儿,从不上补习班,可为啥每次考试都很好?

其中一个回答扎了无数老母亲的心:

我家孩子每天做完作业就是玩儿,从不练题,我也没给她报补习班,可孩子考试成绩都很好,稳居年级前三,老师上课提问,孩子对答如流。

当别的家长问起她学习和秘诀的时候,这位妈妈说:“因为她上课的时候,非常专心,积极和老师互动,注重老师讲的知识点和分析,上课把教材都吃透了,把知识都消化了,考试的时候,才会轻松取得好成绩。”

这位母亲的话,揭示了孩子取得高分的奥秘:高度的专注力。

低年级的孩子坐不住,但是知识都是重复的,对专注力的要求不高,只要反复练习就行。

三年级的知识则成了体系,不注意听,知识前后串联不起来,一个点不懂,后面的也不明白

中国心理学研究所调查显示,我国75%的儿童存在专注力的问题。

其中,42%的孩子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60%的孩子不能坚持专注听课30分钟以上。

可见,在孩子小的时候,抓孩子的习惯比成绩更重要,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最重要的是父母的不打扰。

正如Maria Montessori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李玫瑾老师曾经也分享过一个提高专注力的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让孩子专注做一件事。


每周末训练孩子,坐在桌前做一件事,可以搭积木、画画、拼盘等。

专注力是学习的基础,越专注的孩子,吸收知识的能力越强。

内驱力

综艺节目《告诉世界我可以》,里面有一个6岁小女孩甜心。

甜心一共有10个兴趣班,英语、模特、画画……

甜心的时间被妈妈安排得满满的,上课的时候,一脸茫然,显得心不在焉。

在妈妈的高压控制下甜心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些排斥学习,也很难吸收进去新的东西。

很多妈妈和甜心的妈妈一样,给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孩子一到3年级,超前教育的弊端就显现出来,是因为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孩子学起来自然吃力,甚至厌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孩子内驱力被激发会沉浸其中,孩子在学习中会有成就感,会更愿意主动学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愿意主动克服,就不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

很多家长都明白内驱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呢?

心理学家Daniel Pink提出了内驱力的三要素:自主(Autonomy),专精(Mastery),目的(Purpose)。

自主,就是父母要学会放手,给孩子选择权;

专精,就是通过刻意练习,让孩子拥有掌控感;

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设立具体和长远的目标。

心理学家库柏·史密斯曾经做过一个很著名的“梦想与结果”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人员分别在远处和近处设立了目标,让孩子们进行投球,并提前设想自己将要得到的分数。

实验结果更让人惊讶,那些在最初选择了远处目标的孩子,最后的得分都很高;

而那些选择了近处目标的孩子,分数比预想得还低。

这个实验说明:长远目标在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当孩子有了学习兴趣,自然不会厌学。

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说,


我们留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是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

同时,让他们明白:想要梦想成真,需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样的努力。

总之,如果做到以上几点,你会发现,“三年级现象”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种,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美好想象;

给他们的内驱力续航,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