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突增地确诊数量,看防疫数据

 思维观察员 2021-08-17

*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致敬!

早上看到“湖北较上日新增病例14840例”,着实为之一惊,前几天还是3000左右的每日新增,而且是全国数据,今天仅湖北一省竟是之前全国的5倍,难不成大爆发了?!

赶紧再找报道,得弄清到底是咋回事。

-01-

最先看到的是湖北卫健委公布的信息,见下图—— 

信息表明:[湖北省的病例诊断分类中增加“临床诊断”],目的在于:[以便患者能及早按照确诊病例接受规范化治疗,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并且从2月13日起:[湖北将临床病例数纳入确诊病例数进行公布]。于是,今天看到公布的湖北省确诊病例数就出现了突增,同时也可以看到疑似病例数出现大幅度降低。

怎么理解这个数据变化现象呢?

简单地说就是把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的病例划归到了确诊病例里面,从数据变化来看即是:确诊病例数增加,疑似病例数减少,两者数量增减的幅度大体一直,此次湖北新增确诊病例14840例中,含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而疑似病例相对之前统计减少13332例(每日新增疑似病例,归新增数据)

具体医学统计层面的操作为:对疑似病例只要拍了CT,发现有新冠肺炎肺部病变特征,在没有核酸检测的情况下,就可判为临床诊断病例。

-02-

从当前疫情控制层面来看,划分临床诊断种类及数据的变化,不影响整体的防疫对策。政府之前是如何指挥防疫的,现在还怎么做;大众之前是如何自我防护的,现在仍继续加强。

需要做出响应的是医务工作者,有益于对新冠肺炎患者多一个判断。以前确诊病例的判断流程,先是根据发热、咳嗽、憋气的症状进行诊疗;其次询问流行病学史或者感染者接触史,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医学隔离及观察;再次根据隔离期间临床反馈,判断是否进行CT影像观察;之后再通过核酸检测,才能最终确定该疑似病例是否被感染。

这是严谨地的医学诊断流程,一个患者只有被确诊了才会进入系统化规范化治疗。此次的调整,扩大了进入系统化规范化治疗的范围,只要CT影像显示病症即可进行,不用非得等到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才进行。符合“早发现、早治疗”的防疫指导口号。

对于患者而言,避免了过多的确诊等待,能及早接受系统化规范化治疗,增加了自身的康复成功率。这样调整的效果,可以在后期每日治愈人数增幅上体现出来。

-03-

此次对疑似病例做了分类,并归总到了确诊病例数量里。数据上的改变对应着医疗行动的变化,更多疑似病例经过临床确诊即可开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治疗,由此可以看出两点:一方面,体现的是政府对“治”方面的目的尽快达成决心;另一方面,体现了各省对口支援的医疗资源已就位,能支持大量患者同时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治疗。

这里也得有个认识数据是客观的,解读往往带有主观倾向。上面体现的两点即为一种主观解读。同样的,为了使大家不必惊慌,给出每日死亡病例的同时,必然展示每日治愈病例数量。它们两者不管是每日增加数量,还是累计数量,治愈病例一定远远高于死亡病例。给大家以信心,严阵以待全力以赴地做好防疫工作。

在近一段时间,各类数据每日增量持续控制在某一区间内,大家习以为然,甚至有种“疫情被控制住了”的满足感,如果不是强制封路,这都跑出去了。今天突然地确诊数据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外围的防疫重视度加强,继续保持严谨细致的防疫。这也是数据的防疫功能所在。

-04-

增加了诊断病例分类,部分疑似病例向确诊病例划归。这些数据的变化,反应的是“”方面——对发现、暴露出来的患者的治疗——目的的达成。对于“”方面我们更关心的数据应是疑似病例的每日增加数,防疫工作的核心是发现并制止无症状感染者再次将病毒传播出去。

如果从防疫一开始,采取了有效措施——对病毒再度传播进行了阻隔,效果反应在数据上即是:新增疑似病例的数量降低或趋于平稳。被列为“疑似病例”的人数减少了,观察并成为诊断病例及确诊病例的基数就会减少,那么充足的医疗资源分配给对应的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治愈效果必然提升。

“防”使得新增患者从源头减少,“治”使得患者尽可能地得到治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若防疫阻击战取得胜利,这些数据的显示一定是:疑似病例连续14天无新增加(原有疑似病例,一部分归于诊断病例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治疗,另一部分解除医学隔离回归常规生活)治愈病例数量+恒定的死亡病例数量+少部分还在接受治疗的确诊病例=之前累计的确诊病例数量

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客观的防疫效果和状态,对其做正确地解读和展示也同样重要。

-05-

数据是用来参考的,参考的前提是对其代表的事实定义有个了解,之后再通过逻辑关联,做出适合地解释。

一切的过去凭解释,包括昨天;一切的未来靠故事,不止明天。

客观的数据给出来了,对其解释也有了,而对于疫情的战胜,要充满信心和希望——那时,春暖花正开,呼朋引伴陌上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