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子用一根绳子,解了邾氏全族被诛的困境

 思维观察员 2021-08-17

01.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邾石夫阴谋作乱,被齐宣王杀掉了。

但齐宣王仍不放心,准备连坐,杀尽他的全族。

邾石夫的族人很多,大家人心惶惶,聚在一起想对策。

如果大王坚持“阴谋作乱者全族连坐”,那么族人被连坐就成了必然,我们都完蛋。

必须得让大王改变这个观点。

故事的开篇含有两个演绎推理,关于邾石夫——

大前提:阴谋作乱者,斩

小前提:邾石夫阴谋作乱

------------

结论:邾石夫当斩

邾石夫自作自受,为自己的行为埋单,死有应得。

然而对邾石夫全族连坐的考虑——

大前提:阴谋作乱者,全族连坐

小前提:邾石夫阴谋作乱

------------

结论:邾石夫全族连坐

邾石夫的族人觉得冤枉,如果不想被连坐,就得找办法使上面“族人连坐”的结论不成立。

一个推理的结论要成立,有两个条件:推理符合逻辑、前提为真。

这里齐宣王和众人的推理是符合逻辑的,只能从前提为假,来使结论不成立。

小前提“邾石夫阴谋作乱”是既定事实,为真;

剩下的只能从大前提“阴谋作乱者,全族连坐”下手,如果证实它为假,则结论为假,全族或可得救。 

02.

那么谁去更能说服大王呢?

有人提出,去求助艾子。别人的话大王听不进去,智慧的艾子深受大王信任,他的话大王兴许能听进去。

于是全族代表找到了艾子,说明来意。

艾子听完,考虑到邾氏全族人口众多,其中也不乏国之要臣,若大王下令全族连坐,难免引起国内混乱,殃及百姓……便欣然答应了下来。

邾氏族人是聪明的,他们知道要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必须先得接近他,若是他信任的人去说服,回更有效。

这里他们应用的推理为——

人们容易听他所信任的人的建议

艾子是大王信任的人

------------

所以,大王容易听艾子的建议

除了大王信任艾子容易听他的建议之外,还有两点理由:

其一艾子可以接近大王,说得上话;其二他不是利害相关者,说辞更可信。

邾氏族人这个自救的算盘打得不错。

对于艾子而言,他对此事的思考,也是智慧。如果大王下令全族连坐,就有可能逼迫邾氏族人联合反叛,推理如下——

或者坐等全族连坐必死

或者全族联合反抗可能死也可能

不愿坐等全族连坐,必死

------------

所以,全族联合反抗,可能死也可能活

为了避免大规模叛乱的发生,为百姓计也为国家计,艾子欣然答应前去进谏,以改变大王“阴谋作乱者全族连坐”的观念。

03.

艾子进宫之前,要求邾氏族人找根绳子。

邾氏族人不解,但也不便深问,按要求找了一根绳子给了艾子,就回去了。

艾子把绳子揣在怀里,去见齐宣王。

说到:邾石夫谋反叛乱,大王杀掉他,实属应该。只是,他的族人没参与,您要是把他们都连坐,这与仁德君王不符。

齐宣王:这不是本王的意思,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政典》说了'凡与叛乱同宗族者,连坐,不赦’。

艾子取出绳子:大王这根绳子给您,请您处置自己吧,免得有违法律。

齐宣王不解:为何?

艾子:公子巫曾以邯郸叛降秦国,他是大王的至亲,大王也就成了叛臣的宗族,遵照《政典》大王也应当被连坐问罪。

齐宣王一时语塞,公子巫叛国属实,与他是宗族也不假。

艾子紧跟着说:对于邾氏族人,我也知道大王是出于担忧,不得不如此考虑……

没等艾子说完,齐宣王起身说到:艾先生,不用再说了,我这就赦免他们。

智慧的艾子故意回避了可能“被迫反叛”的推测,防止问题扩大。仅以事实来让齐宣王自己改变先前的观念。具体推理如下——

阴谋作乱者,全族连坐

公子巫叛国(阴谋作乱)

------------

公子巫全族连坐

大王与公子巫同宗同族

------------

所以,大王当被连坐

再一看,大王安然无事,活得好好的,则上面结论不符合事实,为假。

已知这个推理过程符合逻辑,前提“公子巫叛国”符合事实,为真。

此时唯有前提“阴谋作乱者,全族连坐”为假,才匹配结论为假的情形。

如此,应用到邾石夫事件中,结论“邾氏族人当被连坐”为假,即不符合事实,那么事实就应该是“邾氏族人不用被连坐”。

齐宣王经过这一番思考,最终下令赦免了邾氏族人。

# 推荐 

苏轼以食言的代价换得一方百姓免受磨难

年羹尧大将军竟被抓来的叛军幕僚给套路了

国王要对一囚犯处以死刑,最终却不得不赦免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