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樵夫也会听琴?伯牙以貌取人识子期

 思维观察员 2021-08-17

01.

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弹得一手好琴。

一次探亲回国,路过汉阳江口,见到雨过天晴,来了兴致,开囊取琴,意境流转,弹奏了一曲。

抬眼发现,有人在树丛后偷听,大喝一声:何人?

一男人走了出来:我是一个樵夫,路过这里听到了琴声,就停了下来,站在这边听琴

俞伯牙大笑:一个打柴的人,也敢称“听琴’!那我刚才弹的是什么?

樵夫说道:《孔仲尼叹颜回》

这里上大夫俞伯牙,也是一个以人为据的人,犯了诉诸人身的逻辑谬误。

错误推理——

因为这个男人是樵夫,所以他不可能懂琴。

因为“樵夫”的身份,就做出他一定不懂琴,毕竟琴是文人、墨客、士大夫……这些“高雅的”人玩的东西。

虽然玩琴和社会身份、职业会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它们并非是必然地因果,所以俞伯牙的这个“推断”,就成了诉诸人身的谬误,是错误的。 

02.

听到回答,俞伯牙先惊后喜,邀他上船细聊。

走近再看,这位樵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肩背扁担、手拿板斧、脚踏芒鞋。

这装束,俞伯牙皱眉心想:实打实的山村樵夫,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懂琴的人,他又能懂什么?会听什么?

因此没问姓名,也没叫仆人端茶。

却提了一连串和琴曲相关的问题来考验这位樵夫。

不曾想,这位樵夫对答如流、如数家珍。

俞伯牙虽惊讶,但仍半信半疑,认为他只是记问之学,并非真才实学

俞大人还是不愿意相信“樵夫能懂琴”,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根据他自己的判断,以貌取人的判断“樵夫不会懂琴”。

此时他把自己陷入到了一个矛盾中——

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踏芒鞋的樵夫不会懂琴

对琴曲知识对答如流、如数家珍的樵夫确实懂琴

矛盾呈现为——

樵夫不会懂琴vs樵夫确实懂琴

A和-A,必定一真一假。

到底哪个真?俞伯牙也拿不定主意了。

03.

俞大人有点小纠结,稍作沉思。

心里想着巍峨高山,指间琴声随起。

他刚停手,樵夫就感叹:太好了!简直像座巍峨高山屹立于眼前!

俞大人不答,又凝神一会。

心里想着浩浩荡荡的江水,琴声再起。

琴音刚落,樵夫就赞美道:妙极了!琴声宛如浩荡江水奔流不息!

俞大人大惊,推琴而起,与樵夫行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

刚刚我以貌取人,还望先生见谅,敢问先生高名尊姓?

樵夫拱手:鄙人姓钟,名徽,字子期。

伯牙回礼:是钟子期先生。下官俞瑞。

钟子期:原来是伯牙大人。

这下俞大人才算服气。

先前的纠结、不信任,原因在于支持“樵夫懂琴”这一结论可信度的论据不足。

于是他继续通过推理,推导可信论据——

懂琴的人能听出琴声中的意象(高山流水)

樵夫听出了我琴声中的高山流水

------------

所以,这位樵夫懂琴

不仅懂,而且还是个高手。

我意念所指,成了琴声,他寻音而至,便懂了我的意念所指。

高手,高手,钟子期是高手,俞大人赶紧为先前的失礼赔罪,并以礼相待。 

04.

至此,两人成为知音。

过了几年,伯牙抱琴去看望钟子期。不料,钟子期已经去世。

俞伯牙得之后悲痛不已,知音已逝,弹琴还有何趣,举琴砸向了路边青石,碎裂了。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此后,俞伯牙终身未弹琴。

# 推荐——

墨子与鲁班沙盘推演,止楚攻宋

邹忌以己巧比,成功劝说齐王广开言路

艾子用一根绳子,解了邾氏全族被诛的困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