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良铎教授基于肝胃不和辨治慢性胃炎经验初探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8-17

研究背景: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通常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高发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居各型胃病之首。慢性胃炎临床可无特异性表现,部分病人可仅仅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诊断主要依赖胃镜及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其病情轻重程度与症状不一定符合。其中萎缩性胃炎常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肠化和异型增生属于胃癌前病变,而胃癌又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和死亡率的第三位。西医治疗多以对症处理为主,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更是局限,主要为杀Hp治疗,但杀Hp同时有时常常不能缓解症状,或产生Hp耐药。而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等脾胃病的疗效确切,包括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因此研究和挖掘治疗慢性胃炎的方药具有重大意义。研究目的:姜良铎教授,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温病学家郭谦享教授以及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并获中国首届中医博士学位。也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病、呼吸热病、中医急重证,对脾胃病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姜老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颇佳,故本文从姜老师治疗慢性胃炎的门诊病例入手,分析和总结姜老师对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总结探讨其用药经验,探索名老中医治疗经验。研究方法:1.通过对121张首诊处方建立121个原始数据库,运用EXCEL软件从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功效分类上来进行统计。


2.总结姜老师从肝胃不和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从病例分析中深入体会姜老师治疗经验,力求全面反应姜老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独特的诊疗经验。研究结果:


1.根据频次统计,姜老治疗慢性胃炎最常用的药物为枳壳、枳实、白芍、赤芍、黄连、柴胡、吴茱萸,理气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枳壳、枳实、苏梗、九香虫;


补虚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芍药、白术(生白术)、当归;活血化瘀药常用三七、元胡、丹参;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黄连、黄芩、生石膏,泻下常用熟大黄、芒硝,从药性、味统计中可以看出,姜老运用药物以性偏温药物最多,达44.7%,其次是寒性药物38.9%,和平性药物10.8%,多用带苦味和带辛味的药物。


进一步分析总结了姜老师常用的药物、药对、角药、常用方,姜老师治疗胃病初起,肝胃不和,胃失通降,气机壅滞,


常用药物最基础的组合为苏梗、苏子、枳壳:但一般临床上慢性胃炎来就诊的患者多患病日久,气滞较重,从用药频次分析中统计出来的基本药物组合为枳壳、枳实、瓜蒌也可看出;偏胃气不降甚者加砂仁、沉香,旋覆花、代赭石;偏腑气不通甚者加瓜蒌、熟大黄、芒硝、生大黄;偏肝气郁不舒者加生麦芽;偏肝气郁气逆者加香橼、佛手、香附、白蒺藜,更甚者加青陈皮、柴胡;郁而有热者加川楝子泄肝,郁而化火者加炒栀子、黄连、黄芩;胃热甚加生石膏;热伤津液用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而不伤阴;热扰心神加莲子心、珍珠粉;

反酸甚者者乌贝散加减;有瘀者九香虫、刺猬皮,瘀甚者三七、全蝎;瘀而有热者丹参、郁金;瘀而积滞者加鸡内金;瘀而痛者常加金铃子散、失笑散;热伤胃津常加石斛、沙参、百合;气阴两虚常用仙鹤草、功劳叶平补气阴;肝阳偏亢常加羚羊角、天麻、磁石、龙骨、牡蛎;兼脾虚者常加白术、党参健脾益气,湿甚者常加藿香、佩兰、茯苓;治疗整体兼顾寒热平调,寒热反佐,如用温热药时常配伍一味黄连,用寒凉药时常配伍少量吴茱萸、干姜。


2.分析姜老师肝胃不和的理论。认为姜老师“肝胃不和”是基于肝胃相关理论从肝论治胃病的全过程,肝胃不和既为病因病机又包含以肝胃不和为病因病机的证治。并对从肝胃不和论治慢性胃炎的常见证治进行了经验总结。而通过对慢性胃炎病案或慢性胃炎伴胃溃疡、胃息肉及胃痛、胃胀的病例的分析与学习,更深入的体会慢性胃炎及胃系常见表现的证治,并以供日后的参考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