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我的初中是这样念完的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8-17

我的初中是这样念完的

作者/孟宪洲

初中时期的校址

什么样的年代,就有什么样的产物。我的初中生活可算是五彩斑澜,丰富多彩了。

1974年下元(当地人都是叫下元,叶县官方称“夏元”、“夏园”)小学毕业,那时候还不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上了六年,我们五年级小学毕业升入保安联中。所谓联中,就是几个行政村划一个片,当时保安公社,应该四所联中吧!保安联中集结了保安一、二、三大队、花阳、下元、大王庄等大队,另有寨后联中、圪垱店联中、柳庄联中三所。保安联中设在清朝时期山西、陕西客商捐资兴建的山陕会馆这个旧址。山陕会馆俗称“山陕庙”,有两个年级四个班级的学生,一(1)、一(2)、二(1)、二(2)。座西朝东是过去敬奉祖师爷的大堂,大堂两侧有耳房,座北朝南是厢房,房屋好像也有20多间的样子,每班学生也在50人以上。我被编到一(2)班,当时校长是圪垱店的童建之,班主任是田桂林,这个学校离家应该有四五华里路吧!

学校没有食堂,全部是走读生,而且还有早自习,每天早上应该在五点多钟便起床,与村上的同龄族人结伴去学校上早自习。常常黑咕隆咚的,加上学校校址办学前就是被当地老百姓建成了庙宇,更显得它的阴森和恐怖,加上庙的东北侧,有一处乱葬坟茔墓地,每天早上去上早自习课,都有一种莫名的胆怯,浑身几乎要起鸡皮圪塔似的,直到一年后离开学校,那种感觉从没消失过。

当时“文革”并没有结束,学生学习的秩序没有恢复到正常化,老师不愿管,甚至不想管的现象依然存在。于是乎一些害群之马百般地捣乱。

如果下课了你还在那里学习,那是会挨骂的,是会遭到攻击的。勤学是在小学养成的习惯,不敢懈怠。可是,没用,你学习勤奋,受到老师的表扬还会招来横祸的。

这不,我受了几次老师的表扬,保安街上的几个赖皮学生仗着是街上的,我们是乡下的,便百般的讽刺挖苦你,更有甚者,会挑选你在前边走的时候,后边坷垃石头蛋就会从地上飞来,如果你不飞快躲闪,脚跟可能有被击中,这种现象也不是一次两次。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伯父为了雨天让我不淋雨,买了一把桐油油漆、橙黄发亮的大布雨伞,那天放在座位一侧的墙壁边,谁知趁我下课到教室外的空档,他们竟然用刀子划了一道两三厘米的口子。

这下惹怒了我,我斗不过他们,便去校长那里告状,校长把他们叫去严厉地批评了他们,但为时不长,他们在班里又嚣张起来,见怪不怪,连老师他们都敢挑逗,何况一个乡下孩子呢?

班主任田桂林脾气柔和,语言不多,这便成了他们的攻击对象。田老师正在认真地板书,他们却用小坷垃蛋照老师后背掷去,气得田老师快要吐血,硬是拿他们没办法。但是他们也是看人下菜碟,脾气厉害的数学老师杨伟民,他们就不敢惹,惹急了,抓住他们就扔到院里去了。这一批孩子的名字至今我还能背上几个:范国、牛青坡、许青坡、许顺德等,但是阴差阳错,后来到高中竟然又和他们做了一次同学,到高中那可不一样了,他们再也没敢斩露过头角。再后来参加了工作都是街坊邻居,当然还是好同学、好朋友了,情谊依然是深厚的,毕了业才知道同学情深似海,孩童时代毕竟不明事理,谁还会计较初中那些不愉快的事儿。但是也正是这样的风气,潜移默化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也没了小学学习的那种劲头了,我的功课也一落千丈。

初中时期的校舍

1975年秋,正值假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洪雨,改变了我的初中生活。我们大队也要办中学了,叫什么“五七茶中”,名字新颖响亮,这无疑又是时代的产物。

下元大队标准的丘陵地带,村西有数千亩荒山,当时保安公社不知哪位当权派要在荒山上种茶,动用了全村的劳力,上山开荒,开荒种茶,漫山遍野,红旗招展。我们从保安联中撤回到白龙潭水库边上的一座破房里,开始了读初二的生涯,说的是读书,实际每周也上不了三天课,每周要扛着铁锹去山上开荒种茶,后来为了解决校舍问题,让老师铲坯,学生拉纤。所谓铲坯,就是在草地上用专用的切刀,划成30公分左右长,20公分左右宽的格子,再用同样大的铲子,由绳子绑在铲子距地面10公分处,一人操作,两三人拉绳子,用力不大,一次一块坯铲出来后晾晒,晒干了,学校动员学生从家里拉来架子车,一车一车地拉到白龙潭水库的北侧,茅茅山山坡下新校校址,等大队派人,砌墙建新教室。

教室盖起了,我们这班学生也该毕业了。这学期就是这样伴随着开山种茶,自力更生建新校度完的,十四五岁的孩子干了成年人的话,并被老师不断的鼓励和表彰累得满身是汗,常常筋疲力尽,我们这批人过早地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体力劳动,使我们的成长受到阻碍。

这所学校好像也就那么昙花一现,一两年的光景就夭折了。山上的茶是种成了,也看见了加工的茶叶,但上世纪八十年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这些漫天遍野,煞是喜人的茶树很快被扫荡一空,它完成了它该有的使命,这段经历将永远躺在保安镇下元村的史记里,我们两年的初中生活在苦涩中艰难地度了过去……

去年我和诗友李建设、赵广根、孔祥鹤等在去保安采风回来途中又去凭吊了我初中一年级的老校址,这所曾经的学校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又还原了它的原貌,山陕会馆又经过复修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善男信女又供奉起祖师爷、土地爷,香烟飘渺,佛尘又起,不过,当年我的教室除了外墙被白灰粉刷一遍外,其它几乎原封没动。


作者介绍

       孟宪洲,亚圣孟子第七十二代嫡孙。笔名:丑牛,号:黄城山居士,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二出生,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高级书法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河南省黄庭坚书法艺术研习院院长,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平顶山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叶县政协委员。

      从事书法创作40余年,参加过全国、国际书画大赛百余次,在泰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2016年12月在湖南长沙举办了首届个人书法展,成为第二位在湘办展成功的中原书法家。之后参加了北京、徐州、绍兴等地举办的国内、国际书画展,均获殊荣,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香港华人台等2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当代最具影响力书法家”、“中国百杰书法家”、“世界儒学书法大师”等资格称号。有大量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商家、友人收藏。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
河南孝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河南智泰实业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