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大运河时空 2021-08-17

2021年夏季,作为海河流域上游漳河、卫河发源地,河南省西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的太行山区连降暴雨、大暴雨,河南省北部一带很多地方都受到洪水的侵袭。这时的媒体上出现的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卫河、漳河、卫运河、漳卫河交汇处、四女寺水利枢纽等等。

在往期的文章里,《大运河时空》就卫河、漳河、卫运河、漳卫河交汇处的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村等已经用了不少的笔墨来介绍了,本文重点介绍一下四女寺水利枢纽。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卫河和漳河在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村交汇之后,开始被称为“卫运河”,据《馆陶县水利志》记载:“卫运河1946年由冀南区卫运河河务局定名”。卫运河今天是山东省、河北省两省东南段的界河,从馆陶徐万仓村开始至德州四女寺结束,共155.6公里(某些资料为157公里),然后汇入了南运河。

先来说一下“四女寺”之名的来历

四女寺今天属于山东省武城县管辖,但是在历史上却属于恩县。据清朝《恩县志》记载,在汉朝时有姓傅的一位老人育有四女,这四个女儿发誓共同侍奉老人不出嫁,并且在住处遍插槐树苗,后来就在这里形成了寺庙。而四女最终“博通经史,日后登仙”,学问做得非常大,后来又成为了仙人。为纪念这“四女”,这里就被称为四女树或者四女寺。“四女树”在古代志书和地图上多见,今天多称为“四女寺”。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清朝《恩县志》中的四女传节选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清朝末年恩县的地图,红圈处为四女寺

再来介绍一条河,或者说是一条半河

今天之所以四女寺比较出名,是因为它是一个水利枢纽的所在地。之所以称为“枢纽”如果仅仅大运河一条河也称不上,需要两条以上的河流共同发挥作用才可以。这个枢纽除了运河之外,还有另外一条河,或者是另外“一条半”河。

这条河就是“四女寺减河”。四女寺减河在1968年漳卫河中下游扩大治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被定名为漳卫新河。

虽然听着“减河”这样的名字显得不像正规的河流,并且还有“新河”一词让这条河给人感觉是新的,并不算古老。其实这条河的下段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禹河之图,及北播的“九河”,红线所示为鬲津河

《尚书·禹贡》“导河”记载,当时的黄河流至今天河北平原中部后,“北播为九河”。这九条河不同的史籍中说法不一。其中《尔雅·释水》为: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絮、钩盘、鬲津九条河。其实“九”之数在古代往往有“最”“极”的意思,表示数量极大、极多,因此“九河”不一定就只是九条河,而是黄河下游众多岔流的总称。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九河”区域

其中,黄河“九河”之中的“鬲津”河,是最南端的一条河,也就是四女填充减河的前身。据《汉书·沟洫志》记载,九河中最南一条即鬲津,故道在西汉鬲县(今山东平原西北)附近,东流入海。1979年出版的《新华字典》(第五版)解释:“鬲津河,古水名,旧名四女寺减河,即今漳卫新河。”鬲津河本来与运河是两条河,并不相接。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1855四省運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圖中四女寺及滚水坝

在明朝为了弥补卫河水量的不足,确保漕运通道畅通,就把漳河改道引入卫河。虽然水量有所保证,但是却又因为漳河、卫河受季节性影响较强,雨季容易造成泛滥、决堤,旱季则又水量不足,而作为漕运的通道又需要水流平稳。于是明永乐十年(1412年)就开挖了四女寺减河,把运河与古老的鬲津河相接,最初的减河口在德州西北。弘治三年(1490年)四女寺减河的上口移到了四女寺,还同时建设了“堰”也就是减水闸,用来控制泄洪流量。这样的结构就可以通过减河与减水闸综合使用来控制运河水量:

漳卫河上游来水量大时就控制多余水流入减河,如果上游来水较少,就需要用减水闸来蓄水增加运河水量利于漕运。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1877年抢修运河图的四女寺滚水坝段

理想很好,但是由于古代技术力量、技术条件以及建筑物料的落后,减河、减水闸需要年年进行维护、重修才能保证使用。到了清朝初年,四女寺减河“淤塞已平”、减水闸“闸座废坏不修”。造成了山东、直隶一带运河经常泛滥。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女寺减水闸重建,不久又复淤废。雍正四年至雍正八年(1730年),又对河道进行疏浚、将原减水闸改建为滚水坝,“宽八丈,坝脊高河底一丈一尺”。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因泄水不畅,“将坝展宽四丈,落低一尺六寸。二十八年又展宽十二丈,共计10孔,各孔间有矶心(消力墩)。”当时挑挖的河段长“二千五百二十五丈”,至九龙庙入老黄河(鬲津河)。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1884年全漕运道图中的四女寺段

虽然在明清两代对四女寺减河多次维修,但主要力量都集中在了河头的工程,河道维修只限于上游十余里,下游四百余里则不设堤防,河水漫流,起不到减河的作用,至光绪年间,全部淤废。民国年间减河“入口处仍遗有砌石之溢流堰残迹,但淤塞几乎不能应用,河身亦变成旱田而无减河之价值”。民国13年(1924年)下泄洪水最大流量仅每秒6立方米。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1886山东运河全图中的四女寺段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重新疏浚了河道,设计分泄流量每秒55立方米;1956年再次进行治理,挖河、筑堤206公里,设计行洪流量每秒400立方米;1957~1958年治理时,兴建了四女寺水利枢纽,沿河还修建30座木桥,挖河、筑堤,完成土方4121万立方米,设计行洪流量每秒850立方米,校核流量每秒1230立方米。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1950年和1962年地图上四女寺段的对比

漳卫新河自四女寺枢纽进洪闸,流经德州、平原、陵县、宁津、乐陵、庆云、无棣7县市,于无棣县海丰入渤海。长244公里(含岔河长43.5公里),流域面积3144平方公里。

了解完这一条河,再来看一下“半条河”

这“半条河”是在四女寺减河北侧于1972年漳卫河中下游扩大治理时开挖的“岔河”,岔河是四女寺减河的分支,从四女寺开始,至吴桥县大王铺重新入四女寺减河,全长43.5公里,因此本文称之为“半条河”,其设计行洪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与此同时将四女寺减河扩挖、筑堤,设计行洪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经过此次治理后,四女寺减河、岔河及合流后河道统称漳卫新河。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岔河开挖前后的卫星图对比

之所以开挖这条“岔河”,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原漳卫新河自四女寺枢纽至大王铺一段,因河道地形受限,没有继续开挖的空间,特别是已建成的泄洪闸,是按承泄洪水每秒1500立方米建设的,无法继续扩大流量。

最后说一下四女寺水利枢纽

据官方的介绍,四女寺枢纽工程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武城县和河北省故城县的两省三县(区)交界处,是漳卫南运河中下游的主要控制工程。其上游接卫运河,下游分别接漳卫新河与南运河,由漳卫新河南进洪闸、北进洪闸和南运河节制闸及船闸组成。该工程是一座既能防洪除涝,又能航运灌溉输水的大型水利设施,是京沪铁路及下游广大地区的重要屏障。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这个水利枢纽的作用已经十分明确:在古代,是为了保障漕运,以及京师、天津方面的防洪的需要;而今天,由于黄河以北的大运河已经断航,上游也极为稀少,则更主要是用于控制汛期通过漳卫新河向渤海下泄洪水,以保证重要铁路线、北京和天津等大城市安全。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这个水利枢纽的结构是这样的,有3个控制水流的闸:控制通往漳卫新河的南进洪闸、控制通往岔河的北进洪闸、控制通往南运河的南运河节制闸。还有一个供航运的长252.5米船闸,可通过400-1000吨船队,钢筋混凝土结构。

汛期,冀鲁两省交界一带多次提及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是什么情况

水流下泄的三个通道

从漳河、卫河的上游来水,通过南进洪闸就可以流入漳卫新河;通过北进洪闸可以入岔河,经过德州市区后在吴桥大王铺重新汇入漳卫新河;通过南运河节制闸可以入南运河,最终在天津汇入海河后入海。如果有一天从河南开始向天津通航,四女寺枢纽的船闸就可发挥作用了。这一天不知道何时才可到来。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