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刘同福‖在那遥远的地方(主播:苡子)

 昵称70808387 2021-08-17

在那遥远的地方

文图:刘同福

主播:苡子


金银滩,青海湖北岸一片海拔3210米的美丽草原,曾因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而成为令人向往的浪漫之地。但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金银滩”却在地图上悄然消失了,那里很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在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曾多次威胁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为了应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毛主席和党中央果断决定,举全国之力研制我们自己的核武器。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选址,经过多处考察比较,最终选定了金银滩。金银滩草原地处祁连山南麓,四面环山,水草丰美,盛夏时节,金银露梅竞相开放,因此便有了“金银滩”这个美丽的名字,王洛宾就是在这里触发灵感,创作了那首久唱不衰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金银滩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后,当地6000牧民和15万多只牛羊仅用10天时间,就全部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草原。从1958年开始,来自全国的大批建设者和科研人员云集这里,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在很短的时间里,一座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代号为221厂的核基地就拔地而起。从此,众多“隐姓埋名人”就在这里干起了“惊天动地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1964年6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并顺利运抵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上空腾起了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声巨响,彻底击败了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赢得了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两年后,我国第一颗氢弹也在这里研制成功。之后又成功装配了16次核爆成品,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经过30年的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综合性、高技术生产基地矗立在金银滩草原上。1987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表明我国对待核武器的态度,决定撤销221厂。1995年5月15日,221基地全面退役。这座封闭了30多年的军事禁区,转身成为新兴的高原小城,成为青海最独特的一道风景。



从去年年底开始,为迎接中国共产党,中国保密协会组织编撰红色保密故事丛书,我应邀参加了山东卷《印迹》和国家精选版《护航百年》的编审工作。两部书的书稿大部分是讲述中国革命先驱和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革命群众为保守党的机密,夺取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动人故事。少量涉及建国后的故事,最让我动情的,就是讲述那些两弹一星科研人员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篇章,那些闪光的名字和生动的事迹,常让我心潮起伏,久难平静。前不久去青海,朋友安排的一项行程,就是参观金银滩原子城,这正合了我要探寻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追寻那些奋斗者足迹的心愿。

在金银滩原子城,先是参观已经解密的221基地地下指挥所。这个指挥所位于海北州矿区邮电局院内,是个为防止空袭而备用的指挥中心。地下指挥所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是一个以通信支撑和保障为基础的地下掩体。我们顺着层层阶梯到达指挥所的心脏地带,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厚实的铁门,据讲解员介绍,这个铁门至少有三吨半重,最厚的部位有30多厘米。穿过厚实的铁门,里面分别设置了载波室、配线室、通风室、指挥室、发电机房、人工交换室和电报室等,当年这里可以随时直通中央“一号首长”。参观了地下指挥所后,我们就直奔研制试验工厂。在翠绿的金银滩草原上,那些几十年前的建筑默默地伫立在那里,那低矮狭小的工作间,那简单的技术设备,很难想象威震世界的原子弹氢弹,就是在这里研发制造出来的。那轰爆试验场的一个个观察孔,厚厚钢板上的道道弹痕,还在告知人们研制工作的极度危险。这里的许多研发人员,和炸药雷管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们每一天都可能与死神相撞。


参观221基地,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老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牺牲奉献的事迹。王淦昌,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61年改名“王京”,隐姓埋名17年,在金银滩开展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从1961年到1978年,这个杰出科学家的名字,在世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再也没有出现过。郭永怀,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与王淦昌、彭桓武成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1968年12月5日,他带着重要数据回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发现他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那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除了这些著名的科学家,还有很多默默的奉献者。当年的221厂与世隔绝,这里的人对外联络从来不用真实姓名,而是一个个没有温度的代号。有对夫妇在北京结婚后不久,都被调去了221厂,但互相都对对方保密,直到几年后的一天,他们在矿区的大街上看到了对方,才发现原来他们工作的地方只有几十米的距离。高级工程师侯清仁,基地撤销后就回到了湖南郴州老家,隐居26年无人知道他的经历,直到有记者根据组织上提供的线索找到他采访,人们才知道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老人,竟是一位“核弹功臣”。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221基地的核弹人就是这样为党和人民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与金银滩有着永难割舍的感情。200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这里举行了一个重返基地的纪念活动,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老专家、老工人十几年后回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很多人忍不住号啕大哭。
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了那些神情凝重,日夜忙碌的人们,没有了那戒备森严,神秘莫测的气氛,金银滩已经成为一处旅游目的地。来这里的很多人,带着新鲜好奇的心情,看美丽的草原,看昔日的神秘基地,聆听那些久远的故事。这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也离人们越来越远,可我们有理由记住,当年住在这遥远地方的人,他们与党与国家与人民心贴得最近,他们所有的牺牲和奉献,换来的都是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安宁,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他们!







 【作者简介】


刘同福(北风轻轻吹),年少从军至退休,曾任某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某部政委。山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喜爱摄影、写作,作品常见于军内外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和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青岛图片库签约摄影师。

 

苡子,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朗诵协会、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杭州图书馆朗诵团团员。学业职业都浸润着文学,希望诵读的声音能带着文字飞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